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湫
摘要:“拍摄只是影片制作的一半而已。”罗伯特·瑟克尔的电视节目的一百条黄金法则是对于所有电视节目精髓的提纯。真人秀节目作为跳脱常规的延伸性节目形态,其高度自由的制作实践往往给人一种无剧本的错觉。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对自由的拍摄只是真人秀庞大制作流程的表象和外衣。追溯当今电视真人秀节目所勾勒出的强故事性、吸引人的情节突转、扑朔迷离的节目走向、充满争议性的人物,都是叙事艺术奏效的表现,也都是真人秀节目背后无形的规则在操纵。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 情境理论 规则
作壁上观的假象——真人秀故事化手法下的规则
真人秀,顾名思义,其设计无法脱离真实性和现场感。根据这一点,人们很容易联系到纪录片“墙上苍蝇”理论。“墙上苍蝇”以“不介入,不控制,如苍蝇作壁上观”为特征,而真人秀的基本框架也是在提纲之下的自由发展。总结来看,普遍呈现出“预先制定规则,记录真实反应”的特点,而一个成功的真人秀取悦观众的法宝就在于其具有真实性的矛盾冲突,给人造成一种拍摄者只是一个观察者,也即是作壁上观的假象。事实上,这都来源于电视真人秀在叙事动力驱动下的情境理论。
情境理论可追溯到李普曼的“洞穴理论”,通过对真实的选择性加工,最终给观众呈现出结构化后的主观真实的情境。情境理论由环境和规则所构成,在规定环境和规则中,人物的一举一动由此产生。而规则让人物在发挥自我的基础上产生互动,互动包括人物行为态度的变化,从而诱发“地壳碰撞”般的戏剧冲突,有了戏剧冲突,就距离具备人工情境不远了。
所以,规则是孵化电视真人秀的关键。规则按其效用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大小规则。
宏观规则:类型所架构的秩序
电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角逐、转瞬即逝的时尚行业,电视节目要开辟出一方天地、迅速吸引人眼球,不变的金科玉律就是创意。罗伯特·瑟克尔在论及自身对电视真人秀创意的看法之际说道:“要想成功,需要做到让不同类型进行碰撞。”诚如他所言,类型的混合是真人秀发展的趋势。从BBC的娱乐性汽车评论节目《最高档》,到国内火爆的竞技类益智节目《一站到底》,无不巧妙地将几种类型套用在一起。类型的混合使得每一档节目都有一套属于其自身的“工具包”,但又难免存在同质化的倾向,这就是为何电视真人秀之间存在交叉平行关系的原因。
约翰·菲斯克的电视文化理论中指出:“类型是为了方便制作者与观众,试图为流行于我们文化之中范围广泛的文本和意义建构起的某种秩序。”可见,电视节目类型化既是外化的规范,也是标化的产物。而纵观恒河沙数的电视真人秀,目前较为通行的一种划分方法是从选秀、竞技、体验、社交、竞猜、游戏这六个方面入手。类型的确立是一个节目正式成型之前的基础,后期的每一步都是围绕类型框架而进行。这六种类型正如房子的地基,在它的支撑之下,电视真人秀才能不断地浇筑水泥、增添钢筋。同样也可把电视真人秀的类型理解为洋葱的内核,通过规定情境、情节冲突、视觉质量等的包裹,使得真人秀的内容脱离单薄。所以,“类型”之于电视真人秀,其功能和宏观层面的规则大同小异。
微观规则:无处不在的规则设置
看不见的规则之外,真人秀还被大大小小的可视规则所充斥。这种微观规则一般是由主持人宣布或是旁白告知。微观规则从性质层面可分为三类:
开放透明理念驱动下的行为规则。撰写与架构真人秀剧本时,编剧需不断地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通过追问自己每一个环节的动机,达到充实剧本的目的。但在实际拍摄之前,剧本只是一个路线图,所有细节信息很难达到和预演一致。但如果没有大纲式剧本,真人秀所需要的灵活度和自由度更是无稽之谈,这就是为何今天的剧本所囊括的细节越来越少但剧本又不可或缺的原因。简言之,最初的剧本所勾勒的节目情节是营造节目开放性的最有效手段。
比如,《幸存者》扑面而来的刺激感和趣味感,都和节目的行为规则密切相关。这档节目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1.艰难的环境设置;2.夺宝的游戏任务;3.淘汰制度和环环相扣的小游戏环节;4.视觉景观的仪式感。这四个方面的规则对人物的行为态度及故事线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将观众带入纤毫毕现的真实情境内。
逻辑维度下故事开展的“推手”规则。真人秀拍摄过程中叙事动力是维系其发展的内因,而游戏规则就是其外因。所有的情节走向都是由游戏规则串联,使得故事线能够最好地发挥作用,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除此之外,游戏规则还赋予情节以结构,给予混乱的素材以前因后果。例如,《幸存者》的投票淘汰制度将分隔开的段落和情节点联系在一起,其可贵之处也在于它将权利下放给参赛者,使得真人秀充满了真实的戏剧性,激化了真人秀之中本来就存在的人际矛盾,营造紧张和悬疑的情境。
视觉风格所引导的规则设计。规则视觉在于规则引发的视觉和为了视觉传达而进行的规则设计。一档成功的电视真人秀往往具有用画面讲故事的能力。从布景、拍摄剪辑再到灯光,都需要和节目主题达到高度融合和统一,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由此可以总结出关乎独特视觉表达的三个技术性方法。
一、精准拍摄必需的和谐韵律。著名摄影师波·滕伯格说:“人们对于画面的记忆,就如对音乐和味道的记忆一样,总是比对语言的记忆来得深刻。”真人秀为了形成独一无二的记忆点,往往运用全景式的定场、不常见的大近景、少见的视角这三要素塑造其和谐的视觉节奏。例如,《一站到底》出现频率极高的大全景俯拍镜头,即守擂者和挑战者的圆形站位设计,可以说是外在形式上对内在主题的呼应,同时也形成其视觉标志。
二、搭建视觉景观美的空间。真人秀的场景是对节目理念抽象化的处理。类似于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看似不关联的场景和节目主题,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甚至会产生与观众的“对话与交流”的效果。同时,场景的仪式感设计还能从不同方面达到立体、流动、互动性的传达效果。例如,《中国好声音》中多组光束的应用:学员出场时都会有一道窄光束打到身上,形成一种聚焦感,随着表演的推進,顶部、侧面的光束也会随着音乐律动起来,光束交错或汇聚、展开,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三、画面信息的解构重组。剪辑是通过画面的裁剪和组合所造就的再创造,而其核心就是叙事,将各个段落移动按不同的顺序排列会产生不同的故事。在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剪辑师需在大量素材中编织故事,除此之外还需制作大量作弊镜头和“弗兰肯斯坦之咬”的新台词,以此填充场景、修饰剪辑,这也是为何存在“剪辑师才是讲故事的人”这一说法的原因。例如,《幸存者》为了突出野外求生的刺激感和竞争感,采用了快剪辑的手法,删减、丢弃和清理掉无用的素材,将矛盾冲突拼接在一起,加快故事的叙事节奏,同时还多次插入了野兽的空镜头,以渲染情境。
结语
基于对电视真人秀强故事性背后的叙事艺术的分析,得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叙事是支撑真人秀一步步孵化的骨架,而电视情景理论是叙事赖以依存的理论基础。在此理论中,环境和规则相互反应以塑造人工情境,规则给予真人秀的血肉以养分。现今国内的真人秀已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让中国真人秀彻底脱离照本宣科的模式。(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封海粟.类型电视的融合与创新: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2][美]罗伯特·瑟克尔(Robert Thirkell).冲突——纪实节目真人秀电影的故事宝典[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86-89.
[3]卢艳.论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理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