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
摘 要:青铜甬钟作为礼乐制度中乐制的核心乐器,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属性,又被人为赋予了明尊卑、分贵贱的时代政治意涵,鲜明地表达了礼制社会寓礼于器的等级规范。文章对铜陵出土的青铜甬钟从纹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和介绍,展现了先秦时期铜陵古代灿烂的青铜礼乐文化,对研究商周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南方长江流域的传播,以及铜陵地区的青铜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铜甬钟;礼乐制度;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是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随着中国进入古代青铜文明时代,古老的青铜乐器登上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舞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钟在青铜乐器中,流行地域最广,流行年代久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诗经·小雅·鼓钟》云:“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钟鸣鼎食之语,说明了钟和鼎等禮器是古代统治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钟作为古老的打击乐器,形式从铙演化而来,按照悬挂方式和形制,可分为甬钟、纽钟和镈钟等主要器形。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为纽钟。镈钟形制类似编钟,只是口缘平,器形巨大,有纽,可单独悬挂在钟悬上,又称“特钟”。据史籍记载,它应当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相和,以槌叩之而鸣。青铜甬钟在西周早期出现,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常出现在先秦时期重要的宴饮礼仪活动中。甬钟各部分名称不同:钟腔的平顶称为“舞”,两边突出的乳钉称为“枚”,“枚”的上下间隔称为“篆”,钟体正背面中上部直的阔条称为“钲”,“枚”和“篆”的下部称为“鼓”,悬挂钟体的柄状物称为“甬”,“甬”的顶端称为“衡”,“甬”的中间突出部分称为“旋”,“旋”上用来悬挂的孔则为“干”,钟下部弯曲的下口称为“于”,尖锐的两侧称为“铣”。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先秦时期属吴头楚尾,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产铜地,不仅分布有众多的古代铜矿采冶遗址,境内还陆续出土了数百件珍贵的商周青铜器。1993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铜陵董店双龙村发掘出一批青铜甬钟,共计5件,形体较大,除1件残损严重外,其余保存完好。
这批青铜甬钟中较为完整的4件,根据类型学可分为A型(图1)和B型(图2),其中A型1件,通高34.4厘米,甬长9.4厘米,铣间17.6厘米。此钟纹饰细密繁缛,独具特色。夔龙纹是器身的主题纹饰,鼓部以上两外侧对称装饰有夔龙式扉棱;甬饰三角状夔纹;钲部及鼓部同样装饰夔龙纹;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其形象由来已久,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龙是能够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变换万千的神灵之物,在原始社会就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遗迹,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龙形遗迹。进入青铜时代,龙纹更成为青铜器上地位最高、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纹饰。战国《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夔龙纹主要形态特点为大口、卷唇、无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器物上。此器钲部中央分布两条夔龙纹,作爬行状,上下龙首相对,龙口张开,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额顶部有角,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尾部卷曲上扬。甬钟鼓部则有两条夔龙纹左右对称分布,钟体鼓部以上两侧对称装饰的扉棱为镂空连续图案,形成了夔龙纹的躯干,扉棱上下首尾各自形成龙头,成为双首龙,上端延伸至舞部,中间隔甬相望,下部止于鼓部上方。这种突出器表的扉棱装饰,带有豪华、繁缛的装饰艺术风格,表现出器物的等级。舞部满饰8组卷云纹饰,甬部装饰三角卷云纹,钲部两侧分布乳钉状凸起的枚36个,每个枚由根部到顶端分四层环环相扣。钲的左右篆间装饰4组卷云纹饰,旋上装饰4个乳钉,钟身的钲、篆四边和间隔点缀了小乳钉纹为界线。
B型甬钟3件(BⅠ、BⅡ、BⅢ),由大到小,甬钟BⅠ通高50厘米,甬长14.5厘米,铣间22.8厘米;甬钟BⅡ通高42.8厘米,甬长11.8厘米,铣间19.6厘米;甬钟BⅢ通高37.2厘米,甬长10.4厘米,铣间17.6厘米。B型甬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装饰纹饰与A型甬钟出现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变化。A型和B型甬钟舞部均有卷云纹饰,背部均素面,装饰有36个枚。B型舞部卷云纹为单线缠绕,缠绕卷数明显少于A型甬钟。A型甬钟为细乳钉间隔,B型甬钟为阴线间隔。甬钟BⅠ鼓部两条龙纹相向,甬钟A鼓部两条龙纹相背,图案近似。甬钟BⅡ、BⅢ的鼓部均饰卷云纹,甬钟BⅠ、BⅡ的钲部均饰兽面纹,B型甬钟篆间均为上下向背的两条夔龙纹。综合以上特征,铜陵出土的这批甬钟时代为春秋时期,B型甬钟应为同组,似为成组编钟的一部分。A型甬钟与B型甬钟存在某种关联,但A型甬钟地位又相对独特,装饰华丽,等级上应高于B型甬钟。
铜陵是中华民族较早发现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先秦时期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产铜基地,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上,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000余年,久盛不衰,具有丰富的青铜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尚书·禹贡》记载禹分九州,铜陵位于其中的古扬州地域范畴,曾“厥贡惟金三品”,即金、银、铜。《诗·鲁颂》载:“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嘉靖)铜陵县志》记载:“历春秋铜地属吴,战国铜地属楚。”至汉代铜陵属丹阳郡管辖,历代官方的重要铜矿采冶机构均设于此。西汉时期铜陵成为著名的汉丹阳铜产地,在此设置“铜官”,唐末曾置专门管理矿冶的机构“铜官冶”,宋置“利国监”。1983年在铜陵西湖镇童墩村出土了商代青铜爵和青铜斝礼器组合,反映出铜陵商代青铜器成熟的铸造工艺。2010年,对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夏商至春秋时期房址、灰坑、沟、水井及柱洞等遗存,出土了陶器、印纹陶器、原始瓷器、石器、铜器等遗物,还出土了与青铜冶铸相关的遗物,为认识皖南和沿江区域先秦时期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是皖江南岸首次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址。这里发现的陶范(陶质铸铜模具)等珍贵文物,证明铜陵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2002年马鞍山市出土一件勾连云纹青铜大铙,通高52.5厘米,重54千克;2008年青阳县出土了一件乳钉云纹青铜大铙,通高83厘米,重163.5千克,说明商周时期在铜陵所处的皖江流域礼乐制度的流行。铜陵青铜甬钟的出土,证明从铜原料到铸造技术上在本地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商周时期鼎、盉、甗、匜、盘等各类青铜礼器等,也在铜陵地区大量出土,因此铜陵出土甬钟应是在铜陵铸造使用的。
青铜甬钟作为礼乐制度中乐制的核心乐器,不仅具有音乐艺术的属性,还是古代音乐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们表达和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被人为赋予了明尊卑、分贵贱的时代政治意涵,鲜明地表达了礼制社会“寓礼于器”的等级规范。青铜甬钟在铜陵出土,和铜陵出土的青铜器爵、斝、鼎、盉等一起证明了先秦时期铜陵灿烂的青铜文化,对研究商周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江流域的传播及铜陵地区的青铜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徽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陆勤毅,宫希成.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铜陵市文化局.铜都文物(铜陵文史资料第十二辑)[M].铜陵:铜陵京捷彩色包装印刷厂,1996.
[4]铜陵市文物局,铜陵市博物馆.铜陵博物馆文物集萃[M].合肥:黄山书社,2012.
[5]王俊.试论马鞍山青铜大铙的年代及其性质[J].东南文化,2006(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