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怀旧旅游已成为现代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是当前人们休闲度假、体验民俗、感怀过去的重要旅游形式。本文以澳门十月初五日街为例,以怀旧旅游为视域详尽考察该街区的历史概况与现状。研究表明,该街区存在空间结构单调、缺乏趣味性,交通场地狭窄、导向性差,建筑残旧破败、安全隐患大,公共绿地缺少、街区容纳力低等问题;对其的重整规划方案应在遵循必要原则的基础之上,从重新规划怀旧旅游新路线、激发街区活力,还原传统街区网络、补充传统历史元素,提质整体空间、增加公共活力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关键词:怀旧旅游;文化遗产;历史街区;重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1 怀旧与怀旧旅游
Nostalgia(怀旧)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表示怀念往事和缅怀过去。在现代生活中是指人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忆情感,或由此产生的对逝去事物的失落感。怀旧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是大众对一个时代的追忆。“怀旧是生命的本能,是大众的一种心理机制。”[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怀旧风席卷全球,不仅促进了商业与大众消费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怀旧旅游业的兴起,并演变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当下,以怀旧风为主题的旅游产业日益兴盛,成为人们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感怀过去的首要选择。怀旧旅游自然地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彰显独特历史意蕴和体验形式的同时,又赋予其特殊内涵,重精神家园、重传统文化、重物、重情是其4种重要的动机表现。从空间维度上看,怀旧旅游是游客对精神家园的一种追寻,这里所说的“物”是精神家园的寄托,作为文化遗产的物代表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历史见证,成为了游客怀旧旅游的主要对象。
2 澳门十月初五日街区的历史概况与现状
2.1 街区整体历史概况
澳门十月初五日街区旧称泗孟街,位于澳门半岛西部,北连爹美刁施大马路和沙梨头海边马路的交界处,南接火船头街。昔日的十月初五日街原属浅湾海滩,后经澳门政府填海造田,逐渐演变成为如今的内陆街道,是民政总署、新马路、白鸽巢前地及大三巴这一环线的重要连接。50多年前,澳门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内港码头,十月初五日街靠近内港码头,作为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渔船湾泊之地,往内地和香港的客、货运船只均集中于此,从而带动了十月初五日街的繁荣兴盛[2]。岁月更替,随着新马路的开通,商业中心逐步转移,很多久负盛名的店铺也已停业或转型,其兴衰反映着澳门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变革,映射着澳门居民的生活状况。
十月初五日街所在的整个片区皆属历史老城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是中国城与基督教区的重要连接——不仅展现了澳门原始街道的格局,反映着当地的市井文化,而且还串联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物;街区保留了大量的华人文化遗产,如华人传统产业的遗迹和传统的街巷空间等,不失为游客了解澳门居民生活及民俗文化特色的绝佳地段,是澳门文化遗产的一张靓丽“名片”,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2.2 街区现状分析
新马路开通之前,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门内港片区的商业核心。随着澳门半岛产业转型和博彩业的发展,内港航运和渔业被替代,颇具韵味的街巷空间和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淹没在城市的开发中。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对该街区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的重视不够,其文化遗产保护遇到了瓶颈,部分街巷空间不复存在,私搭、乱建的现象严重,已沦为现代的“贫民窟”。
2.2.1 空间结构单调,缺乏趣味性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游客通常喜欢选择前往大三巴、议事厅前地、世遗景区,又或者是十月初五日街西边的博彩巨头十六浦。老城区位置较为偏僻,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产点因缺乏人员流动被忽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十月初五日街片区在空间结构上可连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交通不便、街道狭窄、空间利用率低三方面。街道的空间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老旧的围里空间与狭窄的街巷阻碍了人流向十月初五日街区渗透,围里空间过于密集。
2.2.2 交通场地狭窄、导向性差
澳门半岛老城区道路的尺度较小,密度高,单行线多,人车混行严重,多数街巷十分狭窄,游客没有足够的停留空间,公交车站点也无缓冲区和停留场地,公交线路无法深入街区内部。大多私家车停留在路两侧的商铺门口,拥堵情况时常出现。摩托车增长,长期占用较多的停放场地,不仅阻碍了街区交通,而且也影响了商业活动,同时很多相似的道路也容易使游客迷路,导向性较差。
2.2.3 建筑残旧破败,安全隐患大
該街区原建筑高度多为1~3米,外观风格以传统中式和西式为多,建筑残旧、建筑质量和建筑高度参差不齐,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大,平面布局不合理,临时搭建建筑和危房较多,安全隐患系数较大。街区内公共建筑缺乏,以居住建筑为主,辅以一些小型的商业建筑,没有小型公共建筑。
2.2.4 公共绿地缺少,街区容纳力低
十月初五日街及周边地段高密度的建筑格局,无法给予街区公共绿化和休闲场地提供足够空间,仅有几处绿化带也是零星稀疏。该片区涵盖餐饮、医药、社区服务、古玩、服装等,业态表现较为齐全,但社区服务型的商业分布不均衡。现阶段仅有念旧的老店铺业主和老区街坊支撑着人气。随新商业模式和新区的发展,老街区的容纳力越来越低,加上居住环境的恶劣,目前片区内以租户和老年人居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3 怀旧旅游视域下街区保护的重整规划方案
3.1 街区保护更新的时代价值
历史街区是城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载体,它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直观地展现出城市的历史风貌。怀旧旅游模式下历史街区重整更新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游客通过怀旧旅游的形式体会到澳门历史老街的别样风情,唤醒游客对该片区的怀旧情结,建立起对街区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对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第二,可以表达出街区特有的空间个性、城市精神和力量,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城市特色、传承中华之魂的根本意义;第三,通过对街区怀旧旅游的建设,可以开发具有街区特色的产业,实现街区产业转型,在发展商业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其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老街区历史文化传承的目的。
3.2 街区保护更新遵循的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是文脉传承和互通交流的重要场所,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怀旧旅游保护应首先考虑社会价值,同时还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3.2.1 完整性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历史街区在兴建大潮中逐渐衰败甚至消失。因此,在街区的保护开发中,应尽可能地保护街区当前的建筑和空间形式,保留传统空间的内在精神意蕴。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保护物质空间完整性的基础上延续人们精神时空中的整体性,是集政治、文化、精神、生活等多元化空间的整体表达。
3.2.2 真实性原则
由于街区环境的复杂性,人为干预需遵循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应考虑旧元素的去留与新增元素是否协调。如今在历史街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破旧建新成为常态,但是粗制滥造的建设会造成新的破坏。应保护老街区的空间肌理、建筑形式、尺度,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满足基本功能为先,不可大拆大建,要修、建结合。对于街区内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和节点,只能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对其局部进行修复、增设、梳理等,保留其在大众心中原本的意象。
3.2.3 可读性原则
可读性通常指构成该空间的元素十分清晰,有较高的辨识度,人们可以快速深入其中并且不会迷失方向。对游客而言,他们大多会根据空间构成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这就要求空间元素必须清晰,街区才能有一定的可读性。人们对街区的认识都是基于道路系统、建筑风格、绿化等事物,这就要求街区具备可读性,街区的建筑风格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导视系统也应遵循统一的标准与风格[3]。
3.3 街区保护更新的重整规划模式
3.3.1 规划怀旧旅游新路线,激发街区活力
十月初五日街的地理位置特殊,紧邻澳门重要的旅游路线世遗轴,但旅游热度最高的大三巴牌坊片区却没有被辐射进来。因此,在路线设计上,可以通过重新规划怀旧旅游路线将游客引入该片区,既可以缓解大三巴附近的旅游压力,又可以激活日益衰败的商业街。十月初五日街紧邻世遗轴,以此为中心,应按照大三巴街——英记茶庄总行——康公庙——大龙凤茶楼——十六浦进行旅游规划,为旧街区注入活力。英记茶庄总行是十月初五日街仅剩的茶叶文化遗留产物,在怀旧旅游开发中,可借助宣传茶叶文化开展不同的品茶体验活动,通过追溯饮茶文化的场域构造带来以怀旧为主题的茶庄文化旅游体验。康公庙是著名的华人文化寺庙,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逐步成为典型的怀旧旅游景区,游客可通过参拜等体验活动感受以往庙宇活动的怀旧氛围。以“老点茶楼”著称的大龙凤茶楼是十月初五日街唯一的茶楼文化历史遗迹。茶客在饮茶时可点播粤剧,利用粤剧茶座作为历史街区场域中的特殊体验形式,能够促使游客对历史遗迹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使茶楼运营得到持续保障,以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经营的双重目的。通过怀旧场景,既营造了怀旧氛围,又构建了历史文化场域,使游客在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
3.3.2 还原传统街区网络,补充传统历史元素
历史街区历经岁月的沉淀,是街区文脉留存与修复保护的重点。首先,应整合空间历史文脉,还原传统街区网络,将内部具有的鲜明特色的活力要素,如名人故居、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以及含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等打造成文化名片,提高街区可识别性。鼓励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其次,街区需促进文化空间的延续,注重传统元素的融入。最后,规划特色功能节点,对标志性建筑物进行修缮,打造特色活力地段,如街区主入口的六国茶楼,是澳门茶文化的象征,目前立面破损严重,内部也被烧毁。改建时需注意建筑形式的合理延续,不照旧重修,既注重传统元素的补充,又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达到新与旧、创新与传统的和谐统一。
3.3.3 提质整体空间,增加公共活力
十月初五日街区开放空间的改造对澳门整体城市形象都有直接的影响。实践中,可以通过重新梳理建筑空间的关系,增补街区的公共空间,为众多游客的到来提质。首先,在建筑空间关系方面,应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实施保存、修复、重组、重建的更新策略。其次,在增补公共空间方面,建议以小尺度对临街建筑进行小规模改建,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空间的开放性。最后,在街道设施方面,要统筹设计考虑,广告牌、指示牌等对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环境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应补充一定的公共设施,整合资源,从游客需求和街区历史氛围两方面展开考虑,实现层级划分。
3.3.4 整合绿色空间,填补生态网络
十月初五日街区内部建筑密度较大,绿色空间极度匮乏。应对街区的生态格局进行一定的修复,从生态绿网和资源两方面入手。通过整合街区绿色空间,形成街区绿网,与街巷的功能网络相结合,进而打造出宜人观光的绿色空间。同时,可以对原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拆除违章建筑等方式,保留原有生态特征,提高街区承载力与活力,改善生态环境。
4 结语
十月初五日街区是澳门历史百年来发展与繁荣的象征。但在今天,它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因此,基于怀旧旅游背景的街区重整再造势在必行。怀旧旅游的开发使街区文化遗产更具开放性,街区历史建筑以展览馆的形式使游客亲身体验、怀念过去。当前,澳门地区的怀旧旅游开发规模不宜过大,应采用公益导览的形式,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参与,最大限度地展现怀旧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社会价值。通过怀旧旅游模式的开发,使该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延续,既激活澳门老街区往日的商业活力,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澳门老街区焕然一新,成为人們休闲旅游、感念怀旧的新生之城。
参考文献
[1] 刘溪辰.怀旧旅游综述及其开发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17(6):9-10.
[2] 费迎庆,胡璟,郑剑艺.旧区新生——澳门十月初五街更新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0-11.
[3] 唐励,李秋元.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更新利用研究——以镇江西津度为例[J].艺术科技,2019(13):30.
作者简介:孙钰洁(1994—),女,山西太原人,环境设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