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函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呢。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但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chán)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yōng)無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洞庭湖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着石头跳入了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遗体,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一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为怕饭团被蛟龙吃了,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裹饭团,外缠彩丝的办法。后来慢慢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这一天都有哪些习俗活动呢?
必不可少的自然是赛龙舟、吃粽子,其他还有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佩香囊等。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龙舟,是船上画着龙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一种多人参与的集体划桨竞赛。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在门框上。据说可以驱邪祛病。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端午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歇后语
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端午节吃粽子——皆大欢喜
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端午节的粽子——一串儿
端午节卖粽叶——过时货
端午节赛龙舟——争先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