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静
摘 要:金山一直是沪上著名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对金山文物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加强特色宣传,通过流动展览、借助新媒体、提升专业素养等措施把博物馆文化带到农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农民
1 上海市金山区与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简介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郊,南濒杭州湾,史有“控扼大海,襟带两浙”之说。金山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位于漕泾镇沙积村的古冈身遗址是成陆久远的历史见证。80余年来先后出土的查山、戚家墩、亭林、南阳港等古文化遗址,勾勒了先民们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在此繁衍生息的轨迹。从秦始皇至梁太清年间,在金山境内先后出现过海盐、前京、胥浦三个古县城,是上海地区最早设治之所。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城置金山卫,成为苏浙屏障,军事重镇。2016年在金山区朱泾镇发现一处半淹没遗存,经研究考证,确认是清代中晚期船舫遗存,这是上海首个经正式发掘、与水下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半淹没遗址,生动再现了清代中晚期江南市镇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据考证,金山已有6000年的历史,各个时代的金山人在这里续写着地方文脉,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于1988年12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迁址至金山区金山大道1800号,隶属于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是地方史志类公益性博物馆,秉承“弘扬金山文化、保护金山文物、服务金山人民”的办馆宗旨,主要承担馆藏陈列布展、社会教育宣传、地面文物保护、文物征集保管等工作。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现有“两馆一园一中心”以及筹备中的朱学范故居,即该馆是由金山区博物馆、上海南社纪念馆、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金山区规划展示中心等若干展馆(厅)共同组成的,这是标准意义上的“博物馆+”概念,这种模式在上海其他区基本是不存在的,具有浓厚的金山特色。该馆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馆藏文物近万件,每年举办各类重要展览20余个,年观众量超过18万人次,馆舍、展览、管理、设备设施等达到国内博物馆先进水平。
2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历史进程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就会有什么样水平的博物馆。博物馆的职能水平、文化水平及科技水平是和它所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金山文化馆兼管金山的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和文物征集等工作,这期间出土文物先后送江苏省、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1984年10月22日,金山县人民政府决定筹建博物馆,馆址坐落在朱泾镇罗星路200号;1985年5月2日,批复同意博物馆启用印章;1987年竣工。总投资30万元,占地面积1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94平方米,馆内设有三个陈列厅及报告厅、文物库房、办公用房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题写馆名匾额。1988年12月9日,在纪念上海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周年之际,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出土文物、地面文物、馆藏文物三个陈列厅同时展出。
21世纪初,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1971年是博物馆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国际博物馆协会为博物馆和博物馆学制定了新的定义,将博物馆定位于社会和社区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在博物馆的收藏、科学研究、传播教育这三大职能中,传播教育这一职能被提到空前的高度。随着博物馆外延的不断扩大,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增添了互动式体验,已成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文化也相互冲击着。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快融入社会的进程,传播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也面临着改革转型,需要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使人民群众成为文物资源免费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3 金山博物馆走近农民的有益尝试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好生活的号召,面对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公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必须积极拓宽视野,延伸功能,转变定位,担当责任,努力做好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把博物馆文化带给农民,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丰富陈展形式,加强特色宣传
近年來,金山博物馆以“全员策展”的模式更新办展理念,积极动员全馆各部人员拿出好的创意、好的策划、好的大纲,探索办馆新路。2018年推出了包括“门泊东江万里船—金山船舫水下考古特展”“永远的乡愁—纪念高平子诞辰130周年特展”“光前启后—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特展”“上海考古从这里出发—金山博物馆建馆30周年特展”4个原创展览在内的11个临展。此外,组建金小博团队,打造“金小博讲师团”,深入挖掘金山历史文脉,采取线上微信公众号推送和线下实地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金山文博知识。截止到2019年8月中旬,通过微信推送宣讲文章83篇(其中原创文章80篇),线下“金小博讲师团”深入到学校、社区、委办局等宣讲金山文博故事,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
3.2 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网络,通过流动展览走进农村
扩大文化消费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金山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网络,开辟多元、立体、流动、延伸的配送模式,积极向农村宅基、社区广场延伸。积极策划各类主题展览,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等时间节点,创作生产一批精品力作,激发人民群众对金山区灿烂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如举办“金山区文物保护流动展”,利用流动展车送展至全区各个街镇(工业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3.3 借助书刊、媒体把博物馆文化带到农村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致力于对金山名人的研究,馆藏白蕉书画作品80余件(套),目前为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公立机构中收藏白蕉作品最多的单位。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加大对金山名人、古籍等历史资源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出版白蕉研究丛书,进一步加强“南社文化”品牌影响力;出版《古韵陶魂》等通俗读物,加强宣传研究和文化传播,提升金山文化的厚度。手机、电视是农村里最主要的文化设施和娱乐方式,通过电视来宣传博物馆文化是最有效的渠道之一。与金山区新闻传媒中心合作推出“金小博说”这一通俗易懂的博物馆栏目,让农民能够在家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博物馆。利用“互联网+金山文化”行动计划,通过市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丰富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开展走近农民的活动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当前,金山区文博事业处在重要的培育成长和转型升级期。一方面,从中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到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都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另一方面,金山区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亟须政府引导和扶持。同时鼓励各类社会文化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3.5 提升博物馆专业团队的专业素养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以金小博团队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金小博讲师团”,着力在馆内营造笃学善思、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不断为年轻同事创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空间。通过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廉洁高效的队伍,将金博讲堂送至农村田间地头,使农民了解博物馆文化。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发挥文物教化的功能,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改善民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博物馆不能局限于坐等观众,而是要对现今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现状高度重视,并积极着手加以改革,拓宽博物馆办馆思路,丰富陈展形式,体现特色陈展,通过流动展览等方式使博物馆走进农村,使农民了解博物馆文化。努力成为传承文明、品读历史、聆听故事的殿堂,努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努力成为新时代闪耀在广阔大地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