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 胡磊
[摘 要]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这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加强艰苦奋斗品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要立足于劳动实践,避免空洞说教,注重在劳动中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避免单一劳动技能培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艰苦奋斗
[基金项目]2018年院发基金重点科学基金课题“新时代高职生成长成才实践研究”(安职院党建思政类基金合D20181号)
[作者简介]张宏杰(1967—),男,河南偃师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胡 磊(1971—),女,贵州安顺人,本科,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4[收稿日期] 2020-06-12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重点做了全面阐述,科学部署,要把劳动教育抓实、抓好、抓细,融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当中,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劳动观、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感情、群众感情、爱国主义情怀,推动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一、树立科学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基础
劳动教育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正确地认识劳动,认识劳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劳动,解决了吃穿用问题,创造和改进了生产工具,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改造人的思想,一切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开始,没有生产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还创造幸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历史的发源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劳动中,在实际的物质生产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发展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劳动实践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一刻也不能停顿,要不断地解决吃穿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历史也一刻不会停止,随着实践的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将在原来基础上越来越伟大,人民群众的觉悟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队伍越来越宏伟。历史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生生不息的生产生活,人一刻也离不开劳动,一刻也离不开创造,人的生活看起来没有目的,但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过程,尽管人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实现,或者无法实现,人本身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不能把手段和目的割裂开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但是,歷史发展进程并不一定表现出目的性,并一定随人的意愿,历史发展是无数合力的结果,而且带有很多偶然因素,是目的性和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从事物质精神劳动的群众,在进行劳动的同时,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历史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劳动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不是大自然天然存在的果实,而是人类物质生产劳动的成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就没有精神生活,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活动就失去了物质保障,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来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农民种植庄家、牧民放牧、渔民打鱼、工人做工、商人经商,有了生活保障,有了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存在分工,在一定分工的基础上,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分工使生产更加专业化,产品更加丰富,产品质量更高,也使生产之间的协调难度更大。在分工基础上,劳动群众不断总结劳动经验,改进生产方式,扩展生产资料,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劳动产品。生产力与分工互为推动,分工组合形式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时,能激发生产的潜力,当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要变革分工组合形式。
劳动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在剥削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不仅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在精神上也占统治地位,但是,统治阶级的精神思想往往是腐朽、反动、没落的,阻碍了历史进步。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大量科学、进步、创新要素,能够促进历史的进步。因此,统治阶级的精神思想不能算作精神财富,只能算作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劳动人民很少有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精神生产是伴随着物质劳动进行的,劳动群众难以有学习文化的机会,往往是祖祖辈辈从事体力劳动,生活艰辛,但是,真正的精神生产活动主体仍是劳动人民。认识的直接来源是具体的生产实践,间接来源是书本知识,以及人们之间的传授,认识产生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归根结底,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在实践中产生,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要不断地反映进步的实践。认识停留于原有水平,对新的实践不能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实践发展就放慢步伐。实践总是不停地发展,实践发展推动认识不断深入。实践也是认识的动力和检验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能在认识领域得到检验,不能靠人的思维去验证,不能凭感觉如何去确定,只有在实践中看是否和预期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大的发明创造、科技创新、新材料、新能源的发现都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的经验总结,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精神财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劳动活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就会失去前进的基础。
劳动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归根到底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不同社会其矛盾表现各不相同,即便是同样性质的社会,其矛盾表现也有差异,而且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和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传统等密切相关。表面看来,矛盾像乱麻一样,但是所有社会都有一对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劳动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人民群众就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改造旧的生产关系,摧毁腐朽的统治,打碎旧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器,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方向不会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腐朽的社会残余只能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社会的发展,决不能改变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发展动力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而不是剥削阶级的贪婪。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社会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力量,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进步力量与旧势力的决战,最终总是新生力量战胜旧势力。毛泽东指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中新生事物的代表,是新的生命力量的主体,是社会变革改革改造的主体。
二、弘扬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灵魂
劳动精神是劳动人民的劳动面貌,是劳动发展的精神支柱,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爱惜劳动工具,在劳动中磨炼品质意志,锤炼劳动本领。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地位卑微,没有人看重劳动,认为劳动代表着脏和累,达官显贵不劳动,反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旧知识分子热衷于功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通过读书走向仕途。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的最直接的结果是生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活动。”私有制造成劳动和土地、资本的分离,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不劳动的人无偿占有了,这是旧社会鄙视劳动的根源,因此,必须打破剥削,劳动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劳动才会被尊重。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该受尊重。邓小平同志指出:“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是我们的新社会前进的障碍物。”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是劳动,只要是为人民创造财富,建设美好生活的劳动,都应该受到尊重,将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融合度更高,甚至没有明显的区分,更多的转向脑力劳动为主。“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知识既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也可以从劳动中获得,但是不管怎样,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践,脱离实践,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同样,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在实践中才会有发明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作用是根本性的,没有什么比劳动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劳动更珍贵了。
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灵魂。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活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劳动才能成为自觉自愿的活动,才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当家做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多劳多得,多劳动也说明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重视劳动、特别是不重视体力劳动,淡化、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一部分人的理由。二是一部分人的价值标準发生了变化,衡量一个人的成绩,不是从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的角度看问题,而是片面看一个人赚了多少钱,有钱就是万能,钱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扭曲的价值观。三是虚荣心在作怪,认为体力劳动又脏又累,没有面子,不体面,轻轻松松、不脏不累的工作体面,容易受人尊重,看不起体力劳动。四是一部分缺少劳动锻炼,对劳动、对劳动群众没有感情,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逃避劳动,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耐力毅力,没有劳动技能,反而厌倦劳动。
要大力弘扬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只有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出出力,流流汗,磨出血泡,体格体力耐力受到锻炼,得到提高,才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才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只有在具体劳动中,动动脑、动动手、动动筋骨,才能提高劳动技能,才能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幸福。没有从事实际劳动,没有亲手亲身的经历,劳动技能、动手能力不会有真正的提升。劳动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不是旅游观光,劳动需要思考、需要计划、需要组织、需要安排、需要克服各种困难,现代的劳动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要进行经营管理,需要掌握现代化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开展劳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简单化劳动逐渐减少,复杂化劳动增多,劳动中的智力因素增强,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劳动教育的灵魂问题是劳动精神的培养,培养青年大学生热爱劳动、增进劳动感情,养成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劳动技能、专业技术、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劳动是创造性活动,开拓新工作,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开拓能力,把勤俭、奋斗、创造、奉献有机统一起来,没有劳动精神作支撑,劳动就失去了动力源泉,失去了创造性,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向劳动模范学习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模范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吃苦精神,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全社会兴起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在大学生中兴起学习劳模、尊重劳模、钻研技术的学风,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精神的内核。爱岗敬业中的岗,就是劳模的本职岗位,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辛勤劳动,都是无上光荣的,岗位没有高低贵贱区分,只有职业的不同,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把它作为一种事业,干一行就要踏踏实实地干,爱一行要真心实意地爱,钻一行要精益求精的钻,要成为行家里手,成为技术骨干。这个“业”也不能局限于劳模从事的职业,这个“业”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把自己的小业融入祖国的大业,才能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干起工作才有热情和激情,如果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顾虑于个人得失,不可能做出杰出的贡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精髓。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劳动是取得成绩,赢得胜利的基本途径,在人民事业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创新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在劳动中要坚持学习,从群众的劳动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要有新发现、新创造、新进步。“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内在品质。劳动模范首先是来自人民群众,不能因为荣誉而高高在上,要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政治觉悟,更高尚的思想品德,劳模只有比普通群众更严格遵守纪律,比普通群众更能吃苦,比普通群众更能奉献,比普通群众工作更积极、更认真,才是真正的劳模,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
三、锤炼劳动品质是劳动教育的关键
劳动教育不单纯是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核心问题是要搞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实际工作中浮躁、骄傲、不善于团结同志,爱贪小便宜,侵占国家财产,不爱惜机器设备,浪费生产资料等问题,就很容易出现。锤炼劳动品质是劳动教育的核心问题,劳动品质有很多方面,坚毅、果敢、吃苦、耐劳、无私、担当、团结、互助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艰苦奋斗的品质,劳动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艰苦奋斗,过去繁重的劳动需要艰苦奋斗,今天科学研究、智能化发展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劳动的本色。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抗大所制定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不是奋斗一时,而是要奋斗一世,要奋斗一辈子。奋斗首先要有奋斗目标,能奋斗多久,取决于奋斗目标的宏伟程度,如果制定的是一个小目标,可能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实现一个奋斗目标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新的基础上,再制定一个新的目标,另一种可能是就此而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成绩,失去前进的动力。
艰苦奋斗的品质要代代传。领导人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讲了两个关于艰苦奋斗的故事,一个是有将军要求加薪,不愿再吃酸菜,毛泽东就讲“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另一个是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时,解放军战士从苹果园里路过,满园苹果,但是解放军一个都不吃,毛泽东同志讲不吃是很高尚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多次讲这两个故事,特别强调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坚持艰苦奋斗就能出模范,就是光荣,就能完成革命任务,保持住革命本色,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失去了革命本色,就会脱离群众,有可能造成失败。艰苦奋斗的精神,要长期保持。艰苦奋斗不是因为生活太艰难了,没有办法选择的原因,艰苦奋斗是劳动本色,艰苦奋斗是宝贵品质。新中国刚刚成立,石油工业非常落后,“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学者,美孚石油公司调查团和日本的内野敏夫等发出一系列论断,‘中国贫油已成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没有工业血液,中国工业要怎么发展?将来是走以煤炼油?还有下决心找到中国的油气资源?一时间很多专业人士很郁闷。朱德元帅曾说,“石油重要啊!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打狗棍拿着还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没有油就开不动啊!”中国科学家依据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和油气形成依据条件,坚定认为中国不是贫油国,而是油气资源丰富,蕴藏量很大,要在全国范围内的几个重点区域找石油,先撒网、后重点,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凭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在松辽平原找到大油田。没有坚强领导,没有科学决策,没有艰苦奋斗,贫油国的帽子难以摘掉。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粉碎了国际敌对势力的孤立中国、封锁中国的图谋,打破了西方权威的预言,使中国石油工业的脊梁挺立在世界东方。在新时代,各方面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仍然不能丢,仍然需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永远保持下去。
劳动是财富之源,幸福之源,劳动教育不是口頭教育,而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必须进行实际的劳动锻炼,在辛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培养感情、掌握技能,学会管理,提高本领。劳动教育不单纯是劳动技能培养,更重要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品质的培养,要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融合起来,与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联系起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
参考文献
[1]罗显克,江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探析[J].高教学刊,2015(17):160-162.
Research on the Entry Point of Education of Labor View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ANG Hong-jie, HU Lei
(Ans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shun, Guizhou 5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entry point of labor education i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Marxist labor concept,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spirit is the soul of labor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hard work is the key link of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labor practice, avoid empty preaching, focus on fostering labor spirit and labor quality in labor, and avoid the training of a single labor skill.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labor spirit; labor model spirit; hard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