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文铠 王诺 戴秒
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面临生产落后,资源有限,技术、资金、人才匮乏等问题,如何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找寻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成了各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农民合作社的多维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高度契合,其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目标一致性和理论共同性,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方面,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乡村振兴路径进行了规划,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以产业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然而,在当前贫困偏远农村地区,依然以个体经营农业为主,真正的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微乎其微。并且,由于技术、资金、土地、农民自身素质等限制,种养规模、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更无法顾及空间结构布局问题。
人才方面,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村治理、乡风培育,乡村振兴各个目标都需要人才的支撑。然而,众所周知,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在贫困偏远地区,不用说人才,就连普通劳动力也非常缺乏。以笔者曾挂职的湖北省H乡为例,全乡共有劳动力3332人,其中外出务工1755人,在家劳动力多属于“老残妇弱”群体。
从国内外经验看,农民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利益群体的主要代表之一,既是由农民组成、代表农民主体地位,又能够通过产业发展与服务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发展。根据笔者的调研,在当前偏远农村地区,尽管农民合作社以专业社的身份成立,但普遍具有综合社的功能。发挥好基层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农户提供对接市场的平台、提升农产品发展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还可以依托合作社集聚人才、吸引资金,并通过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为农村发展注入现代化元素;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传播绿色理念、提升农民凝聚力、重建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
1.服务农户,为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贫困偏远地区普遍存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在农文旅融合产业方面不具备优势,产业发展仍然以种植养殖为主。然而,即使在种养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对市场、行业缺乏分析能力,不知道该种养什么;缺乏基本的专业技术,不知道怎么种养;物流条件落后、电商知识缺乏,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需要扩大规模时,不具备土地承包、信用贷款能力。例如湖北省H乡,在脱贫攻坚期间,鼓励农户发展了猕猴桃、板栗、中草药种植和蜜蜂养殖等10余项产业,但由于技术原因,大部分产业没有获得预期产出,只有板栗收成良好,但是销售渠道不畅,最终没有明显改善农户收益。
对此,地方普遍的做法是招商引资,但贫困偏远地区本身不具备发展优势,企业投资往往会拒之千里。相反,农民合作社本质上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社会企业,具有解决当前农村产业发展问题的天生优势。农民合作社除了可以联合农民、“抱团”进市场,还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服务,涉及技术、资金、市场等诸多方面。例如湖北省H乡喻家湾村,由村“两委”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余亩,之后以合作社指导、个体承包的方式集中种植葛根,既解决了村民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土地问题,又为土地入股村民带来了分红收益,创造了就地务工机会。
2.筑巢引凤,为乡村振兴聚集人才。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就当下而言,乡村振兴需要一批能人、贤人来带头发展产业、进行乡村治理,需要吸引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的年轻人返乡创新创业。近年来,各地大打“乡愁”牌,引回了少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返乡担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吸引的人才毕竟有限。要吸引更多的“游子”返乡,不能单纯依靠乡土情怀,特别是新一代的农村青年,不仅要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发展乡村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只有产业的“梧桐树”栽起来,“引凤回巢”才有落脚点。农民合作社可以为各类返乡人员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人就业;二是合作社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销售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分摊风险、增加收入,从而吸引部分人返乡务农;三是通过合作社的企业模式,可以为年轻人返乡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
3.社会重构,为乡村振兴重拾文明。当前的农村,大多已失去了质朴与安详,信任危机、公共精神缺乏、文明滑坡等问题突出,矛盾越来越多。以湖北省H乡为例,全乡总人口仅5000余人,但仅2019年上半年累积信访矛盾就达170人次。据笔者统计,在H乡基层信访矛盾中,绝大部分源于邻里、个人与集体间利益冲突的小问题。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凋零,农村宗族意识逐渐淡化、村级组织变得弱化,导致广大农民缺乏组织约束、出现文化认同和信仰危机。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和开展相关经济活动,重塑乡村经济生活共同体,进而重塑乡村文化生活共同体。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加强农民间的交流沟通,进而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公共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社带头人的模范作用,唤醒广大农民的服务意识,打造新的乡村精英,发挥其在道德约束、文化传承方面的引领作用。例如,湖北省H乡文武沟村邀请成功企业家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通过名人效应重新将全村凝聚了起来,形成了强有力的集体组织。同时,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该村对本村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建立了在当地颇具影响的孔子文化乡村旅游基地。
农民合作社为解决贫困偏远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当前的农民合作社也面临空壳化、发展不规范、缺乏指导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在兼顾规范化与地方实际的同时,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培育,真正把农民合作社办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