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凡
摘要:《三字经》是儒家文化下的产物,虽然作者目前不详,但它流传深远。以儒家孝文化为视角切入《三字经》,从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为主要内容探讨儒家孝文化在《三字经》中的体现。以《三字经》为主体来探讨孝文化和五德的关系,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一点启发。
关键词:《三字经》;儒家;孝文化
前人有关《三字经》方面内容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其版本、译本、作者、成书过程、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而单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讲也是从儒家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孝文化在书中的体现只是寥寥几句,并未做过多的探讨,本文基于这个情况对《三字经》中儒家孝文化的体现做一点探讨。
一、《三字经》概况
(一)作者及流传情况
《三字经》的作者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按照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宋人王应麟所写,但现在很多学者主张是宋人区适子所写。从其写作手法,思想观念来看,大家都公认其成书年代的是宋末元初这个历史时期。而它虽然在现代流传甚广,但在其刚成书时传播规模并不大,是在经历了一个广泛传播的积累过程才在明中期得到发展的,然后就一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直至现在。[1]
(二)内容
《三字经》是一部蒙学启蒙读物,虽只有短短千余字,但是却生动具体而又深刻的讲述了为人准则、行事规范、学习研读儒家经典的方式方法,以及生活常识、地理、历史等内容,可以说是涵盖了当时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在叙述具体道理的时候对儒家孝文化有体现,而且在讲述的大量前代圣人贤人事迹的时候也表现了儒家的孝文化。
二、《三字经》孝文化的具体体现
《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启蒙读物,在儿童能理解范围内讲述一系列道理,培养孝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儒家也强调孝,有“夫孝,德之本也”[3]的说法。在宋一朝,孝这一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而《三字经》中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儒家的孝文化。
1.孝顺长辈的体现
首先表现在要遵守人伦纲常。《三字经》中有这样的描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2]p9“父子恩,...,此十义,人所同”[2]p13自汉代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后各朝各代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想,于南宋朱熹对这一理论甚至于还有所加强,更强调人伦的重要性。其中的父为子纲要求后代必须遵守父母的意见,不管是对还是错都不能违背。所以在古代才会有许多愚孝的典故,比如郭巨埋儿,而这点在《三字经》中也有表现。但更多的是强调父慈子孝,“三纲者:…父子亲”[2]p8,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可见其对孝顺父母并不只对儿女有要求,对父母也有“慈”的要求,正所谓“父慈”才“子孝”。
其次体现在要学习遵守长辈的教导,以长辈为师模仿其好的行为规范。以《三字经》中都熟知的一段为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2]p5虽然这句话的说的是父亲、师长对孩子的教导和约束,但是后面却点出来儿童不学习的后果,以反问的语气问孩子现在不学习、不受长辈的约束,以后会怎么办呢?还是在强调儿童在父亲师长等长辈的教导下应该多观察多学习,就跟孔子所说的这句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体现的意思是一样的。而在《三字经》最后撰述者也提出自己写成这本书的一个最终目的,“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2]p47就是要孩子勤奋学习,珍惜光阴,用这来勉励自己。
再则孝顺父母表现在关心父母这方面,是需要用行动表达出来的。在《三字经》最明显的就是“香九龄,能温席”p6这句话,它的意思是黄香不过九岁的时候就会帮父母暖被。虽然他才九岁,就会主动地关心父母,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撰述者希望看书的孩子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全部教条化教导儿童要孝顺父母,主动关心父母,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孝顺长辈则是体现在期望后代勤奋读书、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而古代科举将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當时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古代的文人受其影响,特别是对寒门子弟来说更是改变命运的为数不多的机会,所以便带有考中进士后回家光耀门楣的思想。而这也有《三字经》中体现出来,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2]p47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能名声显扬,又能使双亲荣耀,祖宗增光添彩,恩泽惠及子孙[2]p47。这是当时文人士子在父母期望和自身愿望结合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甚至有些人不愿意科举做官,但在父母的期望下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转而去“十年寒窗苦读”。
2.友爱兄弟的体现
在《三字经》中虽然对孝悌中的悌,即友爱兄弟的描写不多,但还是有让我们思考的地方。
在《三字经》中这孝悌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2]p6,意为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给兄长让梨,弟弟敬爱兄长,是从小要明白的道理,这是《三字经》中说孝悌兄长的具体生动的事例。而至于这方面的理论则有“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其意思是做人首先将孝悌,然后才是增加见识,学会数目加减,认读文字文章。而在《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P5意为后生晚辈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话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虽然《论语》中的学习文献知识的要求会更多更复杂,但是仍然是以孝悌为重的,可见在儒家看来孝悌真的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条件。这一方面在《三字经》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三、结语
《三字经》中的所体现的儒家孝文化是一种在人伦柔情外衣下的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的孝。他讲究三纲五常的人伦关系,本质还是偏重儒家教化,主张正统观念。但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三字经》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给儿童学习的,而从小就灌输这种以“仁”“礼”为根源的儒家孝文化,养成“义”并培养“智”和“信”。这样一个逻辑体系下的《三字经》势必会对古代读此书的儿童受到传统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对以后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卓林. 《三字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逸安译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3(2009.4重印)
[3]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中华经典藏书》 [M].中华书局,2016.02.01
[4]杨伯峻译注,《论语》[M]. 中华书局.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