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承梁
2020年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山火蔓延、持续释放数亿吨二氧化碳,自然洪涝灾害频繁,全球多地气候异常。与疫情危机、生态危机相伴与共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等领域急遽变革。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实现了阶段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迈上历史新台阶。
保持战略定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建设生态文明,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千年大计。2020年3月-5月,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输入性疫情风险防控丝毫不可放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以及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均对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全会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这是我们对生态环保形势十分清醒而精准的重大战略判断。总体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基于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阶段性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又设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这就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可以说,整体框架已经建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已明确,正在向达成总目标迈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过去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看来,生态不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对新时代的中国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基于流域的母亲河保护和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20年4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山西和宁夏考察时,多次强调“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不仅如此,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具有彪炳史册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让祖国的大山大河、锦绣山川永葆生机活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之义,是美丽中国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全党全国全社会都必须深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绝对不是对传统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的修修补补;生态文明建设也绝不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翻版。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向前发展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属性,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事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