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大都出现了“名著阅读”的题型。笔者对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本道题在命题立意、题目形式、分值设置等方面差异最大,有的只涉及相对简单的文学常识,将名著阅读纳入“积累与运用”板块,注重考查表层信息与知识;有的将名著纳入“阅读”板块,还有的将“名著阅读”独立设题并与“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并列。分值设置方面,大都在4—8分的区间内,其中广东省中考试卷中“名著阅读”以“附加题”形式出现,共10分,计入总分,但全卷得分(卷面总分130分)不超过120分;南京市的中考试题将“名著阅读”与“古代小说阅读”结合,分值20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省、地市的中考试题,尝试将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的板块中。笔者认为,这种命题思路尤其值得关注。
一、将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考查的整体分析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三大能力,对应的题型是基础积累、阅读、写作与表达。目前的名著阅读测评,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识记能力、概括与理解能力的考查上,前者涉及到文学文化常识、名著表层信息的识记与提取等,后者涉及到名著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艺术手法等;前者的弊端主要是無法导向真正有效的阅读,后者的弊端则是局限于单篇短文,不能真正检测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水平与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及语文课程评价时认为:“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1]而上述两种命题形式,与课标提出的课程评价的理想状态还相距甚远。在这种形势下,将名著阅读纳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的板块,是一条较为理想的路径。
2011年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代表的语文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应运而生,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在纸笔测试为主的中考命题的情况下,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很难测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向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在纸笔测试中,听与说能力基本涉及不到,读的能力中,朗读能力也无法真正考查,能够检测的只是阅读与写作能力,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识记能力、鉴赏能力、思考能力等。另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这在纸笔测试中也是很难真正落实的。在中考试卷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其他题目如语言运用、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提供了一个语境或框架,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入中考试题的先天不足之处。
即使如此,将名著阅读纳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板块中,这种“瓶换酒不换”,依然是一种创新的考查思路。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名著阅读或课外阅读正式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中,未来的中考将更加重视名著阅读题目的命题思路改进,并以此为导向来改进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以及作为其重要板块的“整本书阅读”的课改思路与策略,必将对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与测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部分地市的中考名著阅读题目,对于改进目前的名著阅读考查方式以及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也是有极大意义的。
二、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命题特点
将名著阅读测评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命题者采取了多种命题方式,试题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名著阅读测评与综合性学习的结合方式呈现灵活性
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灵活开放,但大致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指的是名著阅读试题仅仅是和综合性学习共同存在于同一道大题中,或作为综合性学习试题板块的一个部分或环节而呈现。例如天津市2020年中考试卷的第五大题,包括了分值为5分的“综合性学习”和分值为8分的“名著阅读”,两者相互独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2019年中考试题第五大题“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其中包括“观点论述”“故事链接”“对联续写”三个内容,其中“故事链接”提供了一张鲁迅先生的照片,请学生概述“弃医从文”的故事,“对联续写”则是要求学生依据“弃医从文”的故事对出“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的下联。再比如浙江省温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重温线上学习”的第三小题设计了与《儒林外史》相关的题目,具体如下:
3.读完《儒林外史》后,小瓯在钉钉群留言,请你回复。(7分)
留言一:《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压轴。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参考阅读笔记,帮他解惑。(图表略)
留言二:我还想读一本塑造病态读书人群像的讽刺小说,小伙伴们有推荐吗?
下列作品中,你认为最适合推荐的是( )
A.《世说新语》 B.《镜花缘》 C.《围城》 D.《格列佛游记》
这两道名著阅读题目,与所在的试题板块关系不是很大。也就是说,这些题目不论是独立设题,还是纳入“阅读”板块,或纳入综合性学习板块,其核心的考查内容是不变的。
紧密型,指的是名著阅读题目本身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扬州市2019年的题目设计了“火的历练”“爱的寻觅”“美的回眸”三个具体板块,分别考查名著人物的性格、《小王子》的情节以及《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2019年绍兴市的题目设计了“阅·有知”“阅·有法”“阅·有思”三个板块,分别考查名著的内容、《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以及名著的主题。题目的具体内容自然没有超出名著阅读考查的范围,但通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将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后,名著阅读考查的能力呈现出阶梯型递增的状态。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的“联姻”,最大的优点在于为名著阅读测评提供了真实的语境与任务。学生不再是直接回答有关名著阅读的问题,而是在真实语境中通过任务完成的方式对名著阅读进行考查。正如章新其老师说:“名著阅读的考查不应该仅仅就‘文而‘文,阅读必须打通生活,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教益。”[3]例如山西省2020年中考试题第二题“读·思”中“学语文·悟初心”语文活动,其中第三项活动是“感悟经典”,具体题目是:
第三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图略),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题目本身并不复杂,根据《朝花夕拾》本身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填空题的答案。其特点在于将名著内容考查变成“完成思维导图”的具体任务,这是命题者创设的真实情境。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判断相关信息,从而活化了问题的呈现方式,有助于消除学生与名著之间的隔阂感。
(三)在“拟真”活动中考查思辨能力
中考试卷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话题带有“拟真”性,在这种活动化的语境中,基于生活的阅读与基于测试情境的阅读实现了统一。对于这些话题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学生通过思辨去把握作品的核心价值。例如宁波市2020年中考试卷的名著阅读题目:
4.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参考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这道题显然不是要求考生直接呈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是要结合“平面镜”“显微镜”“哈哈镜”的比喻意义以及名著的整体含义进行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体验、感悟与思考,尤其是进行分析与辩证思考,这种题目应该成为文学名著阅读测评的方向。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现实运用
所谓“现实运用”指的是,学生要将名著的内容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内容,名著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物质存在,而是或成为学生未来处事的手段,或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这也应该是名著阅读测评的方向之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无疑给这种“现实运用”提供了契机。例如山东威海市2019年中考试卷第一大题第4题,学校围绕“大阅读”主题月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其中第一项是:
(1)《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2分)
这道题不仅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而且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任务,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又能够将名著的内容进行现实运用,在古与今的对话中,进一步认识沙僧的人物形象。与此类似的还有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综合性学习”试题:
班级拟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写一篇发言稿,交流你的读书心得。字数200字左右。
专题一:《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精神
专题二:《水浒传》中的人物
专题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将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板块,实际上也是指引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实现对名著的内化,并积极进行“现实运用”。
三、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备考策略
应对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方式,最根本的策略就是用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指导名著阅读教学,将名著阅读教学置于活动化的情境中,适时改变名著阅读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当然,教师还要根据本省市实际情况探索新题的命制与分析。
(一)打通教材板块,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共安排综合性学习专题15个,并将12本必读名著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这两大板块的内容可以进行融合教学。例如九年级上册“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专题,第二项活动是“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那就可以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傅雷家书》等名著中的人物纳入该活动中;“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安排了“小说故事会”“小说人物大家谈”“展开想象的翅膀”三个活动,其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四个具体的活动内容,我们可以将名著阅读和这些活动结合起来:
1.重新设计人物命运。例如,假如祥子生活在现在,他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为小说续写故事。例如可以为《海底两万里》续写一个故事。
3.穿越时空的对话,例如可以与《儒林外史》中的深陷科举考试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4.寻找你周围生活的小说素材,进行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
这样的话,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就可以相互打通,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就多样化了。此外,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等理念,也可以尝试性地用到名著阅读教学中。深圳市红岭中学谭妙蓉老师变“群文阅读”为“群书阅读”,将《城南旧事》《骆驼祥子》《呼兰河传》组成“群书”,以“感受立体的民国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4]。这也是应对中考名著阅读考查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关注阅读方法,有效积累阅读经验
与过去课外阅读指导不同的是,统编教材不仅进行名著内容、思想与艺术成就的梳理,还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进行名著阅读。按照这样的导向,名著阅读方法的考查也将成为中考命题的关注点。南京市2020年中考试题渗透了“列提纲”的读书方法,请考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从不同的角度列出读后感提纲。绍兴市2019年中考题设计的“阅·有知”“阅·有法”“阅·有思”三个板块,其中“阅·有法”的题目是将《儒林外史》中的众多人物进行分类,例如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热衷科考的人物/不屑科考的人物等,并设计了表格,请考生思考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意义。这道小题其实也考查了“人物分类”的阅读方法及其意义。教材针对《西游记》提供的阅读方法是“精读和跳读”,针对《骆驼祥子》提供的阅读方法是“圈点与批注”,针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供的阅读方法是“摘抄和做笔记”,另外,教材还提供了纪实类作品和科普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技巧,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名著,从而有效积累阅读经验。
(三)设计“情境式任务”,在活动中内化名著
教师在名著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的任务,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从而实现了知识的讲解与建构,此即“情境式任务”。初中语文八年级、九年级统编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包括“新闻”“演讲”“现代诗”“戏剧”等内容,这四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些“情境式任务”。统编教材的名著阅读板块,都安排了“专题探究”的栏目,其中有一些专题本身就是带有“情境式任务”的特征。例如《傅雷家书》“专题探究”第三个专题“我给傅雷写回信”:“这本书涉及道德、文化、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傅雷的观点,并进行归纳概括。假设你可以与傅雷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试着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或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给傅雷写回信,就是在真实情境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在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内化名著,从而提升文学素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28.
[2]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5.
[3]章新其.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99.
[4]谭妙蓉.群书阅读:由“体验式”走向“审辨式”[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8(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