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 杨坤 赵同彬 房凯 谭涛
[摘 要]“无欲无求,得过且过”几乎成为目前大学生的新常态,其内在原因为匮乏感不足导致的上进心缺失。由主动探索带来的匮乏感得到满足,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来源,是获取驱动力的正确方式,也是人类固有的本能。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利用匮乏感机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是促使学生积极向上的良法善策。而且匮乏感机制的利用不仅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它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匮乏感;匮乏感机制
[基金项目]2017山东省教育厅“以社会出口反推力学研究生数值模拟课程”(SDYY17033);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以社会出口反推力学研究生数值模拟课程”(KDYC17001);2017年山东科技大学“基于导师团队协作指导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梯级培养”(KDYC17002)
[作者简介]邱 月(1987—),女,江苏滨海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3[收稿日期] 2020-05-29
近些年,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越发普遍。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2019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销售收入达230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6.4亿人,较2018年提高了2.5%。有调查发现[1],网络游戏玩家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16—25岁,学历以大专为主,他们对网络游戏有着较高的依赖。这也愈发强化了大众对于大学生存在网络游戏成瘾的印象。
然而,大量的调查显示所谓的大学生沉迷于游戏的说法并不准确。大部分同学认为游戏并没有深深地吸引他们,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周围的同学们都在游戏的世界里,话题也是多半和游戏相关,自己也就跟了进去。进入游戏世界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刺激。而真正让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的内在原因是匮乏感不足导致的上进心缺失。
一、匮乏感的重要性
匮乏一词由来已久,最初单纯地指物质层面的稀缺。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管仲曰:臣闻之,上有积财,则民必匮乏於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盐铁论·力耕》:“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这也正好符合“匮”字“由箱匣中空,引申为缺乏、竭尽”的本义。在经济学领域,匮乏一般指的是人们由于物品或商品不足而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情况。萨特就认为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匮乏之中,并与其做斗争,并提出人类历史的根本关系就是匮乏[2]。
而“匮乏感”这一概念,并非专业的学术用语,就其字面含义而言,一般指的是由于心理上的稀缺感而产生的没有被满足的主观感受[3],是将匮乏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而产生的概念。匮乏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吝啬大部分是源于对金钱的极度渴望;自卑是对自己信任的不足;后悔体现的是现实跟预期之间的差距;幸福感是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体验;厌恶感是匮乏感缺失导致的拒绝体验。
匮乏感可以驱使人们为愿望而努力去想办法、去争取、去奋斗、去提高自己,这个过程是无比重要的,因为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他们获得匮乏感得到满足后的幸福感,这个幸福感会再次驱使他们不断地去寻求匮乏,然后通过努力使匮乏感得到满足,以此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是一个正向的激励循环。人一旦建立了这样一个正向激励的循环机制,那么他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参与者了。
现代生理学也给出了幸福感获得的生理基础:当我们受到生存需求的驱使—比如饥饿、疲惫、恐惧、寒冷时,我们就会主动采取探索行为,来缓解这种需求驱使的紧张感。而一旦满足了需求,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通知大脑皮层“这种行为是有益的”,从而向大脑发出一个“快乐”信号,把这种行为记录下来,进行强化。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会被我们习得,成为我们的习惯模式。慢慢地,大脑对它的刺激敏感度就会降低,多巴胺分泌减少。于是,我们就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探索和发展新的、更高层级的行为,来为大脑创造“更好的条件”,继续激活多巴胺回路……这就是文明建立的过程。
二、匮乏感的建立
根据匮乏的程度可以将匮乏感分为过度匮乏,适度匮乏,匮乏感不足三种情况。过度匮乏和匮乏感不足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极端。过度匮乏是长时间处于绝对贫瘠的状态导致的对物质或权力的变态追求,是一种对自身状态和目标需求的错误判断[4]。不管他事实上已经处于什么状态,他总是自认为还是处于贫瘠的状态,并且总是认为自己的目标需求还是那么遥不可及,所以表现出的行为总是在不遗余力地节流,而这种过度的节流会严重影响其开源的工作,导致实际的进步很小。匮乏感不足则是另外一个极端。从小就很容易的获得一切想要的东西就会导致匮乏感不足,这样不仅让他们觉得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容易得到的而感觉索然无味,而且会让他们错过匮乏感得到满足而带来的幸福感,无法建立为寻求幸福感而积极进取的正向激励路径。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人类社会由于物质缺乏而普遍存在匮乏感,并没有出现普遍的因匮乏感不足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太便利了,便利到几乎一切需求都可以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实现。订餐,购物,游戏,社交,资讯,甚至工作等一切需要动手的地方,只要愿意花钱,都能找到人上门帮忙解决。这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另一方面,它也会造成一个结果:我们的“奖赏系统”开始感到无所适从了,它有点难以理解这个世界了。当下的很多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而且在整个社会匮乏感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家庭还倾尽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这让他们完完全全体会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愿望的幸福感,这使得他们最缺少的就是匮乏感。
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最需要给予大学低年级同学的指导就是帮他们建立起匮乏感,而且应该是适度的匮乏感。适度匮乏带来的一般是正面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够看清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能够判断出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距离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差距并非天壤之別,而是通过有限的努力就可以实现。
从匮乏和匮乏感的含义出发,二者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简化:
匮乏=需求-现状
匮乏感=志向-拥有
其中需求和现状偏向于客观存在性,志向和拥有偏向于个人认识,是一种主观存在。高校班主任需要帮助同学们建立的是匮乏感,也就是主观认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匮乏感与匮乏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同学们对于自己的现状和拥有、需求和志向之间的差异问题;二是对志向和拥有进行适当的调节,以产生适度的匮乏感。
第一方面,大部分同学是志向太低,也就是他们自认为的需求比实际情况低很多。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过有理有据有节的解析,向同学们展开一幅真实的社会图景,这个过程应该力求准确和详细,最好是用真实的案例进行解读,需要每个人都有代入感。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去印证一次,检查一下这样的愿望是否足以应对现实。例如,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年收入多少钱可以满足你的需要?(2)你认为你具有多少本书的阅读量才能在社会交际中展现自己?(3)你认为你学懂哪些专业课才能在将来你想从事的行业中站稳脚跟?(4)你认为每天进行什么强度的身体锻炼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等等。这些问题与每个人以后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地思考过。通过学生的作答过程和适当的实例佐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本身的不易,匮乏感也会随之而来。
第二方面是对志向和拥有进行调节。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的匮乏感不足的现象,主要是进行远大志向的引导和适当的物质条件限制。立志是外人无法代劳的过程,一定使他自己发奋,才能立志。他为什么会发奋?一定是心志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感受到了威胁,他的斗志被激活了,才会立志。毛主席年轻的时候,看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说中国面临亡国亡种的巨大危险和忧患,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不能坐视天下的巨大苦难,不能坐视中国亡国亡种。于是,毛主席从此立下救中国的雄心壮志,并终生把生死置之度外,矢志不渝。再大的困难和苦难都不能动摇他。物质条件限制是一种必要的时候使用的辅助措施,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对家庭对父母的过度依赖问题。限制的措施以说服教育为主,让同学们明白父母给的不完全等于自己拥有的,并且创造条件让家庭优越的学生也参与勤工助学,让他们体会自食其力的感觉。
三、主动探索
匮乏感建立起来之后,在人们心中往往会产生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正面的是渴望,负面的是焦虑。当你口渴的时候,你就一定会自动地用实际行动去找水喝。当你饿的时候,别人给一个什么吃的,你哪怕是没见过的,也不会置之不理或者拒绝尝试。渴望就是真切地想得到。就像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特别寒冷的时候,在特别饿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她的祖母给她准备好的那个烤鹅,那么真切地想象的那个烤鹅。当一个人渴望的时候,会想出意想不到的一些方法去解决问题,防范风险。相对于渴望,负面的情绪就是焦虑。又想得到,又不敢去行动,在那纠结,就叫焦虑。焦虑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晰的判断,对解决问题的路径没有概念,对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感到遥不可及的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渴望与焦虑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使人产生主动探索的行为。只有在主动探索的情况下,使得匮乏感得到满足,才会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很多人每天都在忙于工作,但是感受到的压抑和厌烦,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工作是被动接受的,而不是自我规划的主动探索行为。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跟学生的沟通过程,要时刻注意它是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还是让学生产生了不胜其烦的抵触。
比如一门工程力学课程,有的老师按照教材和教案有条不紊地推进,逻辑清晰,阐述到位,案例列举的也非常精彩。但是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不是因为老师的教案不丰富,而是因为授课方式没有引起學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一位颇有创意的老师在工程力学的第一堂课给学生列出了如下十个题目:(1)跨海大桥为什么有时候发生颤动?(2)飞机哪个部位最薄弱?(3)隧道开掘难点在哪里?(4)大型货轮最怕什么?(5)汽车燃烧1L汽油能做什么?(6)不同高度的楼宇如何抗震?(7)不同面料印染不同染料所需压强分析?(8)高压锅是如何将食物煮烂的?(9)乒乓球减小或增加1g重量的影响分析?(10)智能手机电池爆炸或鼓胀的原因级预防措施?这些问题全都是开放性的问题,而且涉及上天入地、跨洋过海、衣食住行等身边事,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同学们任选一个,通过搜索信息,制定解答问题的步骤,寻找其与力学的相关性,得到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需要用力学知识解决一些环节的问题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很多时候学习进度和深度都超过了老师制定的教学大纲。
四、时效性
当一个人产生了匮乏感,并且采取了主动探索的行为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目标分解,让目标足够小,以至于经过短时间的努力就能够完成,这样才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转化成自己的动力。如果对目标不加以分解,很容易让人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感到无力和疲惫,之前采取的主动探索行为也会搁置,那匮乏感的转化便离失败不远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时效性的认识。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实践课中,有意的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从选择题目,到拆解题目,到逐步完成的过程。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不允许学生超时完成,更不允许隔日完成,即便是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题目需要查找更多的信息,想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也不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不陌生,不畏惧,不拖延。
另外一个层面的时效性指的是,在我们建立匮乏感之后,采取主动探索行为之前,不应该有过多的思考。我们有时候对一个东西容易产生好奇,去尝试一下,但是决不能因为好奇而阻碍你去做一些事情,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一样东西就不敢采取行动,而实际上真正付诸实施要比纯粹的思考聪明的多,思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穿插在你的实践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基于更实际的客观情况思考问题。
五、結语
由主动探索带来的匮乏感得到满足,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来源,是获取驱动力的正确方式,也是人类固有的本能。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利用匮乏感机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是促使学生积极向上的良法善策。大学生可选择的人生道路多种多样,有的人对学术情有独钟,淡泊名利,一股脑钻研技术学习知识;有的人过分追求经济收入,创业兼职;有的人对爱情期望大,轰轰烈烈,爱的你死我活一生风花雪月;甚至有的人对游戏期望大,拼打厮杀,走上职业选手的道路。但是不管选择哪一条路,善于利用匮乏感机制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娟,王春.职校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成因及心理干预策略[J].江苏教育,2020(16):44-46.
[2] 【法】让·保尔·萨特.萨特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蒋晓依.匮乏感与道德判断、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4]刘家欢,高申春.行为决策视角下的贫穷[J].心理研究,2017, 10(3):8-12.
Application of Moderate Sense of Want Mechanism in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QIU Yue1,2, YANG Kun1,2, ZHAO Tong-bin1,2, FANG Kai1,2, TAN Tao1,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2.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i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No desire, no demand, muddle along" has almost become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lack of self-improvement. Being satisfied with the sense of want brought by active exploration is the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achievement, the right way to obtain driving force, and also the inherent instinct of human beings. To guid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by using the sense of want mechanism in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good way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be positive. Moreover, the use of the sense of want mechanism is not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cultural knowledge,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all aspects of life, in order to achie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Key words: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want; sense of want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