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平 薛志芃
摘 要:高校智能快递柜的出现,缓解了末端配送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改善了“最后一公里”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近邻宝”智能快递柜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以完善高校“近邻宝”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关键词:“近邻宝”;智能快递柜;运作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6-012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603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校“近邻宝”智能快递柜作为第三方开始进入校园,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快递速度、取货方便度等需求。但是随着使用人数增多,智能快递柜的各种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购物节时容易“爆仓”、包裹取不出占用资源、快递包装回收不合理等。因此,如何优化“近邻宝”的运作模式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成为广大使用者与参与者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些问题,在实地调研与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适合高校“近邻宝”智能快递柜运作模式的优化对策。
2 高校“近邻宝”智能快递柜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网点在“购物节”时容易爆仓
通过对高校师生和家属院住户的采访调查可知, 几乎每次购物节都会出现“爆仓”情况。快递已经到达高校快递网点,但用户一直收不到取件通知。面对大量快递, 工作人员束手无策。
2.2 包裹取出不及时,占用资源
在传统快递模式中,收件人只有在不想接收快递 时会选择无视快递到达信息,但是在智能快递柜配送 模式中,出现滞留件的原因多种多样,经常会使网点快递柜出现快递“堵车”现象。这样就会造成未投递快递堆积,使消费者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不满,引发消费者对快递公司的投诉。
2.3 快递包装物回收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
人们通常将快递的包装物直接丢进垃圾桶或留 给非专业回收快递包装纸箱的拾荒者,最终进入废品 回收站。但是进入废品回收站之前,很多快遞包装都会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这样就会造成污染,甚至导致无法回收利用[1]。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快递行业使用的快递单据超过500亿张、塑料包装袋超过245亿个、大型编织袋超过53亿个、外包装纸箱约为143亿个、胶带约为430亿m。同时,根据国家邮政局出台的《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可知,我国目前快递包装的总体回收率不足20%,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足10%。大量快递包装没有得到系统回收,不仅给快递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3 解决高校“近邻宝”智能快递柜运作模式问题的对策
3.1 采用分区域服务模式缓解购物节“爆仓”情况
购物节“爆仓”的原因主要在于突然暴增的快递量超越高校快递网点的最大容量。面对“爆仓”情况,如果盲目增加快递柜数量,一方面会使快递柜在非购物节时期闲置,另一方面导致成本大幅度上涨。因此,网点可以采用分区域服务模式分拣入库投递,具体流程如下。一是在购物节前发布通知, 建议师生把自己的收货地址详细到宿舍楼号和教师公寓的门牌号。二是将快递大致分为标注了本人门牌号的快递和未标注本人门牌号的快递。将校区快递分为几个部分,兼职学生根据门牌号分别将快递运到所属区域的分取货点,未标注门牌号的快递则留在总汇区。三是每天晚上7时,将每个取货点的滞留件送到收件人手中,尽量减少滞留件堆积[2]。
此模式充分利用购物节前的临时兼职人员,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降低滞留件的数量,缓解购物“爆仓”情况,提高了高校智能快递柜应对购物节“爆仓”等突发情况的水平。
3.2 采取对滞留件的“惩罚”措施
考虑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快递网点的利益,可以建立滞留件的“惩罚”制度。一般收件人收到取货通知的第1个24 h是快递是否成为滞留件的关键时间段,第2个24 h是决定快递是否退回的时间段。在第2个24 h,以6个小时分段,规定不同时间段的“惩罚”金额,督促收件人及时取件,减少快递公司损失。
3.3 建立快递包装回收系统
在政府监管下,构建由消费者、物流企业和第三方回收企业共同参与的逆向物流系统。
一是在食堂、宿舍楼、教学楼和办公楼门口等人口密度大的地点设置快递包装回收站,确保回收站能最大限度覆盖人流密集地。
二是快递企业或者第三方企业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吸引广大师生扫描快递包装上面的条形码,按指定位置投放快递包装。
三是定期把包装回收站中的快递包装运往该地区的区域回收站,并对回收的快递包装进行集中处理,之后再打包运到处理中心。
四是在处理中心对快递包装进行统一处理,受损轻的外包装经简单处理之后销售给快递企业,受损严重的外包装运往回收再制造中心。合理设置回收站,以参与包装回收获得积分、兑换商品抵用券或抵消部分邮费等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快递包装回收行动。
4 结束语
通过对“近邻宝”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促使高校物流运作更加流畅,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琳.高校快递物流运作新模式研究——以苏州大学“近邻宝”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112-115.
[2]张炳城,王叶峰.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服务模式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