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梳理美国制片人中心制发展史的基础上,总结制片人中心制的理论概念并勾画制片人“新式美国英雄”的感性形像。揭示制片人是制片人中心制和世界电影产业升级换代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美国;制片人中心制;发展史
一位美国管理学家曾经提出:企业的利润并非来自于某一个生产部门,而是来自于对全线生产过程的管控。电影产业也是如此,为了实现并保持产品艺术性、工业性和商业性的高度融合,必须有一种最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来保驾护航。
早在1916年,美国导演托马斯·哈珀·英斯在电影产业实践中,就隐约意识到有一条铁的生产规律并开始有意探索。针对早期电影制片体系中大量存在的低效与高投风险,他决定退后一步做电影,不导而是管电影,由此演变成世界电影业生产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制片人中心制,对全球电影业影响巨大,对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产业也有莫大的启示。
一、制片人中心制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由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尾声,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电力、发电机、电灯、电车和内燃机这些新发明,标志着人类告别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
就影像传播业而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电影摄像机、声音的录制与传送技术相继出现,脱胎于芝加哥屠宰业的流水线,被“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引用为汽车流水生产线后,又开始被电影制片行业借鉴,电影的生产脱离小作坊式生产格局,从而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代。与此同时,法律也为电影的发展保驾护航,1915年,美国法院宣布爱迪生电影专利公司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标志着放映商威廉·福克斯(福克斯公司创始人)和卡尔·莱默尔(环球影片公司创始人)打破了爱迪生等电影寡头公司的垄断,对全球电影生产有着广泛影响的美式制片厂体制正式推行。[1]
电影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之后,电影的工业化属性和商业品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工业化生产的规范性和商业性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必须让生产者空前重视并探索什么样的生产制度,才能使电影产业的经济指标达到最佳化。好莱坞的资本家由此出发,以电影生产中的主体——演员、导演、生产的组织和推动者制片人为依傍,先后探索出了四种不同的电影生产制度,即摄影师中心制、明星中心制、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
二、制片人中心制产生的基础
从电影1895年的诞生日开始,由于电影是摄影师发明的,所以最早的电影生产和传播,当然以摄影师为中心,也可以说曾经有一个摄影师中心制,但时间不过10年,由于此时处于电影的草创期和短片期,技术和艺术均不成熟,对电影的发展影响不大。
明星中心制实为电影产业对电影生产制度最早的探索,犹如现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产物。1920年代后期,好莱坞的资本家发现了电影观众对某一类明星的粉丝崇拜可以转化成巨大的商机,于是就将拥有大量影迷的电影明星作为电影生产的核心并将其制度化:电影的预产、生产和宣发,无不围绕电影明星来展开。无论是对导演和制片人的选择,还是对剧本和演员的选择,权力都掌握在电影明星手上;电影拍摄的进度和后期剪辑权,也统统由电影明星来决定。由此而来,从前在电影生产流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制片人和导演,圴淹没在明星巨大的光影之下。
明星中心制在其辉煌发展之际,如光影随形,也产生了自己的弊端。明星中心制的偶像崇拜和票房崇拜,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之时,多少对电影的艺术性有所影响。因为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裹挟着粉丝对电影偶像那种无条件的人格崇拜,电影的本体性和艺术性因此就成了一种退而求次的指标,在有意无意之间被渐渐弱化,而对于刚刚诞生不过10多年的电影产业而言,电影的艺术性本来是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标准和大方向。
因此,大约在1907至1913年,以被誉为“好莱坞之父”的格里菲斯为代表人物的“导演中心制”应运而生,影片创作的全过程以导演为核心来展开,并影响了世界电影产业。因此,在世界电影史上,美国导演希区柯克、法国导演戈达尔、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日本导演黑泽明等,英国导演大卫.里恩,都曾是“导演中心制”的各国代表人物。
在投资者的眼里,明星制度下的著名演员是制片公司的一种商标、一块招牌;导演中心制下的著名导演,则是制片公司的生产厂长和艺术上的总工程师,是一部影片在艺术和票房上的双重保障,人们曾把这些导演看作“电影之王”。 [2]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导演中心制”(可简称为“名导制”)在新好莱坞时代都还有影响,因此诞生了“新好来坞四杰”即马丁·斯柯塞斯、卢卡斯、科波拉和斯皮尔伯格四大导演。
三、制片人中心制的产生
在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制度史上,制片人中心制之所以后来居上,至今施行,是由电影的工业化生产规律和资本的金融化运作规律决定的。在明星制、名导制持续繁荣的基础上,电影产业更加向高投资、高控制、高产出的“三高”方向发展,这是制片人中心制诞生的经济背景。
1916年,美国导演托马斯·哈珀·英斯发明的分镜头剧本,打响了导演中心制第一枪。
针对当时电影制片体系中所存在的低效率与高投资之间的风险,他退出电影摄制第一线,扮演集导演和制片人为一身的角色:精通导演技艺,但又在后台对电影制作中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掌控。
他发明并在电影界使用至今的电影分镜头剧本,对每一个镜头的时长、角度和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与说明,实际上就是一部电影最实用的生产施工图,导演按图施工,照章拍摄就行了,导演工作就成了工程师的工作。
电影拍摄完成后,导演再也没有从前的剪辑权,拍摄的全部胶片交给托马斯·哈珀·英斯督导并完成全片成片的剪辑工作,直到电影投放市场公映。托马斯·哈珀·英斯这一举措,改进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制片体制,打破了此前的导演中心制,确立了制片人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强势和中心地位,被誉为“职业制片人的鼻祖”。
1919年,在资本和管理的双重加持下,好莱坞环球公司经理人艾尔文·萨尔伯格以其更加强势的作风和举措,对苟延残喘的導演中心制发起更猛烈的一击,彻底夯实了由托马斯·哈珀·英斯开创的制片人中心制。
针对好莱坞由来已久、已成顽疾的名导超支现像,艾尔文·萨尔伯格操起搬走摄影机、收回剪辑权、辞退名导演的三板斧,成为电影产业界至今依旧震撼的革命性措施,萨尔伯格也因此依仗这种先进的制片人中心制的生产制度,在3年内监制了100多部电影,在开创环球公司黄金时代的同时,也成就了制片人中心制最好的样板,好莱坞大电影公司纷纷仿效,雇用职业制片人掌控电影的制作流程。 [3]
继明星中心制、导演中心制之后,托马斯·哈珀·英斯、艾尔文·萨尔伯格先后开创的制片人中心制,为好莱坞电影产业化的升级换代,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随着制片人中心制在好莱坞的全面展开,此前以如日中天的格里菲斯等知名导演为代表的导演中心制的势力日渐式微,美国电影产业的生产制度迎来了全新的也许是最后一次转机,制片人成为美国工业的一种新人,犹如他们所制作的西部片中的新式美国英雄,在美国电影产业历经摄影师中心制的草创期、明星中心制、导演中心制的发展期后,引领好莱坞的电影产业进入成熟期。
四、制片人的形像:新式美国英雄
从制片人上述表现和工作范围,可以推导出美国制片人中心制的理论概念:制片人中心制是一种最先进的电影生产管理制度,发源于好莱坞,影响全世界电影产业。在这种制度中,电影生产管理全过程必须围绕制片人来展开。处于电影产业核心地位的制片人,拥有对电影投资、生产和经营全部流程的最高管理权。
一本美国《电影完全词典》则为制片人勾画出如此全面的感性形像:他是电影的创作者,电影制作的统筹者,电影创作的权威管理者,是电影制作的总负责人,电影制作团队的灵魂与核心人物,是电影创作的评判者;制片人是电影投资的责任承担者,与投资人信托关系的“职业经理人”,是对电影投资唯一负责的人;制片人是艺术家,又是商人;制片人要有极强的艺术创造力、极高的电影感觉和艺术修养;制片人还要比商人精明,比商人更具商业头脑,因为他要在电影艺术创作、电影质量和商业投入回报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制片人是最懂电影的人,精通一切电影制作环节,控制电影制作的每一部门的工作;制片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天下事难不倒制片人。 [4]
结语:这种从投资、创意、管理、制作、研发、经营等全方位无死角的角度,针对“制片人”人设的界定,实际上跟一部美国漫威大片对“超人”式的“美国英雄”人设的界定大同小异。由此可见,制片人是制片人中心制最核心的动力,只有具备如此优秀特质的制片人,才能为制片人中心制的产生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世界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贝尔顿著,米静等译.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0年4月第一版:73
[2]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2005年7月第一版:346
[3] [4] 刘飞、刘跃.制片人决策,迈向成熟产业的必由之路[J].电影艺术,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袁静 1962年生 女 汉族 重庆人 教授职称 影视与传播研究方向
单位名称: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校级项目《中美电影制片人中心制比较研究》(项目批準编号:175103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