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老课文,越读越动人

2020-12-23 04:39任冠青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动人孔乙己诗词

任冠青

中学时代的我,大概最懂得“不求甚解”的道理。诗词文赋中的深意如弱水三千,我只取最适合考试的那一瓢来饮。在年龄优势的加持下,背诵起课文也有如安装了记忆的小马达,仿佛能够日行千里。那时的我们不会知道,一切的努力都只是一种准备。往往要到数十年后,才会忽然明白:潜藏在记忆深处的那句诗词、那段描写,原来是如此精妙。

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彼时年纪尚小,人生经验极其匮乏,对世事的认知也相对粗浅。尤其是关于课文的写作背景,若仅靠课本上力求客观精简的介绍,难免會有些隔膜,把不少感性的成分稀释和过滤掉。

比如,小时候熟读成诵的那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只觉朗朗上口,却不晓得这句嘲讽背后深深的愤恨与无奈。后来读过宋史,一路从宋太祖“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看到“靖康之难”后的流落狼狈,再想起林升的那首《题临安邸》和《东京梦华录》中那种恍如隔世的描述,便不再有最初的轻松之意了。循着时间的刻度回溯,知晓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作为与宋灭南唐的前因后果,也就不再会只在乎《虞美人》的辞藻之美和咏怀感念了。

其实,诗词文章本来就不是孤零零的文学“孤岛”,长大后重读经典课文,更像是实现一种调转:从前是围着作品本身转,时代背景不过是补充和点缀;此后则会把“门缝”日渐推开,学会把它们重新嵌入历史的锚点之上,深入细节与肌理之中。只是最初“隙中窥月”的局限,其实也是成长规律的体现。不然,若人人都如张良之子张辟疆,年仅14岁便成为擅长察言观色的谋士,或如张爱玲般早慧,十几岁便看透了《红楼梦》背后的“一把辛酸泪”,也未尝是一件好事。

正如不少人感叹的,老课文之所以越读越动人,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变了。当人走过的路多了,知识储备更为富足了,便更能懂得这些名家雅士的畅叙幽情与温暖慈悲。比如,时隔十余年重读《孔乙己》,对茴香豆和“茴”字写法的猎奇不再,也再难嘲笑他的老实迂腐和“者乎”“固穷”,而是更能体悟到在那个时代,小人物是何其悲惨与无奈,鲁迅先生那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何是如此经典。

中学时学《触龙说赵太后》,满眼皆是解除对方防备心、步步深入的游说技巧,是对“术”之应用的游刃有余。如今,看多了新闻里父母因溺爱子女所酿成的悲剧,旁观着一个个被父母计划未来、却始终找不到真正自我的“神童”,才更觉那句“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的用心良苦。

前些天回家,看着小表妹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唐诗,我忽然对她的童年也没那么羡慕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阶段,正是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让自己得以穿过乱花迷眼的诗句表象,一步步接近作者的咏叹本心。重读经典课文,被检阅的往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温故知新,大道至简。瞧,就连这个道理,语文课本也早就给你“剧透”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动人孔乙己诗词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爱拍摄?从明艳动人的你开始!
动人只在庸常处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