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0-12-24 07:52李义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协同心理健康

李义

摘 要:针对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以某大学生的心理个案为出发点,开展问题研究,通过对学生的原生家庭以及成长环境作以分析,提出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面力量协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同

一、案例概述

小亮(化名),男,某学院大四学生。曾任院学生会干部。该生性格内向、倔强、不善表达。但上进心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大二上学期参加班长竞选,落选后曾一度消沉、自卑,后经辅导员与同学鼓励后,状态有所好转。大二下学期,该生喜欢上同班女孩小美,被直接拒绝后,恼羞成怒,对小美纠缠不休,多次跟踪小美并出言威胁,据同寝同学反应,该生在寝室卫生间曾出现自残举动。

二、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

了解到小亮的情况后,辅导员先是找到了他的同寝同学,据同学反映:小亮喜欢上了同班的女生小美后,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知道小美有男朋友后,便开始跟踪小美。更严重是,在教室里,小亮与来接小美下课的男朋友,在很多同学面前发生了争执,竞差点动手。而且据他们反映,小亮在寝室里多次有自残的举动。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出现失眠等症状。而且小亮向同寝的同学反映,他总是能听到周围人在议论他,让他非常苦恼。

(二)解决方案

了解完情况后,辅导员意识到小亮已经患上了很严重的心理疾病,将情况汇报给学院书记,并通知学生的家长尽快到学校,同时,安排小亮的同寝同学密切关注小亮的状态。学院及时将小亮送到市心理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表示小亮有抑郁症的倾向。考虑到小亮的状况已经不能够独立学习、生活。辅导员给家长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办理休学,回家治疗;二是家长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但是这一切,却遭到了小亮的强烈反抗。后经辅导员多次做工作,小亮同意父母在校陪读,也接受了学校心理中心老师的心理咨询。经过几个月的治療,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学后,小亮的心理状况已经明显好转,他向学校申请返回宿舍居住。后来经心理中心老师的认定,小亮已经恢复,可以回到同学中。

三、案例引发的思考

小亮的案例,让辅导员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常常被称为“幸福的一代”。在物质上,他们大部分比较宽裕,很多的独生子女,生活在6+1的家庭,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精神方面,在高压的学业下,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自身又缺乏精神信念的修炼,在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的同学甚至是空白,导致他们可能存在封闭自我、群体意识缺失以及抗压能力差等特点。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与自身年龄存在严重不对等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协同解决。

(一)家庭层面

1.配合学校建立新生家庭心理档案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继承性、权威性,决定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根基作用。据调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所占的概率最大,所以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从源头着手。在新生入学时,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新生入学前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学生的心理预警系统。帮助学校尽快了解学生的情况,对重点学生可以提前做到多关注、多疏导。

2.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今社会对心理健康普及度不高,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多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而最熟悉子女的家长,本应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却未发挥出来。家长要从单一重学习中尽快转变过来,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协助子女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鼓励子女勇敢面对挑战与挫折。同时要了解简单的心理知识,学会辨识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配合学校多渠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层面

1.新生入学教育

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拥有足够空间与时间的大学生,在面对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时,许多学生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对独立生活不适应;对语言差异不适应;对寝室其他同学的作息时间不适应;对专业学习不适应;对同学的多才多艺不适应等等。因此,从一开学就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迫在眉睫,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帮助与引导,从而使他们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2.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特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通过沟通、交流,建立友谊,探讨学问,分享体会。学生之间、室友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大学生的交际网络。在庞大的交际网络下,许多学生会表现出自卑、埋怨或害怕交际等心理,更有出现封闭自己的情况出现,他们在大学里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与被排斥感,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3.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疏导负面情绪

大学生在家庭以及社会的高关注度下,自身又面临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等情况,大学生的情绪常常处于紧绷的状态。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常见的有焦虑、抑郁、愤怒、嫉妒等等。因此,学校要对大学生要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情绪激烈的学生,要建立疏导机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三)社会层面:建设社会支撑体系,建立信息联动平台

由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参与,亦需要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因素。政府应全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进而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有了解心理健康的窗口,进而从内心接受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梁杰华.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1):162-164

[2]孙盼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46):89-90

[3]何先卫.“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25-26

[4]刘永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1):214-215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协同心理健康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