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纯
(吉林市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吉林 吉林 132001)
近年来,患有呼吸系统类疾病的患者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众多呼吸系统类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较常见,由于该病症属于慢性疾病,前期极易被忽视,而随着该病症的不断恶化,会逐渐为患者带来严重的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痰量增多等临床症状,同时,也极易并发2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必须要尽快到院治疗,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治疗。本次实验中,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此来探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有效疗法,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共有68例,均为患有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到本次实验,且家属已知情并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入组标准,除本身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外不存在其他病症,且无精神类病史。入组后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了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48-77岁,平均(64.26±2.17)岁;研究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51-74岁,平均(67.18±1.9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将常规内科治疗方法应用于参照组中,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系统各类指标,一般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茶碱制剂等[1]。研究组与之不同,需要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应用前,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每分钟的氧流量以及呼气压、吸气压水平,并严格保持90%左右的氧饱和度,每天治疗时间不超过8 h[2]。
1.3 观察指标。将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将SPSS 23.0作为本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工具,PaO2、PaCO2使用(mmHg),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对比。由表1来看,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研究组,病死率、插管率、住院时间三个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
2.2 血气指标对比。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差异较小,无可比性(P>0.05),而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使得多数易感人群极易患上呼吸系统类疾病,如哮喘、肺炎等[3]。本次对照实验中,研究对象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且多为老年人,要知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各系统、器官会功能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免疫能力,以至于容易患上各类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类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群体。肺是人体呼吸系统重要器官,在患上阻塞性肺疾病后,其呼吸气流会受到阻塞,随着该病症的长期发展,患者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多痰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在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极易并发2型呼吸衰竭。2型呼吸衰竭其中的关键诱因便是肺组织病变,患者肺部长期处于气流阻塞状态,便极大地提高了2型呼吸衰竭的发生率[4]。
近年来,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发病率在逐渐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需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5]。目前,对于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的治疗目的均是要改善肺部功能,缓解气流阻塞情况,从而使患者肺部功能能够逐渐趋于正常,保证血氧的输送。在临床上。常规呼吸内科治疗方法主要为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糖皮质素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及血气指标,但有效时间较短,局限性较大,因此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病死率较高。除常规治疗方法外,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该治疗方法主要应用无创呼吸机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在治疗开始前,通过为患者使用无创机械通气,并时刻保持着约90%浓度的高氧饱和度,能够有效的环节患者肺部阻塞情况,随着通气时间的增加,使得肺泡的通气量、肺部气体均匀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此外,在应用无创呼吸机时要注意使用时间的不宜过长,并经常对设备进行清洁,避免相关性肺炎的发生[6]。
据本次实验结果来看,研究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且数据间差异较大(P<0.05),通过上述情况来看,对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较好,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有重要作用,适宜在临床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