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从名著单篇导读走向整本细读

2020-12-23 04:39王艳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整本昆虫记习性

王艳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恰当的策略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深入阅读,实现真实而有效的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调动阅读兴趣是名著导读课必须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内在兴趣,依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思维导图这种发散性的结构符合大脑工作的原理,体现了人们思维过程中的多向性和跳跃性,能帮助人们快速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它恰是启动学生阅读时的思维和逻辑的一把钥匙。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昆虫记》是一部优秀的科普类作品。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收录的《蝉》时,笔者就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梳理思路,引燃学生的思维,架起单篇到整本的桥梁,科学而有效地实现从名著单篇导读走向名著整本细读。

一、關注文本,架起单篇到整本的桥梁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比较关注文本内容。要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它独有的图像化和发散性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逻辑的通道,架起单篇到整本的桥梁。

阅读《蝉》时,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自主阅读,并对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圈点勾画,要求标出蝉的生活习性,找出作者的研究方法,提出五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这些阅读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关注文本的主体,细致了解蝉的习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蝉的洞壁不会塌下来”“蝉出洞后蜕皮的顺序是怎样的”“蝉为什么要产许多的卵”“蝉产卵时面对的威胁是什么”基本上覆盖了《蝉》中有关蝉的习性。但是,这一步仅仅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把握,问题与问题之间多是割裂开的,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由点到面,厘清思路呢?画思维导图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首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手绘思维导图,再提出具体要求:以蝉为中心主题词;画出蝉的习性(包括方式、目的),至少画三级。

根据之前阅读时的圈点勾画,学生很快能确定思维导图的几个分支,如“挖洞”“蜕皮”“产卵”“孵化”等,再由此发散,对每一个分支进行细致的绘制。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互动交流分支内容,分享绘制方法。很快,一张张风格各异的思维导图出炉了。再将思维导图拿到课堂上,一起来校对,找出亮点,修改不妥之处。最后推荐同学们使用软件iMindMap7Ultimate,软件绘制可以将思维导图绘制得更完美。

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中蝉的生活习性有了比较完整的把握,涵盖“产卵”“蜕皮”“时间”“挖洞”等各个细节,由点到面,厘清了文章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阅读兴趣,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要继续以这种方式阅读《昆虫记》的其他篇章。

于是,在课外又生成了许多思维导图,绿蝈蝈、蟋蟀、螳螂、豌豆象等,书中的昆虫在孩子们的笔下生成一幅幅丰富的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方式,学生既完成了名著导读课的任务,又打通了单篇到整本的阅读壁垒,好比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让怕水的学生,缓冲了拿起整本书时望而生畏甚至是抵触的心理,愿意沉下心去好好地阅读整本书,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

二、关注内里,融通单篇到整本阅读路径

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实现发散效应和深度拓展功能,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和广度阅读,进而促进学生实现整本书的阅读以获得思维的提升和深层的探究。唯有关注内里,由表及里,找到深入阅读的路径,才能让整本书阅读真正的发生。

因为缺少了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同伴的激励,许多学生在导读课之后的整本书阅读上往往只满足于浅尝辄止,流于一般意义上的浅度阅读。正如《昆虫记》,在导读课之后,思维导图的指导策略或许就将学生的阅读禁锢在昆虫习性这一步了。事实上,《昆虫记》这部书,作者法布尔向读者展示的远远不止这些。这时,由单篇《蝉》到整本《昆虫记》,就需要更多的引导策略,需要再为学生提供一个路径,帮助学生融通表层和内里。

在学生对蝉的习性有了细致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部书中还要将什么讲给我们听。法布尔先生在《荒石园》中写到“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恐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可以看到,作者法布尔不仅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究昆虫的习性,还更是像写人一样的写昆虫,写昆虫的本能的最高表现,探究生命。于是在第二堂导读课上,对学生要求:你在蝉身上读到了哪些像人一样的特性,你在书中其他篇目读到了昆虫的哪些像人一样的特性。以上述词语为中心主题词,绘制思维导图,至少绘制三级,昆虫,行为,目的等。

问题刚一抛出,学生便开始了激烈地讨论。“智慧”“无私”“执着”“凶残”……而当我把一张未完成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更像是醍醐灌顶般沸腾了。很快,在学生的脑海里,《昆虫记》已经不再是一篇篇独立的昆虫科普文,而是可以用“人性”串起来的一个整体。图片的感召力和触发联想的作用在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厘清了思路,引燃了学生的思维放射。

如果只是读了一篇或者零星几篇文章,是难以完成此次绘制的。一定要在通读整本书之后,才能对此有宏观的把握,才能深入又完整地探究到昆虫身上像人的特性。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形状、图画、颜色将思维发散的过程表现出来,这更具有创造性,个体性,也让这个过程更有趣。

思维导图更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帮助学生迅速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它不断延展的分支又不断地激励学生去翻开名著,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用这样的引导策略,便融通了单篇到整本的阅读路径。

要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就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整合信息,以此提升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恰好帮助学生完成了这个提升。在这种引导策略的指引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单篇与整本之间是有桥梁可架的,是有路径可循的。渐渐地便建立起自主阅读整本书的信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思维导图的局限性。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阅读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所以要避免机械刻板的策略引导;其次,绘制思维导图只是许多阅读推进方法中的一种,在任何作品的阅读过程中,都要结合多种阅读方法来收获最奇妙的阅读体验。在单篇导读到整本细读的道路上,教师还需探索更多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真正地帮助学生实现真实有效的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215000)

猜你喜欢
整本昆虫记习性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教学策略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整本英语小说整进整出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习性养成要趁早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