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礼(府谷县林业工作站 陕西 榆林 719000)
为提高陕北地区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增加人民幸福感,政府不断提升对陕北地区绿化的重视程度,对陕北地区的绿化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工程执行的过程中,苗木平均成活率并不高,导致绿化工程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探讨影响苗木成活率的多种综合因素,以保障绿化效果。
苗木类型的选择对栽植成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对陕北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的综合考量,人们不断地寻找新奇、独特的外来苗木,并盲目地引进种植,最终导致苗木生长不良,成活率低。如从榆林转移到黄陵县桥山林区的刺柏苗木成活率超过95%,而同一树种从河南转移则成活率低于80%。大叶蕨类的苗木在陕北地区栽种成活率低于70%,到了冬天苗木大量被冻死[1]。
起苗时,如不注意保护苗木根部,使其裸露过多、时间过长,导致根部失水,会影响栽植成活率。另外,起苗应选健壮苗木,抗性强,可提高栽植成活率。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植株成活率,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运输距离的远近,以避免苗木失水严重。陕北地区苗木在3 月初到4 点月底开展运输工作,成活的最佳时间是在土壤解冻后到苗木萌动前的这段时间。从起苗开始计算时间,到最后运输到目的地时间不宜超过24h,木材水分损失小,苗木成活率高达95%以上;之后每推迟24h 苗木成活率会以超过5%的幅度递减[2]。
绿化工程涉及多种苗木,栽培穴规格不一,如果不能根据苗木规格挖适合的土穴,苗木成活率会大大降低。如对苗木上的断根烂枝不及时处理,会加速根部病变与腐烂。
在栽植苗木的过程中,对栽植深度与紧实度控制不合理,同样会影响树木存活与生长。栽植过深,会影响苗木根部的正常呼吸,引起积水,营养水分无法正常供给;栽植过浅,会造成根系无法充分接触土壤,阻碍新根的生长。
完成栽植的任务后,常忽视浇水工作,导致苗木失水过多或者浸水太久而引起病虫害,影响苗木成活率。
苗木栽植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经验丰富与技术过硬。陕北地区目前从事绿化工程的员工多为非专业人员,在技术处理和管理方法上存在较大的缺陷,达不到科学栽植苗木的标准,导致在苗木栽植的环节中频繁出现错误,降低苗木成活率。
对苗木品种的选择要结合陕北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针对树种搭配不科学的问题,采取栽植本地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模式。
起苗时要关注土壤和苗木状态,如树苗过于干旱,则需要适量灌水保持湿润,避免苗木受到损伤。整个过程强调一体化,起苗、运输、栽植等流程需要连贯进行,整个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苗木根部状态。
针对品种与体积不一致的苗木,需要提前做好判断并进行整地工作,及时蓄水与挖穴。管理人员需要在运输前修剪好苗木的根系和枝叶,以减少水分的流失。由于陕北地区春季多风沙,土壤含水量不足。树苗受风后也易影响生长,需要对新植苗木适当深栽。夯实土壤,保证根系能充分吸收土壤的养分。栽植后需要开展一系列支架固定、浇水、填土等工作。各项管理培护工作需要紧凑进行,以最大限度保证苗木存活与生长。如栽植后的第一次浇水必须浇足浇透,保证土壤的充分湿润,使苗木根系得到良好的吸收。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地形、土壤等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并针对性地提出技术要求与操作事项。在进行绿化工作前,需要对新员工开展上岗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技能,以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