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在面部及手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2020-12-24 02:44刘太阳刘卓卓陈志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受区供区腓骨

刘太阳,刘卓卓,朱 玉,陈志勇,李 博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重庆 408000)

面部及手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交及劳动器官,如果面部及手部发生损伤将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和劳动能力。由于现代社交的需求,人们对面部及手部创面修复效果的期望越来越高。但面部及手部周围皮肤软组织挪动性小、血管蒂短、管壁菲薄,其修复难度巨大。目前临床多采用植皮或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进行修复,该术式虽能覆盖创面,但存在瘢痕挛缩、皮瓣臃肿、血管不匹配等问题,临床疗效不佳。腓动脉穿支皮瓣由于无肌肉及深筋膜,可较大限度减少对供区的损伤,并明显减轻受区臃肿,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皮瓣应用原则,是解决面部及手部创面修复困难的良好选择[1-5]。本研究对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解剖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分别制备了单叶、分叶、嵌合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对我院35例面部及手部创面缺损患者进行修复,不仅避免了术后皮瓣臃肿,而且能根据创面具体情况,个性化设计皮瓣,调整血管吻合方案,临床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面部及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5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38~57岁,平均44.3岁;面部肿瘤5例,面部移植物外露3例,面部创伤6例,手部创伤21例。创面大小2.0 cm×2.0 cm~10.0 cm×4.0 cm。纳入标准:创面肌腱、骨或移植物外露,必须行皮瓣移植修复。排除标准:一般条件差,难以耐受手术;伴有周围血管疾病;小腿前侧、外侧、后侧损伤无法切取皮瓣。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创面常规换药,予以尿激酶等局部用药,改善创面微循环,待创面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积极完成术前检测,择期手术。

1.2.2 受区准备 麻醉成功后,面部肿瘤患者予以局部扩大根治切除,冰冻切片检查提示无瘤残留则可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刮除坏死肌腱及骨质、炎性肉芽组织等,并予以0.9%氯化钠溶液、0.3%双氧水和碘伏反复冲洗,直至创面清洁。

1.2.3 皮瓣设计 皮瓣严格按照点线面的原则设计和切取[6]。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仪定位,以腓动脉穿支为皮瓣旋转点,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皮瓣穿支分布轴线,以深筋膜浅层为解剖平面;距腓骨小头远端10.0~15.0 cm、距后中线内侧1.0~4.5 cm范围为穿支定位关键区域;皮瓣面积应超过缺损面积10%。

1.2.4 皮瓣切取 安装止血带,充盈穿支血管以利于识别。先切开皮瓣后缘至深筋膜表面,自后向前分离皮瓣。显露穿支血管,明确其自肌肉或肌间隙穿出并进入皮肤后,切开皮瓣四周。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直至合适长度及直径的血管蒂。根据供区需求在腓动脉主干或穿支离断血管,小穿支血管均需结扎以避免术后出血。松开止血带,充分止血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加压包扎。

1.2.5 皮瓣移植 显微镜下分离受区血管,面部一般选择颞浅动脉、颞浅静脉为吻合血管,指端选择指固有动脉和浅表静脉为吻合血管,手部一般选择桡动脉鼻咽窝支和浅表静脉为吻合血管。显微镜下修剪血管外膜,面部吻合“一动一静”,手部吻合“一动两静”。观察皮瓣血运,皮瓣红润后缝合皮瓣至创缘。

1.2.6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予以抗凝、抗感染、抗痉挛、患肢制动、保暖等治疗;密切观察皮瓣血运,定期更换无菌敷料,若发生血管危象则及时探查;拆线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术区愈合情况;评估供区及受区瘢痕增生情况;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及有无破溃。采用美国手外科推荐的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评定方法评估患者手部功能:优,活动范围完全恢复;良,恢复至健侧的75%以上;可,恢复至健侧的50%~75%;差,改善程度不足健侧的50%[7]。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区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危象发生;术区轻度瘢痕增生,未见瘢痕挛缩;皮瓣色泽接近受区,质地柔软,未见明显臃肿,无破溃发生;TAM手部功能评价结果优16例,良5例。

2.2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患者,男,47岁,因额部移植物外露1个月入我院治疗,缺损面积约2.0 cm×2.0 cm。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血管与受区颞浅动脉和颞浅静脉端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术后2周皮瓣顺利成活,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皮瓣与面部皮肤色泽较接近,未见明显臃肿及移植物再次外露(图1)。

典型病例2:患者,男,43岁,因热压伤致右手皮肤坏死1周入我院治疗,缺损面积约5.0 cm×3.0 cm。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血管与受区指固有动脉和浅表静脉端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术后随访,患指功能无受限,皮瓣未见明显臃肿(图2)。

a:额部移植物外露;b: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c:离断腓动脉穿支皮瓣;d:显微吻合血管;e:术后3个月图1 典型病例1临床资料

a:手部创面;b:皮瓣设计;c: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d:离断皮瓣;e:术后即刻创面修复情况图2 典型病例2临床资料

3 讨论

3.1 面部及手部修复的重要性

面部及手部损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及劳动能力。因此,医师不仅要关注修复本身,还要追求供瓣区损伤最小化及美学修复[8]。理想的皮瓣应薄型化、微小化,与受区皮肤质地、色泽接近,血管匹配。显微外科修复的发展方向是选择供区隐蔽、不损伤重要血管、不影响美观、能达到理想修复效果的皮瓣[9-10]。腓动脉穿支皮瓣拥有穿支恒定、供区较隐蔽、质地佳、不臃肿等特点,可根据受区血管需求选择与其匹配的血管长度及管径,是修复面部及手部创面的理想选择之一,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伤小的原则[11]。

3.2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

腓动脉体表投影相对恒定,为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顾玉东等[12]于1985年首次报道了以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部创面,取得良好效果,随后腓动脉皮瓣逐步应用于临床。腓动脉各穿支在小腿后外侧形成了丰富的血管网,以第2、3、4条穿支动脉管径相对粗大,分别位于腓骨小头下9.0、15.0、20.0 cm处,其中第2条穿支动脉最粗大,以腓骨小头下约15.0 cm为中心设计皮瓣,一般可将主要穿支血管携带入皮瓣内[13]。李匡文等[14]发现,腓骨小头下10~15 cm范围为腓动脉穿支集中部位。Schavefien等[15]发现粗大的穿支主要集中在小腿中段1/3区域,此区域血管蒂更长,皮肤也较柔韧松弛,更适合游离皮瓣移植。本课题组移植腓动脉穿支皮瓣发现,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术前不仅需要常规应用多普勒超声探查皮肤穿支大体位置、数目及血流信号强度,还应根据术中所见调整皮瓣最终设计、切取范围;并且还需要根据创面缺损大小、部位、组织类型决定皮瓣切取形式,可分为单叶、分叶、嵌合游离,满足各种复杂的受区需求。

3.3 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的体会

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供瓣区隐蔽、供区多能直接缝合、血管蒂可根据创面需求自由调节、皮肤质地佳等优点,是面部及手部创面修复的良好选择[16-17]。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本课题组在手术过程中,总结了如下经验:皮瓣设计时,若受区缺损大,供区难以直接缝合,可考虑其他供区,否则供区植皮修复会遗留较明显的瘢痕,影响小腿的美观及部分功能;若受区需较长的血管蒂,可切取部分腓动脉主干;若需较短的血管蒂,则可尽量分离穿支血管蒂,满足吻合需求;若受区吻合血管直径较大,皮瓣应保留腓动脉主干进行吻合,若受区吻合血管直径较小,则尽量选择较粗的穿支血管进行血管吻合;腓静脉管壁薄,分离时应轻柔,避免损伤血管;血管损伤后避免盲目钳夹,应在显微镜下修补,避免局部血流中断;腓动脉分离血管暴露不充分时切忌盲目游离,以免造成血管损伤。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游离腓动脉皮瓣切取费时费力,大部分医院难以常规开展;同时,牺牲主要血管进行吻合会使肢体主要血供减少,寒冷天气会出现肢体温度下降等不适[18];皮瓣切取范围及穿支血管供血面积有限,主要适用于修复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对于大面积组织缺损不适用[19]。

综上,腓动脉穿支恒定,皮瓣游离移植美观,能极大限度恢复面部美观,保全手部功能,对供区影响小,是面部及手部创面理想的修复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受区供区腓骨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端侧吻合动脉行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
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治疗并文献回顾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
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处理的研究进展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