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成诗”存疑

2020-12-23 04:57王树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同根三国志曹丕

王树仁

曹植(公元192年-232年),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被誉为“建安之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因而后人在谈论建安文学时,都要提及曹植的“七步成诗”,借此来说明曹植的文采过人。曹植的“七步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早记载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是曹植已经去世二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南朝宋国的文学家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所著的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原文如下:“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几句话说的是: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上述六句诗来。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曹丕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曹丕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那么,这六句诗在何时又被改成了四句诗,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请看下面的记载:

唐代李善在为《文选》注释时,在卷六十任彦异《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陈思见称于七步”句下注引《世说》云:“文帝令陈思王(曹植)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字比较简略,这应该是李善在引用时随手有所删节。

北宋李昉奉敕编的《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三中写道:“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其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中写道:“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一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显然是融合了《世说新语》《文选》和《太平广记》以上的相关内容,并将“曹丕曹植兄弟出游路遇两牛争斗”之事改为“殿上悬着的一幅两牛争斗水墨画”,不但将“六句诗”改为“四句诗”,而且还将“七步诗”变为“应声诗”。

综上所述,就是退一步说《世说新语》中所写的曹植“七步成诗”确有其事,但也不能说现在流传的曹植的“七步诗”,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所吟,只能说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前人所写之诗的基础上改写的。那么,为什么说曹植“七步成诗”纯属杜撰呢?原因有如下的四点:

一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中根本没有曹植“七步诗”的记载。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对曹植的被贬只记有一句话:“……帝(曹丕)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在东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也没有提到“七步成诗”。如果说《三国志》的记载很简略,但裴松之的注是非常详细的,如记有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诗句。

二是是因为《世说新语》不是古代史书而是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原为八卷,今本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把小说中写的故事传说当成史实,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三是郭沫若在《论曹植》中谈到曹植的“七步诗”时写道:“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郭沫若还因此作了一首《反七步诗》说:“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将原文中的骨肉自相残害变成亲人相助,将原诗的贬义变为褒义。

四是查多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发现,在论述曹植的篇章中,很少有论述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就是提到了曹植“七步成诗”,也仅仅只是把其当成一个传说来说说而已。例如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游国恩、王起、萧涤非、费振刚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出版)一书,在论述曹植的篇章中,是这样写的:“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再如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第1版)一书中,在“曹植”一节里论述曹植写的“五言诗”时,虽然对《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远游篇》等“五言诗”作了评论,但根本没有提到其写有“七步诗”。

由此可见,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曹植“七步成诗”一事,曹植“七步成诗”纯属后人为誉曹植文采过人所杜撰。

猜你喜欢
同根三国志曹丕
中日韩名家线上书法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七步诗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
本是同根生 药效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