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明的军队

2020-12-23 13:38
少男少女·校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北平解放军纪律

本期战场·仁义之师

战争的历史值得阅读,是因为这种历史能够催生伟大与光荣。

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又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

战场实录

最文明的军队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在即,平津前线司令部决定:成立北平警备司令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担负警备北平的任务。

这个任务非同小可。由攻城变守城、由打击变警卫,41军将士如何展现仁义之师、正义之师的风采?怎样再续秋毫无犯的爱民传统?北平人民、全国人民拭目以待,世界各国也十分关注。

约法八章

“约法八章”其实是毛主席起草的,1948年12月22日,以平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名义发布,规定了解放军入城的八项纪律。

6天后,也就是12月28日,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签发了《北平市军管会关于做好入城准备工作通告》,其附件规定了“入城纪律十四条”,细化了“约法八章”。

…………

(五)不准私入民宅,不拿人民一针一线,必须公平交易,遵守群众纪律。

(六)战斗结束后不准无故鸣枪。

…………

“约法八章”有了,就看即将进城的41军将士的了。

你够入城资格吗?

41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寸步不让,断了10万蒋军逃路;平津战役平绥线腰斩长蛇,合力歼敌无一漏网。接到警卫北平任务后,41军军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形成一份简短有力的决议。

……我全军干部战士,对北平城内的一切城市工商业市政文化、名胜古迹、国家仓库、财产物资及其一切公共设施,只准看管,不得动用;只准保护,不得损坏;空手进,空手出,切实做到秋毫无犯。

“空手进,空手出”,多脆生的口号、好高的标准呀!军党委会后,军政委莫文骅立即在颐和园佛香阁给全军团以上干部开会。

动员会后,全军上下立即展开为期一周的政策纪律教育,各师“八仙過海,各显其能”,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操场上站满英姿飒爽的战士。一名干部拿着花名册,念一个名字,点一条政策纪律,要求被点名的战士回答。这就是121师发明的“政策点名法”。为了取得好成绩,战士们把政策纪律写在小纸片上,贴在枪托上,随时背诵。122师则采用“干部政策鉴定”方法。党支部彻夜开会,根据连队、机关干部每人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给他们作出政策鉴定。

123师更绝,发明了“评入城资格”办法。他们先定出六项条件:一是爱护城市,不准破坏;二是看守警卫,原封不动;三是空手进去、空手出来;四是立场坚定,不腐化、不被破坏分子利用;五是不违反警备规则;六是有责任心,别人犯错误积极制止。根据这些条件,从师长、政委到炊事员、驭手,一个一个评,谁不够条件,就甭想入城执行任务。

369团一个大个子副指导员,在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缴了一支钢笔,顺手揣在衣袋里,自个儿“眯”了。结果连部评议会上,旧事重提,通讯员、司号员、卫生员都认为副指导员不够入城资格。稚气未脱的司号员指着他说:

“在张家口你能拿钢笔,到北平谁敢保证你不拿?”

副指导员检查了两次,战士们还是不同意他入城。没办法,他流着泪找团长、找政委、找政治处主任,请首长给他做“保”,保证进北平后绝不违反群众纪律了。

看到副指导员痛心疾首的样子,战士们才“高抬贵手”,勉强同意他“过关”。到最后,还是有极少数没通过,失去了入城资格,部队进城时,他们只得留在城外干瞪眼了。

“三让三不进”

1949年1月31日,这天是农历大年初三,莫文骅率领121师的指战员,从西直门进城,接管北平防务。古老的城楼上,身着草绿色军装,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军战士雄姿英发,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

正是大寒节气,北平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入夜了,在德胜门内执勤的战士,有的顶着一条难以御寒的棉被,有的穿一件很薄的大衣,挤在老百姓的门道里、屋檐下,冻得嘴唇发紫,却没有一个人去叫百姓的门。当政委莫文骅问他们冷不冷时,战士们风趣地说:

“不冷,我们有火龙衣。”

一细问才明白,原来他们夜里冻得睡不着,就原地来回走动、跳跃,还和一同露宿的机关干部开玩笑:“哈哈,你不冷,你比我们多铺了一层。”原来,机关干部比他们多铺了张报纸。

“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句话说的就是早年间老北京钟鼓楼108声的晨钟暮鼓。但1949年时的鼓楼,已经破败不堪了,连窗户都没糊。鼓楼是文物,不能生火,北风一吹,真叫个“透心凉”。附近的老百姓几次来请战士们到家里暖和暖和,但他们坚持不进民房,不打扰市民。

121师“长岭连”刚到驻地的夜里,老百姓请战士们进屋去住,他们谢绝了。半夜,北风越刮越大,连窗户纸都刮破了,老百姓不忍心子弟兵受冻,就“合屋并床”,腾出几间房子,公推几位老人请战士们去住。连长感激地对老人们说:“谢谢您几位老爷子了。我们年轻力壮,人多挤着暖和。”又婉言拒绝了。

第三回来了一群“娘子军”,大娘、大婶、大嫂请战士们一定进屋去住。连长只好实话实说:“上级规定不得进民房,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房是不能进的。”

“三让三不进”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不少老百姓到自个儿家附近的部队驻地去看,结果惊得目瞪口呆——战士们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二合一的馍,还带着冰碴儿;就的咸菜是干豆荚、腌茄子、腌萝卜,喝的是“扎牙根”的冷水。为了不让牲口啃树皮,战士们用自己的雨衣包在拴战马的树干上;怕牲口拉粪影响市容卫生,他们就在每匹战马屁股后头挂了个布粪兜……

看到这些,老百姓伸出大拇指,由衷赞叹:“解放军不愧是仁义之师呀!”

“你们是最文明的军队”

经过多方努力,41军的住房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新问题又来了。原来,北平四九城能腾出房子的住家,不是官僚、资本家,就是高级知识分子或其他知名人士。住进这种高门深院的大户人家,对部队的入城纪律是场特殊的考核。

西城报子胡同18号(今西四北三条39号)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家,41军军部通讯科就住在这里。全民族抗战期间,程砚秋铮铮铁骨,不为日本人唱戏,拳打汉奸特务,得罪了日伪当局,只得隐居青龙桥荷锄务农。

为了向程先生表示谢意,41军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和副政委欧阳文等首长,特意来到报子胡同看望他,这让程砚秋很感动:“贵军为民赴汤蹈火,理应盛情款待,只是家人甚多,寒舍狭小,实在抱歉。”

几位军首长赶忙说:“这已经给您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请程先生海涵。”

军政治部战斗报社住进了曾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北京大学郑天挺教授家。郑家人刚开始不太敢和战士们接近,敬而远之。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时常从门缝、窗户观看报社的同志在干什么。慢慢地,郑家人发现这些解放军和报纸上宣传的一样,知书达理、文明礼貌,开始和他们点头打招呼,最后还请喝茶。

郑教授的四姑娘最爱听战斗故事,很快就和战士们熟悉了。当报社的同志要搬到别的地方时,四姑娘依依不舍,深情地说:“你们和国民党大兵根本不同,我才同你们说话。现在刚熟悉了,你们就要走,我们还真舍不得呢!”送到大门外后,四姑娘还不停地说着:“你们是有文化的军队,是最文明的军队。”

41军一共接管了108座仓库,里边的东西五花八门,既有枪炮弹药、军服军靴,也有大米面粉、罐头美酒,但战士们坚守纪律,不搞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

364团2营驻防铁狮子胡同,副营长见4连几名战士的鞋破了,就让文书尹登岐到看守的仓库拿9双皮鞋给战士穿。没承想尹登岐却对他说:

“进城前,咱们都学过政策纪律了,看管仓库要原封不动。”

副营长一听不耐烦了:“这是命令,出了事情我负责!”

尹登岐拿了3双鞋并立即报告连部。连里征求战士们的意见,大家却说:

“再怎么缺鞋,违反了纪律的事也不干。”

又把鞋原封不动退回去了。为这事儿,在党小组会上,党员战士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这位副营长,要求他向连队做检查。

几天之后,在警备工作会议上,副政委欧阳文点名批评极个别违反纪律的同志,被大家称为“政策点将台”。

军政治部又在《新民报》上刊发启示,请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监督军纪。

见多识广的北平市民给41军警卫将士总结了四大优点:一不吵闹,二不乱跑,三不进民房,四在晚上站岗不吓唬老百姓。白塔寺附近的老百姓送给364团一面“纪律严明”锦旗,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动情地说:“我什么队伍都见过,从未见过这样好的队伍。”

交接班要数钉子眼

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一带被解放军解放两天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毛主席亲笔起草致林彪、罗荣桓的电报:“沙河、清河、海淀、西山等重要文化古迹区,对一切原来管理人员亦是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为此,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指示海淀军管会的荣高棠,要他派人请清华大学标出应当保护的文物古迹。晚上,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代表,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家,请他在一份地图上标出需要加以保护的珍贵建筑和文物,划出禁止炮击的地方。

这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很兴奋,此前他们一直担心战争可能毁灭北平的古建筑。两天后,他们就画出了图,送到平津前线司令部。后来梁先生回忆起这个时刻,依然难以忘怀:

“童年读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句话,那天在我的脑子里具体化了。过去我对共产党完全没有认识,从那时候起我就‘一见倾心了。”

1949年1月16日,毛主席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平津前线司令部发来《关于保护北平文化古城问题的指示电》,要求如攻击北平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古迹。”

1949年1月2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但41军保护文物古迹的任务依然不轻松。

367团1连在颐和园执勤,他们把保护文物的决心书贴在墙上、大门上,请老百姓监督。看到解放军战士认真巡逻,爱护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就连掉在地上的枯树枝都不乱动,一位颐和园的老工人竖起大拇指夸奖说:

“你们是天底下最好的军队,真像爱护眼珠儿一样爱护颐和园。”

363团负责守卫团城、北海、故宫、景山、太庙和六国饭店等重要地方。团长乐军和政委周之同、主任蔡红江,几乎每天都在执勤点上检查。交接班十分仔细,要数钉子眼儿。如果多了一个钉子眼儿,就要查清是谁钉的。

莫文骅来到紫禁城检查。战士们对太和殿的宝鼎、金缸、銅龟、日晷很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莫文骅边解释边教育战士们: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珍贵的文物,将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这一切。”

大多数战士是第一次进北平城,这些“土包子”特别想看看皇帝老儿住过的金銮宝殿、特别想听一场国粹京戏。军党委经过研究,认为入城纪律是军管会和警备司令部定的,如果41军带头参观故宫,开了这个口子,那么北平周边的几十万部队也要求参观怎么办?还怎么保护故宫?这第一个要求不能答应。

至于第二个要求,军党委觉得并不过分,但不能像国民党兵那样看“白戏”,得给钱。问题来了,看戏的钱从哪里来呢?

最后军党委只好痛下决心,把历年积蓄的“家底”拿出来买票,让干部战士分批看了一场京戏。

1949年4月中旬,41军出色地完成任务,即将奉命南下。在中上公园音乐堂举行的欢送会上,朱德总司令讲话特别强调:一个军队有了严明的纪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打胜仗。北平各界群众代表和胡愈之等知名人士,亲自为41军各师赠旗—“旗开得胜、解放江南”和“秋毫无犯、仁义之师”等。

战场档案

“解放军露宿街头”照片拍摄始末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海战役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画面中的解放军战士,和衣而眠,露宿于街头,充分体现了解放军严格的军纪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宝贵品质。

照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有人将其称之为解放军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还有不少国外媒体在刊登这张照片时,将其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举”,并以此断言“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当年照片的摄影师,就是华中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组组长、华东军区政治部摄影美术科科长陆仁生。

1939年10月,常熟市新开了一间“白雪照相馆”。这很快引起了当地“江南抗日义勇军”组织的注意,经过数月监视,确认这间照相馆虽然给日本人拍过照,但照相馆老板并不是汉奸。白雪照相馆的合伙人之一,便是陆仁生,昆山巴城人,那年才20岁,却已经是个有七年照相经验的“老师傅”。

第二年初夏,陆仁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江抗”,参加抗日工作。抗日战争刚结束,陆仁生调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前线记者。1947年1月,他出任华中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组组长、华东军区政治部摄影美术科科长。跟随陈毅、粟裕转战南北,拍下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画面。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战役打响后,陆仁生跟随部队进入上海,一路走一路拍。露宿街头的胜利之师解放军攻打上海时,人人都对丹阳整训时总前委制定的《入城守则》熟稔于心:一不能使用重武器,二绝对不入民宅。

陆仁生在宣传部门,对此更是十分了解,因此他一直想找机会拍下上海解放战役中有关的场面。巧合的是,参与战斗的20军59师的副师长戴克林是陆仁生在“江抗”时期的老战友,很是要好。且59师是孟良崮战役的主攻师,陆仁生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也随军拍摄了大量照片。

5月27日早晨,戴克林上街检查《入城守则》执行情况时,陆仁生跟随戴克林一同前往。当他们走到战士们休息的地方,看到在梅雨绵绵的街旁路边,解放军战士头戴军帽、衣不解带,齐刷刷地躺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步枪靠墙倚放着,有的机枪手睡着了,但紧紧把武器抱在怀里。解放军露宿街头也有队形的,不是横七竖八乱作一团,而是横向侧卧,就这样从这边路旁的人行道上一直延伸到那边去……

看到了战士们在街头一个挨着一个和衣而卧的情景,陆仁生当时就立即举起相机,把这一攻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拍了下来。

第二天上午,陆仁生将这张照片交给前指首长,首长看到这张照片爱不释手,立即将照片交给了军政治部。

照片经严格审查后,由新华社公开发表,顿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多家媒体转载刊登。

这张《露宿街头》原版照片现珍藏于军事博物馆。

关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军博与南京军区曾先后多次派人拜访陆仁生。陆仁生是1980年春天过世的。1979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睛也看不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提笔摸索着写下一份材料,详细叙述了自己拍“解放军露宿街头”这张照片的始末。

……我当时被派到20军某师,在5月26日清晨随部队从浦东渡过黄浦江进入南市区(注:今黄浦区),当时战士们遵守入城纪律非常突出,在人行道上休息时秩序很好,饭菜开水都由连队炊事员送来,不进民房,围观的群众倍加赞扬。

当天下午,部队挺进南京东路苏州河以南一带,准备接受作战命令。

27日天刚亮,我得知进入市区的部队第一夜就露宿在人行道上,我就不顾一夜未睡的疲劳,很快地来到现场,唯恐失去这个大好机会。

当看到现场情况,我心情十分激动,为了解放上海,战士们英勇杀敌,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战士们)对上海群众如同对父母兄弟一样关心,不打扰他们。我在南京路西藏路以西地区战士比较集中的地方拍摄了这张照片。

当时苏州河以北交战的枪声清晰可闻。上海解放已有30年了,每当想起这段经历,我启发很大……

因为这份珍贵的亲笔信,可以确定这张照片拍攝于1949年5月27日清晨,照片中的解放军就是20军59师的战士。

猜你喜欢
北平解放军纪律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纪律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