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辉
摘 要:数理,即数学的道理,反映的是数学学科的客观规律,包括具体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如果小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数理,那么他们就能从数学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其切实把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使用精简、准确、完善的语言完善数理口述活动,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认识。将从使用通俗语言解释数理、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再现数理、通过问题解决活动证明数理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优化数理口述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理表达;口述指导;策略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概念的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来传播各个数学理论。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增加课堂容量,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却没有客观口述数理,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并不十分完善、深刻,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展开数学分析。长此以往,则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难以使其终身受益,直接浪费了教学资源,并不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的长遠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口述数理活动,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内化数理知识。
一、使用通俗语言解释数理
数学知识本身就十分抽象,是从一系列感性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客观规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如果客观呈现梳理,那么小学生很可能因为无法理解数学语言而无法掌握数理内容,也会因此产生畏学心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数理内容,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
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通过本课知识全面了解何为加法、何为减法,由此总结加减法的算理内涵,以便在特定情境下构建等式关系。在本节课中,笔者就以简单的语言解释了加减法的算理,告诉学生加法就是变多、增多等,意味着数量变大;减法则是减少、变少等,意味着数量变少。这一通俗的语言解释让本班学生快速掌握了加法、减法这两个数学概念,切实优化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能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分析加减法知识,列出加减法等式。接着,笔者就引导学生认识了“+”与“-”这两个基本的计算符号,鼓励学生利用加减法与计算符号表示各个事物数量关系的变动情况。
二、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再现数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少会组织动手操作活动,因为教师十分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努力为学生解释更多的数学知识,导致小学生一直都在接受数学新知,经常出现课堂教学强度超出小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因此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且由于缺乏思考与实验证明,小学生并不能真正内化数理内容。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动手操作活动与口述数理知识活动结合起来,借助直观的操作行为让学生及时掌握数理内容,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面积”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黑板上画出了多个图形的边框,鼓励小学生用彩色粉笔为图形填色。本班学生都很喜欢填色活动,所以他们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填色任务,认真沿着图形边框填充了内部区域,创作出了颜色丰富的图形。对此,笔者就结合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告诉学生,面积便是沿着图形边框的图形内部所占区域的大小,也就是学生的涂色区域,借此解释了面积的概念。如此,小学生就可以快速把握面积概念的重点内容,比如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面积有大小之分等。接着,笔者就鼓励学生对比各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整理了常见的面积单位知识,切实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通过问题解决活动证明数理
由于数理展现的是丰富的数学规律,所以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如果缺乏丰富的直观知识,那么小学生是很难深刻内化数理内容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组织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小学生自主迁移数学知识,使其客观把握数理内容,结合小学生的问题解决经验完善数理口述表达活动,不断深化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切实优化小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路程问题是小学数学领域常见的数学问题,小学生要准确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变量关系,以乘除法算式来求解相应的数学问题。在本节课上,为了全面完善数理表达效果,笔者就鼓励小学生在教室之外使用秒表测量在路程不变的前提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此,小学生就可以自主总结出速度与时间的负相关关系。接着,小学生可以继续探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的正相关关系;时间不变,路程与速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两类数学问题。对此,笔者就使用数学等式表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借此完善了数理表达活动。
总而言之,数理表达活动可以促使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概念,使其把握好数学学科的发展规律,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进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完善数理口述表达活动,切实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促使小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引导小学生利用数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现堂.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9):31-35.
[2]孙国艳.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及数学思想方法融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6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