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杰松 张雪芳
摘要:发展产业是脱贫之根本和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本文聚焦深度貧困地区产业扶贫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发展扶贫产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队伍结构 培养机制 管理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2021年度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重点课题“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SYZD202007)、一般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重要论述研究”(SYYB202001)阶段性成果。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产业是脱贫的核心,没有产业作为依靠,脱贫难以可持续。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时间节点,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以及其扶贫产业发展成为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产业扶贫列为重点工程之首,足见产业扶贫发展在国家的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一、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所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深度贫困地区一般较为落后,也较多是边远山区,交通不发达。随着我国进入扶贫攻坚期后,国家加大了基层设施的建设,2019年12月31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对外通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对外通道打通,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但深度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差距较大。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然而道路、饮水、电等建设总量与发达地区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同等水平下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需要付出成本,据相关研究显示深度贫困地区的物流成本比发达地区高于20%左右,这已经成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一个制约因素。二是基础网络情况不容乐观。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任何现代企业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然后深度贫困地区的网络质量还是有待提高,较多深度贫困村屯还没有实现互联网或4G网络全覆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水平差距被凸显出来。较多学生因为没有网络或是稳定网络,需要爬到山顶才能进行网络学习。三是基层设施维护滞后。在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设施缺少维护成为扶贫产业的一个痛点,较多基础设施在国家的政策帮助下已经完成建设,但后期的维护严重滞后,如较多地方的道路在建设完成的几年内就出现路面开裂,凹凸不平,甚至有一些路段出现路基漏空的现象,后期维护滞后导致扶贫路成为一个烂尾工程,让群众怨言载道,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积极性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贫困户脱贫是扶贫产业的最重要目标,但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贫困户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大部分在农村,而外出务工是扶贫户主要选择,留在农村的贫困户人员口基本老人、妇女和小孩,贫困户的劳力主要用于外出务工和照顾家庭,并无过多的劳动力参与扶贫产业。此外,部分贫困的“等靠要”思想还较为严重,特别是因为贫困户获得补贴而引起消极攀比现象也时有发生。二是对扶贫产业的宣传不到位。较多贫困户对扶贫产业政策不了解,不知道扶贫产业能给予贫困稳定的收入,因为不知情而不愿意参与扶贫产业,所以政府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扶贫干部沟通较为困难,难以开展宣传工作。三是扶贫产业失败的负面影响。较多地区开展的扶贫产业因管理不到位,出现扶贫产业发展失败。一些企业拿到政府补贴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或是后期因市场问题,扶贫产业亏损十分严重,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扶贫户对扶贫产业的信心。因此,扶贫户参与扶贫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扶贫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值得关注。
(三)扶贫产业的规划缺少科学性
目前较多地方的扶贫产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是缺乏前期的科学规划。一是缺少前瞻性的市场调研。市场是所有产业的最终归属,也是所有产业的是否成功的终极裁判。较多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无差异的农产品,出现盲目跟风现象,产品有一定的成长周期,如三四年的达产期,产品达到丰产的时点也往往是市场饱满价格回落之时,扶贫产业可能会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在选择扶贫产业需要十分慎重。目前扶贫产业发展较多地方出现同质化,这在市场扩大影响下,会演变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灾难,特别是对于基础弱的地区经济和资金有限的贫困户而言,更是造成恶劣的影响。二是政府部门在选择扶贫产业对“短平快”项目的偏好。深度贫困地区的部门和官员选择扶贫项目时往往偏爱“短平快”项目。其原因是短平快项目见效快,政府官员难以抵制如此高效的政绩诱惑。短平快项目存在较多弊端,如对资源的损耗高、资金的回报率低、市场风险大、贫困户收益少等问题。三是扶贫产业缺乏特色。特色产业是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重头戏,然而较多深度贫困地区还是缺少对特色资源的挖掘,较多深度贫困地区对特色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较为浅薄。
(四)产业扶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产业扶贫的管理不完善,其管理制度并不十分成熟。一是管理模式有待完善。目前扶贫产业出现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龙头企业主导、农村合作社、政府引导型扶贫产业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利弊,其中龙头企业主导型扶贫产业,龙头企业能外与扶贫产业带来技术和资金,但扶贫户的地位较为弱势,缺少发言权。农村合作社管理较为松散,难以形成较为高效的管理机制,且较多问题难以协调,效果不明显。政府引导的扶贫产业,容易形成规模,但市场稳定性差,风险大,容易导致产品滞销,扶贫户利益受损。这都是扶贫产业所面临的一些发展模式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扶贫产业最终目标是帮助贫困户脱贫,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带动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然而这过程中,扶贫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贫困户获益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贫困户在各类管理模式中地位较为弱势,难以获得较多利益。在龙头企业主导的扶贫产业中,龙头企业拥有绝对的主导优势,特别是在于贫困户签约之时,利用贫困户知识有限,不主动解释合同条款,签订不利于贫困户的合同。出现利益纠纷,弱势的贫困户也难以维权,甚至一些不良龙头企业只为了套取政府的产业补贴,没有认真开展扶贫产业,导致扶贫产业失败,这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合作社型的扶贫产业也是存在高级管理者、普通会员、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的情况,如何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扶贫产品对贫困户进行倾斜,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品牌塑造力有待加强
一是对品牌重视力度不够。较多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只是为了就业,缺乏的长远考虑。特别是扶贫产业发展为当地特色产业后,没有及时树立自身的品牌,后期被其他地方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而消费者无法从众多的产品中区分辨出优质产品。二是扶贫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较多扶贫产业都是涉农产品,产品的宣传极为重要,只有宣传才能让扶贫产业走向更加宽广的市场,但目前较多深度贫困地区的产品宣传意识薄弱,只局限于本地小市场,不能较好地利用网络销售,虽然产品质量优势,但因为宣传不到,销路少,一遇到市场波动,就容易形成滞销,影响产品的发展。三是品牌维护意识不够。较多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管理,特别是农业产品,只要某农业产品的价格较高,就会出现一部分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对该产品的管护要求,最终导致较多不合格产品开始进入市场,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淘宝、拼多多、微信等直销平台的出现,较多不合格的产品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市场,这会给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影响消费者对扶贫产品的认知,品牌效应无法凸显。
二、政策建议
(一)多方发力,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政策倾斜。深度贫困地区一般都是老少边穷地区,例如广西2017年国定20个深度贫困县中河池和百色一共14个,占了70%,这些贫困县都是卡斯特地理地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需要政策扶持和倾斜,方可保证基层设施建设。除了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投入外,还需要政府的交通、扶贫、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整合资源,进而避免多部门资源利用的分散性和重复性,从而可以发挥整体效应,以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总体水平。
2.进一步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在村屯通路后,网络成为虚拟世界的扶贫路,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电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互联网和4G移动网络也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依托。因此需要完善基础网络,助力扶贫产业发展。
3.群众自筹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深度贫困地区除了政府政策倾斜外,还需要群众自筹资金,通过自筹资金,自我治理,进一步保证贫困地区资金。
4.加大基础设施维护,深度贫困地区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基本基础设施建设,理应加大对基层设施的监控管理及维护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道路后期的管理和养护,避免出现超重车辆的碾压,及时修补问题路段等。如此,方能长远保护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扶贫产业发展。
(二)营造氛围,全面提高扶贫户积极性
1.多途径宣传扶贫产业。让扶贫户了解扶贫产业好处,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要,需要政府工作人员深入扶贫户,耐心解释扶贫产业有关政策,对产业的收益进行简单易懂的计算和解释,让贫困户了解到扶贫产业的回报。在农村自古以来的熟人社会,这需要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乡村的新型乡贤、经济能人一起开展宣传,方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全面消除“等靠要”思想。“等靠要”思想是扶贫产业的大敌,需要引导贫困户正确认识其弊端,避免形成等不良风气,较多贫困户都有“攀比”心理,都想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所以在深度贫困地区需要营造“等靠要耻辱,参与扶贫产业荣耀”的氛围,通过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方式引导深度贫困地区的风气。
3.消除扶贫户对扶贫产业恐慌心理。较多时候群众不愿意参与扶贫产业,并不是因为看不到收益,而是一些失败的案例让贫困户心存恐惧,对扶贫产业无信心。为此,需要政府相关工作者带领群众一起参观成功地区发展扶贫的情况,也更加需要成功地区贫困户的以身说法,进而消除负面影响。同时,为了消除贫困户的担心,还可以引进保险公司,保证贫困的基本收益,建立贫困户的产业信心,让其主动参与扶贫产业。
(三)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1.开展前瞻性的市场调研,选准扶贫产业。深度贫困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到发达地区了解某产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邀请相关的专家参与调研,对本地发展扶贫产业进行预测,要选准扶贫产业。关于扶贫产业的未来市场的预测和风险的评估,需要学习发达地区先进做法。例如,引进龙头企业,保证销路。通过政策优惠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为扶贫产业购买保险,目前较多涉农产业,国家有农产品保险补助政策,可以充分利用好政策红利,保证贫困的基本收益。
2.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每一个深度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发展扶贫产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农户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切忌简单地跟风模仿。特别是进入后脱贫和乡村振兴时代,需要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新要求,突出“土”字号。
(四)挖掘特色,保障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
1.特色自然资源。较多深度贫困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个深度贫困地区都会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这些資源禀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基础,要充分挖掘,并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扶贫产业优势。例如广西巴马县,就是利用长寿资源的典范,利用长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长寿食品等扶贫产业,最后异军突起成为当地经济的领头羊。深度贫困地区可以拓宽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全方面的深挖,包括山水、土壤、海拔、某种植物等等自然禀赋。例如广西南丹县就是利用天然泉水和日照等气候,发展巴平米产业,享誉国内,也解决了当地较多贫困户脱贫的问题。
2.特色人文资源。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每一个地方都会出现杰出历史人物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如果利用人文资源,便可以成为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一个强大助力。每一个深度贫困地区都应该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杰出人物典故、优秀民族文化、神话传说等等资源,都可以加强宣传,让其不再只是深藏在深山中的瑰宝,而是成为扶贫产业的一个重大动力源。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皇家文化、山东孔子庙的儒家文化、关羽庙的忠义文化等,还有很多地区的种族文化、宗教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进而推动和发展县区整体经济。
3.特色人造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较为常见的资源禀赋,然而较多深度贫困地区发现可以挖掘的特色资源并不多,为此这些深度贫困地区需要深入研究,以待能够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其出路便是因地制宜地人造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本地的优势,制造出本地独有的特色资源。例如广西大新县与越南毗邻,拥有美丽的德天瀑布,吸引较多来客,但无德天瀑布的大新县其他地区将如何发展?大新县其他地区把沿河各大山依靠其外形状,设计各类故事,让游客流连忘返,还能带动沿河旅游线的贫困户脱贫,这也是人造资源的成功案例。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方面,贵州做得较为成功,近些年贵州旅游业发展迅速,与其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是分不开的。所以深度贫困地区应该主动深挖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扶贫产业,方可获得不一样的脱贫效果。
(五)完善产业管理制度,保证溢出效应
1.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管理模式。每一个深度贫困地区都会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地方差异的情况,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扶贫产业管理模式。例如当地能人较多,贫困户能力较强,市场较为广阔,可以选择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管理模式,不需引进龙头公司便可以快速发展扶贫产业,如此能为贫困户能争取更多的收益。对于基础较弱地区,则需要考虑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利用龙头企业的优势,为这些地区带来技术,保证市场,减少贫困户的投入,还能实现抱团取暖,快速发展扶贫产业,实现脱贫。
2.构建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扶贫产业本应有利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应该主动让利于贫困,让其贫困脱贫这才是扶贫产业的初衷。一方面,政府应该主动介入,保护弱势的贫困户。凡是贫困户利益的协议都应通过政府把关,避免出现龙头企业利用贫困户知识薄弱欺骗贫困户的现象,同时政府定期召开扶贫产业贫困户代表座谈会,及时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帮助弱势贫困户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抱团取暖,争取利益最大化。贫困户可以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形成团队,既可以形成强大力量发展产业,也能够在利益分配方面获得更多的利益。例如“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单个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谈判能力较弱,但合作社则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和龙头企业谈判,可以为贫困争取更多的利益。所以目前“多家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较受欢迎。
3.动态的利益机制。扶贫产业应该主动建立鼓励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扶贫产业的收益与贫困户的收入挂钩,让更多的人主动为扶贫产业付出,促进产业发展。
(六)立足长远,倾心打造扶贫产业品牌
1.提高对品牌的重视度。特别是要在众多扶贫产业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需要树立自己品牌,避免其他人跟风模仿。为此,需要挖掘自身产品的特色,根据特色创造出本地扶贫产业的品牌。同时,品牌塑造需要龙头企业带头,贫困户高度重视,才能够把品牌意识注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2.加大扶贫品牌宣传力度。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一般都是较为有特色涉农产品,需要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获悉高质量的扶贫产品。在初期需要亲友宣传和政府官员积极推介,让更多外地市场了解到本地特色产品。发达地区的城市对高质量的扶贫产品的需要量较大,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前期需要靠老顾客推介,微信分享,工作人员推动,后期则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销售,进而把扶贫产业推向更加宽广的市场。此外,宣传工作应该注重对扶贫产业的核心价值的提炼,围绕核心价值进行宣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包括维护历史文化、产品营养价值、养生效果等,以其独特的价值角度进行宣传,让品牌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3.增强品牌维护工作。扶贫产业获得一定知名度后,就需要加大对品牌的维护工作,首先是产品质量的保证,高质量是品牌的核心。扶贫产业有别于一般产品,大部分涉农产品来自散户的种养殖,每一个贫困户都参与其中的运作,管理不能像企业工厂那样标准化的生产,其管理难度大。因此,需要龙头企业或是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做好全面的解释工作,比如种植水果,需要提出管护和施肥的标准,避免后期发生纠纷。严格管理,凡是不符合品牌要求的產品,一律不允许使用扶贫产业的品牌。避免有利可图后,一些当地农民以次充好,冒用品牌,以免影响品牌效应,如此方可以全面打造扶贫产业品牌,服务产业脱贫。
参考文献:
[1]唐仁健.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根本之策[N].学习时报,2019-01-11(001).
[2]王霞.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
[3]许俊杰.产业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产业扶贫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9):85-89.
[4]张苏.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J].时代农机,2016,43(12):70-71.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委党校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