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党百年历程,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曲折过程中,既有中华文化、社会思潮和理论论争等内部因素的推动,也离不开国际形势和季米特洛夫等外部因素的催化,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应运而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因素探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曲折过程中,百年建党视域下,既有中华传统文化、全民族抗战和哲学理论论争等内部因素的推动,也离不开国际形势和季米特洛夫等外部因素的催化。在诸多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应运而生。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内部因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本质特性,使其能够扎根于中華大地,而不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正是基于中华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必然与可能,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性,以及二者间的内在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互动,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就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趋势。恰逢抗日战争的到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契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趋势成为现实任务提上日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基础奠基;30年代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新高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带来新的理论生长点。
(一)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迫切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契机
1935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开始了全面抗战。复杂的、艰苦的、持久的民族生死存亡斗争,迫切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特别是,抗日战争需要广泛发动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如何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这就不仅需要在宣传动员上采用为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中国文化因子,采取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中国式宣传动员教育方式,而且需要高扬中华民族精神。
1936年9月,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部署下,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联合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北平、上海等地发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旨和目的在于动员全民抗战,尤其是动员广大农民起来抗日。怎样动员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大众化的民族化的文化来解决,需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东西来影响,尤其需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积极内容来发动全民抗战。因而,新启蒙运动在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的精神的同时,提出尊重文化的民族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纠正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1]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奠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根本前提
与五四运动高举“世界化”旗帜不同,新启蒙运动打出的是“民族化”、“中国化”的旗帜,以“追求民族的自觉与自信”为基本目的。这种“中国化”的前提和显著表现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历史传统和本土文化的尊重。这种“中国化”意识的兴起,与抗日战争促使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觉悟空前昂扬分不开。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中国气”的提法反映了民族意识,为了实现文化上的“中国化”,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采取不同于五四运动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从1936年到1938年,新启蒙运动曾一度达到高潮。此时“中国魂”、“中国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等提法,不胜枚举,成为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思潮。1941年郭沫若发表《四年来之文化抗战或抗战文化》一文中总结到:“学术‘中国化口号的提出,更引起文化各部门的热烈响应。文艺创作者热烈地讨论复兴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戏剧家研究地方戏,然后进行改编演出;音像也搜集各地民歌,研究改良,作实验演奏;社会科学家研究着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历史;哲学家在研究着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在抗战建国上的各种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脱颖而出,确实把握住了抗日战争时代的脉搏和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新高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但此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却出现了另一个高潮。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我国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达113种,唯物辩证法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哲学上从20年代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到30年代初进而传播唯物辩证法,使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迫切需要。[2]
1936年陈伯达发表了《哲学的国防动员》一文,提出“使唯物辩证法在中国问题中具体化起来,更充实起来”的主张。[3]他的《通俗辩证法讲话》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与艾思奇1935年出版的《大众哲学》相媲美。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他说:“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是有极大意义的,而且这也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因为如果没有几分(虽然很少)做到了中国化现实化,是不能获得相当成果的。”[4]1937年9月,艾思奇到达延安,从此直接参与毛泽东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活动,这就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报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理论基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外部因素
1938年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除了国内中华传统文化、全民族抗战和理论论争等内部因素的推动外,还有重要的国际背景,这就是1935年9月共产国际七大通过的决议和季米特洛夫在七大的报告。可以说,这是促成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一重要命题的另一直接原因,也是这一命题提出后能迅速为全党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共产国际七大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催化剂
1935年8月共产国际七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的决议》,指出由各国党“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决定本国党的日常领导工作;要帮助各国共产党去正确利用本身经验以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可是不要机械地把一国的经验搬到别国去,不要用呆板格式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它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思想,其根据正是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名言。
共产国际七大的决策和思想,中共中央是在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得到的。这些决策和思想立即在中国共产党内得到回应,并首先在1935年l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表现出来。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基本精神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思想,适时地实现了向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转变。瓦窑堡会议后,党的文献中很快就出现了将共产国际七大决议“民族化”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原则必须使之具体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南针”的提法。
(二)季米特洛夫的倡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提供组织保证
季米特洛夫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正确方向的认同和支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组织保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具备了“主体条件”。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王稼祥传达季米特洛夫意见:“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尤其是朱、毛等领导八路军执行了党的新政策,政治路线是正确的。”[5]这样,共产国际的有关精神以及季米特洛夫的重要谈话精神就传达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这为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以及在此次会议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奠定了领导基础和组织保证。
在季米特洛夫主持下召开的专门讨论中国共产党有关问题的会议及其作出的决议、指示和季米特洛夫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路线的重要谈话,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提供了重要的“主体条件”。周恩来对季米特洛夫的历史贡献作过论述:“一九三五年七八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斯大林更多地注意国内问题,共产国际由季米特洛夫领导。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说国际执委会要把工作重心转到规定国际工人运动基本政治路线及策略路线方面去,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科学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而且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可以与他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碰撞出适合本国革命建设发展的火花,中国的成功经验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也为其他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或民族提供宝贵的经验及借鉴。
(一)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获得伟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8]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认识,曾经历了一次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前进与倒退、胜利与失败的矛盾发展中,以血的代价换取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少数到全民族的觉醒,而后取得全党的共识。这就启迪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懂得马克思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出新鲜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检验,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二)为其他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或民族提供宝贵的经验及借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突破性的论断和崭新的课题,为其他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宝贵的经验及借鉴,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赋予新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国际主义的、指导世界革命的普遍性真理,在毛泽东之前从没人说过“某国化”的问题,命题的提出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赋予时代精神和新的生命力,为各个国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民族革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确定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普遍意义上的历史经验。“任何一个重要革命问题的解决,光有根据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还不行,还必须参照各国的革命经验、历史经验。”[9]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以来,总是激励着各国共产主义者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国家中,发扬独创精神,不断地创造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新局面。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0]只有这样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活的生命力。
(三)對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助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发展问题的过程,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更具有深刻性、艰巨性和持久性。1940年1月9日毛泽东曾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1]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谈到应当充分地、批判地利用文化遗产的问题。他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12]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不断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重新重视了自己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继续清理这项遗产,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3]
综上所述,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科学认知对党的事业推进和理论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有今天,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不墨守成规,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把个别人奉为经典和圭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果实,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域耦合与理论创新,赋予其新的价值意蕴和历史视域。
参考文献
[1]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新文化运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3):26-32+84.
[2] 王先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学理探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4):20-26+159.
[3]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M].上海: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
[4] 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中)(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30.
[6]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8]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7-808.
[1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5.
作者简介:未运丽(1996-);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義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