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0-12-23 09:40谢建仁
知识文库 2020年22期
关键词:寄宿生寄宿制心理健康

谢建仁

在当前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教育中,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教师如何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科学的应对呢?本文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详细的论述。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使自己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研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渐增强,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关爱孩子,详细了解,建立“寄宿生”档案

作为教师,首先对每个寄宿生孩子做好详细的调查、了解。如他们住在什么地方,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家里几口人;爸爸、妈妈在哪里上班,多久通一次电话,爸爸妈妈常对自己谈些什么内容;自己身边的监护人是谁,他们对孩子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习上有没有能力辅导;目前最需要老师从哪些方面去帮助。

2 为寄宿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由于孩子们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所以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家。因此班级内部心理环境是每位學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建设好班级内部心理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干净、整洁、新颖、美丽”的班级内部环境。每学期刚开学时,教师便要布置好教室,其大致氛围便是要尽量体现班级特色。如张贴班训;布置学习、成长园地,也就是每个小朋友剪贴一棵小树,然后在上面粘贴绿叶,多一个优点就奖励一片绿叶,无形中增加了同学的压力,会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形成一种虚心学、用心学、多赞美、多夸奖的风气;另外,要同时保持教室的整洁,随时要求孩子弯弯腰,捡一捡地上的杂物和垃圾,动动手摆摆桌椅。

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要在班上经常开展各种才艺、我能行、谈名人名言感想、一日常规评比等比赛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进一步改善留守学生的心理环境。

三是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良好的班风、学风,既是班级的特色,也是班级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班风、班貌及学风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学规范,促行动,抓好孩子的习惯培养

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由于行为习惯较差,因此,班主任非常有必要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各种规范,如《日常行为规范》、《为成年人保护法》、《安全公约》等,让他们讨论、交流,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做,并要求他们以此归来约束自己,开展评比活动,促使规范内化为自觉行动,逐步使他们有标可达,有章可循。

4 与任科老师密切配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与科任老师要密切配合,向他们主动介绍孩子的表现,包括优点和缺点,最重要的是孩子目前的心理及思想状况及改进措施,而且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共同担当育人责任。正常情况下,学生也可通过周记、一句心语、一句悄悄话、我的诉说、作文等形式向教师流露自己的心迹,此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其学生的心理变化。科任老师也要做到密切配合,有时也可以评语的方法,对寄宿生给予适当的激励与指导,让他们也积极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让留守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看到其自身的闪光点,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5 利用作业评语,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用作业评语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尤其是对寄宿生,教师更是要捕捉其心理。比如,我首先在《我的业余生活》这篇习作上了下功夫。我在给孩子检查作文后,不仅给每位孩子打了分数,而且还特别认真地写了评语,用以鼓励或赞扬学生,如: “从我的了解中,知道你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你有好几项本领都让其他小朋友非常羡慕、佩服你,比如打乒乓球、吹葫芦丝。我相信能写出某次打球时的精彩、激烈,也能写出你吹葫芦丝的辛苦与快乐。孩子,加把劲,我等着给你发小红星呢……”

老师这种热情的鼓励能给学生带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同时对沟通师生心灵,融洽师生关系都有一定的益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发现这些评语虽然不多,但这种无声的语言却传递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爱、温暖、理解、宽容以及期盼,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意外的惊喜,而且是深深地感动,更是激发孩子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6 落实帮扶措施,不断完善补充

针对班内寄宿学生多为留守学生,我便让同学之间结对帮扶,在他们自由结成对子后,我对每一对对子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并作好了记录。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等实际情况,给结对子的同学一起讨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有的几个人帮一个,有的一人帮一个。并让他们都把措施写下来,我对每一对同学的措施都进行了指点,写好后还认真地做了检查,并激励他们都努力做好。另外,在帮助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补充措施,尽量让自己帮助的同学能够从多个方面进步;然后再从目前的学习、生活、行为上等方面的不足去分析,哪些是他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哪些是需要同]学之间的帮助才能进步的。

7 做好家庭关怀

孩子刚出生时只是个“小动物”,是个纯粹的自然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有血缘还不够,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孩子成长中会发生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他天天能见到父母,那么他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察觉,能和父母沟通,至少能在情感上得到及时的修复。不要指望孩子能把一个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给你带回来,对一些具体的事他们往往过后就忘了。事情虽然忘了但由事情引起的思想问题却会积攒起来,积攒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再者,教师可让家长也每月与寄宿的学生交流一次。目的在于加强父母和寄宿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和意识。孩子与父母通话的内容要求孩子们最好记录下来,再写写自己的想法、感受等。另外,老师也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孩子的家长电话联系,向他们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现,让监护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的同时更增强责任心。告诉他们无论自己有多忙,都得抽时间关爱孩子。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希望每一位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特别是告诉监护人要加强孩子校外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时时给孩子敲警钟,多方面努力引导他们积极看待生活。针对孩子的一些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将对早早便处于寄宿制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为2019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课题立项号:WW[2019]GH039。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

猜你喜欢
寄宿生寄宿制心理健康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