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真
每个地区都富有当地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特色,凝聚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继承和发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活教育”的方案体系教学,主张课程内容应来自大社会、大自然,让孩子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将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源融进幼儿园的生活,符合“活教育”的理念。一来让孩子们每天在动手操作、与自然物的接触中悄然无声地接受家乡特有文化的熏陶;二来充分体现了园所教育的独一无二;三来满足了幼儿园环境美化、教育化的需要。那么如何将乡土资源充分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和环境中?下面以笔者去泉州幼师附幼石狮祥芝校区支教的经历为例谈一些经验。
一、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挖掘各种乡土资源
要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应细心研读有关它的历史,迈开脚、伸出手去触摸这片土地。以本人去支教校区的实际做法为例,我们就是深入各方,才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一些特有的资源。如从百度以及各种报纸杂志上,我们可以查到石狮祥芝镇的具体资料;去实地查看了解到紫菜生产、海产品加工厂、造船厂、大排档、渔民节、当地的万祥图书馆等特色。老师们将各种资料收集起来,整理成孩子们能看懂的宣传版面,布置在孩子们每天经过的长廊上,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同时,充分挖掘各种特色的乡土资源,大到渔网、船只、庙会服装、妆糕人、紫菜匾和晒紫菜的框,小到海边细细的贝壳、沙子、石头、枯树枝、渔船上的浮标、麻绳等,全被教师一一揽入怀中。
二、严标准应用各种乡土资源,让其满足安全需求
我们发动全园家长共同收集乡土资源,从安全需求出发,按规定严格对所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消毒。如,贝壳用牙刷去除残存的肉末,用巴氏消毒液浸泡再暴晒;检查紫菜匾和紫菜框的边缘是否圆滑;过滤、清洗、暴晒收集来的海沙,确保安全。
另外,为避免对幼儿造成意外伤害,我们还会注意许多细节,如制定一些安全检查制度,注意作品悬挂的高度,及时修补;在楼梯转角处还拉起渔网,悬挂上各种贝壳,不仅美观,还避免孩子意外摔落等。
三、创意融合乡土资源,让环境满足审美需求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学习主要通过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用教具进行操作。教师结合教育主题将处理检查过的材料有意识、有目的地投放进班级,在班级的主题活动及各种环境布置中创意融合各种乡土资源。孩子们在活动中打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进行各种“玩”和“创作”。例如沙石画、沙中寻宝、贝壳创意画、贝壳分类、贝壳风铃、渔网画、枯树枝画等。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创意作品被布置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兴趣更浓了。
各班选择材料进行定期重点指导。例如,有的班级重点选择海螺,幼儿会将各种海螺串成串,悬在班级或游戏角中,形成一幅美丽的屏风;有的班级选择各种石头,用彩泥、彩色颜料,在石头上装饰,或和沙子进一步结合,形成美丽的沙石画;还有的班级选择了渔船上的浮标,装饰后摆放在自然角中。在创造性的操作中孩子们愈发喜欢这些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就这样慢慢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渗透,老师会带领幼儿进一步欣赏和创作,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四、乡土资源和游戏整合,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众所周知,幼儿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我们在游戏活动中,将乡土资源做了进一步的整合。游戏前,老师认真了解各年龄段的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一些实际的水平,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为孩子们创造了游戏环境,并提供了充足、适宜的游戏材料,启发和引导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例如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大胆地开展“渔民人家”的活动,老师布置相应的场景,采用各种方式丰富孩子相关的生活经验后,将捕鱼、织网、海产品加工、生产紫菜、海产品市场、庙会文化等生活场景在游戏中进一步地渗透,让孩子们在与各种乡土材料的互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家乡的文化。游戏中,幼儿熟练地布置着鱼摊,为各种“海产品”分类,模仿紫菜的生产过程,尝试着织网;结构游戏中,幼儿结合对船的各种认知,大胆地利用紫菜匾、大型积木或树枝等构建起各种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船只;表演游戏中,孩子们穿上自制的表演服,大方创意地进行表演,再现当地庙会的热闹场景;晨间户外活动,孩子们背起了小鱼篓,撑着小长蒿,勇敢地在“海里”风里来浪里去地捕鱼……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在老师有意识的隐形帮助下,幼儿与這些乡土材料互动,不仅生活经验丰富了,在游戏中学会了与小伙伴们交往、商量和合作,更重要的是渐渐对家乡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游戏中,他们渐渐意识到,我是海边的孩子,我是石狮祥芝的娃。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可以并应充分地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和环境中渗透,让孩子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自己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从小在心中埋下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种子。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