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晶
文言经典引领人们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成长,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还停留在浅层,主要围绕文言文大意进行解读,简单地对内容进行梳理,缺乏思维的参与,思辨性不足,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冷场”,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入思辨性阅读,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中触摸文言经典的温度,感受文言经典的魅力,从而亲近文言经典,从中汲取精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一、聚焦主题,拓展思辨空间
古人言:“文以载道。”它既体现出一种文学创作的主张,也揭示出文言经典的育人价值。语文教师要能够根据文言经典的“载道”功能,聚焦文言经典文本主题。目前,高中文言文经典阅读教学主要停留在既有观点的“呈现”上,无法引领学生带着批判性的观點审视文本主题,导致文本主题解读单一化。如果能够聚焦文言经典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不仅能够改变当前文言文浅层阅读现象,而且能够使文言经典思辨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如《鸿门宴》一课,对于文本主题,一般是从项羽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格等方面进行解读。基于思辨性阅读,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跳出既有的主题解读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可以根据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用人”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设计这样的思辨性活动主题:从鸿门宴中解读领袖气质。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和完成对人物形象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鸿门宴围绕“领袖气质”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
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不再局限于从性格论角度解读项羽的悲剧命运,而是将之提升到“领袖气质”的高度。学生围绕鸿门宴,并结合自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围绕“用人”展开阅读,了解到“知人善任”是领袖的重要气质之一,从而使文本主题的解读与时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人才是成功的重要资源,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撑。
聚焦主题开展思辨性阅读要善于打破常态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多个角度去审视文本主题。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
二、聚焦矛盾,深化思辨体验
文言经典,如果沉入其中会发现存在看似矛盾之处,这些矛盾点是学生认知和文本高度之间的不均衡性造成的,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重要资源。聚焦文言经典中的矛盾,能够引领学生思维经历冲突,深化学生思辨体验,也使文言经典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深厚。聚焦矛盾开展思辨性阅读,需要教师对造成矛盾的基本类型获得清晰的认识。在文言经典中,矛盾往往表现为前后语言不一致,学生既有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相悖逆。学生之间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的差异性,也容易造成文本矛盾,需要教师根据差异化的矛盾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如《荆轲刺秦王》一文,按照常态思维,作者意在塑造荆轲的形象,表现荆轲对太子丹之“忠诚”。然而,对情节进行梳理,文本写刺秦准备阶段,重点细述五个场面,其中三次写到荆轲和太子丹之间出现的分歧,这似乎形成了一个矛盾:作者对荆轲这一人物持怎样的态度,褒扬还是贬低,还是褒贬相生?围绕文本内容中的矛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如何看待荆轲与太子丹之矛盾”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
思辨性活动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君臣之间的矛盾在塑造太子丹形象中的作用”进行辩论。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认识到作者借助君臣之间的矛盾将两者进行比较,借助太子丹的多疑、浮躁、乏谋等弱点,间接地表现荆轲,尤其是怒叱太子的细节更好地表现出荆轲的善谋、勇敢、果决等。围绕文言经典中的矛盾展开思辨活动,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生成新的意义,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荆轲形象。
三、聚焦空白,引发思辨创造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留白是一种艺术,也给学生调动思维、玩味文本创造了机遇。文言经典一般都言简义丰,如果教师能够将眼光聚焦文本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不仅可以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而且能够使文本潜藏的意蕴得以还原,引发学生思辨创造。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重点表现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抓住本课的个性化特质,发掘文本空白,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活动,引发学生思辨创造。如可以抓住“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先让学生交流这句话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揣摩烛之武的言外之意,并将这言外之意表述出来。最后,根据烛之武的言外之意,结合全文的劝说思路,组织学生围绕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开展思辨性活动。
这个环节从组织学生交流烛之武的言外之意入手。学生要想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角色,从烛之武的角度去探究人物心理,这一过程无疑给学生创造了调动思辨性思维的机会。在还原烛之武言外之意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探索,并且将这一活动置于全文的语言环境之中,从而感受到烛之武以退为进的言语艺术。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烛之武的善于攻心,先通过“郑既知亡矣”退一步,再抓住秦王求利的心理,引导秦王认识到不消灭郑国还能够为秦国带来益处。在思辨性活动中,学生不仅感受了到烛之武的语言艺术,也促进了自身言语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聚焦异态,培育思辨个性
文言经典蕴藏着丰富的思辨训练点,这些思辨性训练点往往不是以常态存在的,而是以异态存在于文本中,大到文本立意、结构等,小到微观的标点符号。教师需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敏锐地抓住文本异态,并聚焦异态,从而引发思辨性学习行为,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独特性,受到文本个性的影响,进而培育学生的思辨个性,使文本解读体现出个性化特点。
仍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文章开始交代刺秦的形势,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渲染气氛的,这种写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思辨性活动,认识到作者连用几个动词,造成一种短促之势,从而将危机的形势和紧张的气氛较好地表现出来。教师围绕此处气氛渲染的方式,再深层次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活动:“本文还有多处渲染气氛的句子,试着找出来辨一辨,交流不同的渲染气氛的方法,以及实际达到的表达效果。”有学生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有的从细节角度如“皆白衣冠以送之”渲染悲壮气氛,也有的从音乐描写的角度分析。同样是渲染气氛,文本基于营造不同氛围的需要,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学生也在思辨性活动中发展了个性思维。
总之,学生要触摸到文言经典的温度,需要超越感性认识,从直观认识进而抵达文本思维内核,借助思辨阅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让文本阅读更加深入,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23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