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成龙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七星农场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时隔一年多,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而中国的“淡定”正验证了习总书记的这句话,现实表明我国有能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赢得主动权。
4月17日,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2019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超过2亿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国1/5,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67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48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农业科技进步率达67.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总产1500.6亿斤、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1/8和1/3,相当于为全国每人每年提供100斤原粮。
从这些底气十足的坚实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粮食充裕,信心满满,在特殊时期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祖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黑龙江,此刻正全力承担起产粮大省的责任担当,秋粮购销和勤备春耕两不误,用实际行动证明,疫情当前不用慌,粮食产销有保障。
春节过后,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积极落实分区分级有序恢复最低价稻谷收购,通过增设收购库点,基本做到售粮不跨县。同时,为减少因稻谷质量不符而造成的退车问题,库点还为农民无偿提供粮食样品提前检验服务。通过多项惠农措施,做到库等粮、钱等粮、快售粮。此次收购期内,黑龙江分公司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433万吨,较去年增长5.6%,向农民支付售粮款374.5亿元,在确保粮源充足、库存充实的同时,也为农民春耕备耕提供了有力支持。
商品粮基地稳定,调出量就有保障。据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介绍,农垦系统拥有耕地近1亿亩,粮食的可调出量惊人,成为握在国家手里的“一把米”。昔日北大荒已变身北大仓,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肥沃黑土上农机纵横。仅黑龙江农垦年产的粮食就足够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约1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9年,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黑龙江农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100多万亩,为全国市场提供需求量较大的非转基因油脂压榨大豆和食用大豆30多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仍超过400亿斤以上,占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的十分之一。由上述数据可以充分看出黑龙江作为“大粮仓”的底气和实力。
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局获悉,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去冬今春收购期,全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新粮1069亿斤,同比减少131亿斤。其中,全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稻谷579亿斤,同比减少1亿斤,累计收购玉米433亿斤,同比减127亿斤,累计收购大豆51亿斤,同比减少4亿斤。但总体来看,目前形势还在积极变化,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米面无忧,完全没有必要抢购囤积。
一方面粮食供应没问题,一方面春回大地,气温渐暖,黑龙江省各地也呈现出一派农忙景象。从3月31日开始,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建的31个春耕生产指导组,克服疫情影响,马不停蹄奔波在全省13市地和农垦、森工系统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下沉基层一线,直达田间地头,指导各地春耕工作,重点开展种植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扶贫等四个方面的18项工作调研指导。
当前,全省土壤春整地作业陆续开展,水稻浸种催芽加紧进行,麦播从南到北逐步开始。备春耕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作物种植意向基本确定。全省农作物预计总播种面积2.23亿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15亿亩,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这些数字的厚实,可以抵御一切慌张,黑龙江万里沃野,正在春光下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