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路径分析

2020-12-23 09:37淡亚君李亚奇
西部金融 2020年10期

淡亚君 李亚奇

摘   要:本文基于金融结构理论,从组织体系、信贷规模、重点客体、工具产品及技术运用框架视角分析了青海省县域金融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2010-2019年县域金融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量化关联。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青海县域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信贷规模持续增长、服务重点群体能力显著提升、产品创新和技术转型稳步推进;县域金融发展对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议深化县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关键词:县域金融;全面小康社会;P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20(10)-0076-05

一、研究背景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担负着统筹城乡发展重任,县域经济发展既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小康社会成色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张占斌,2016)。金融与经济密不可分,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金融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战略性部署。《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指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青海省地处边远、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青海县域金融发展迅速,从总量看县域金融规模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统计监测指标间存在相同的运行趋势,本文对青海省县域金融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微观路径及内在关联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效率,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金融发展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路径分析

(一)理论基础

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基于35个国家在103年間的金融史料与历史数据,对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作了国际横向和历史纵向比较研究,开创性地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纳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认为不同规模以及不同比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结构,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

(二)分析框架

在金融结构理论基础上,本文结合青海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及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尝试将县域金融活动细化为五个基本方面:组织体系、信贷投放、服务重点、工具产品和金融科技运用,以期从以上五方面考察金融发展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分析,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程度是决定金融服务质量水平的基础,完整的组织体系能够保障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具体可通过行政区域覆盖率、金融机构数量、网点数量、人员数量等指标反映。信贷投放反映了金融机构动员、配置区域内外资金的能力,可通过县域再贷款余额/全省再贷款余额、县域贷款余额/全省贷款余额、县域贷款余额/县域存款余额等指标反映。服务重点体现了金融服务的导向与重点领域,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内涵,可通过基础设施贷款、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指标反映。工具产品体现了金融服务手段,可通过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指标反映。金融科技体现了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推广运用,可通过银行自助设备投放、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注册使用情况等指标反映。以上分析内容整理如表1。

(三)量化分析

1.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是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截至2019年末,在青海县域设立网点的银行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青海银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9家银行机构,占全省银行机构家数的50%,数量较2010年增加3家,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县域银行机构网点692家,占全省银行机构网点总量的61.46%,较2010年末增加101家;县域银行从业人员8727人,占全省银行从业人员总数的46.01%,较2010年末增加2139人;2014年7月,全省实现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清零”任务,乡镇金融服务达到100%全覆盖;2019年末,全省惠农金融服务点6016个,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惠农服务点90个,实现有条件的行政村100%全覆盖。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将农发行、大型商业银行的政策红利、制度优势、技术核心和人力资本引入了县域,培育形成了内生于“三农”经济的金融组织体系,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金融支撑,有效缓解了资金约束。

2.信贷投放持续加大,金融资源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主战场倾斜趋势明显。加大信贷投放是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截至2019年末,县域银行机构再贷款余额占全省银行业再贷款余额的49.26%,县域银行机构再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2.47%,高出一般贷款平均增速约10个百分点;县域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526.51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的26.11%,余额较2010年增加1167.09亿元,占比提高10.62个百分点;县域银行机构贷存比70.47%,较2010年提高26.01个百分点。在《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金〔2010〕116号)、《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财金〔2014〕12号)、《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金〔2016〕85号)等政策制度激励引导下,银行业严格执行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和增速考核等制度,将新增存款重点用于当地,提升服务县域发展能力。

3.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较好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短板弱项得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农”、小微企业、精准扶贫等领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截至2019年末,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基础设施贷款余额104.83亿元,占全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的12.77%,余额较2010年末增加74.56亿元,占比提高4.01个百分点;县域涉农贷款余额858.82亿元,占全省涉农贷款总量的40.27%,贷款余额较2010年末增加795.37亿元,占比提高14.3个百分点;县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8.72亿元,占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8.35%,贷款余额较2010年末增加278.32亿元,占比提高7.51个百分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51.04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含已脱贫)贷款余额35.51亿元,个人及产业带动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23.27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92.25亿元。在金融业重点支持下,青海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新兴工业产业、农机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得到较好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持续提升,精准扶贫顺利收官、53.9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4.金融创新持续发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样化融资需求得到精准满足。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及推进程度,金融业加快创新服务模式及产品,提升服务精准度。截至2019年末,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创新“六个一(扶贫局、银行、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分别担任精准金融服务联络员、服务员、协管员、指导员,外加一份金融服务档案、一份贫困户特殊信用证)”“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依托基层党组织建立村级信贷工作室,基层银行机构选派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职,基层党组织选派干部到基层银行兼职,基层银行业机构和基层党组织合作开展涉农信贷)”“金惠工程导入+村级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扶贫再贷款支持”“流动金融服务车+移动展业”、扶贫主办银行制度、惠农金融服务等50多种金融服务模式,创新“530(5万元以内,3年期,财政全额贴息)”扶贫小额信贷、国开微贷农贷、FS农贷、光伏贷、旅游贷、拉面贷、中银枸杞贷、惠农虫草贷、牦牛贷、青春创业贷、云税贷、公积金网贷、信秒贷、“两权抵押”贷款等130多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模式及产品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小康社会建设不同阶段融资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务精准化水平。

5.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服务全面小康社會建设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在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青海县域金融机构将服务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运用,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定制化、数据智能化、体验便捷化、生态场景建设等业务发展,持续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省农信联社在全省县域推进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暨惠农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整合县域政务数据、社会化数据、农户基本信息数据和银行业内部数据,推出界面友好、功能丰富、操作便捷的手机银行APP,逐步将手机APP打造为集金融产品、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社交沟通等为一体的移动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末,在惠农金融服务平台注册的用户达到20.53万人,县域手机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8.26万人,投放ATM设备1921台,布设POS机具36502台;2019年4季度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达到6584.95万笔、1983.46亿元,个人网银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达到7544.75万笔、590.03亿元。县域金融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效益,大幅降低了各类经营主体融资综合成本。

三、金融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量化分析

(一)分析基础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情况进行统计观测。但从总体关系上看,全面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张占斌,2016),经济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因而,县域经济增长情况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指标,分析金融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逻辑及效率,实质上就是分析金融与县域经济增长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设计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研究经济变量间相互关联的常用模型,考虑到时间序列样本容量及县域经济发展特征,本文决定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对青海县域金融发展支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PVAR模型的表达式如式(1)所示:

其中,c为截距项,α为滞后变量的系数矩阵,y是包含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的列向量,y为内生变量的阶滞后项,Φ为解释变量的时间趋势特征,ε为随机扰动项;t代表年份,i代表面板个体,k代表模型滞后阶数。为有效降低系数估计偏误,在估计前可采取组内均值差分法去除时间效应Φ。选取青海省39个县(含县级市)人均贷款余额作为金融发展指标,县域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代表小康社会建设程度,以县域人均贷款余额分别与县域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建立模型,命名为模型1和模型2。为消除不同指标数量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对各变量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数据取自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金融统计手册》等,样本区间为2010-2019年。

(三)实证检验

1.数据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前提,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图1、2分别是模型1、模型2的单位根检验特征图,可以看到特征值均小于1,都落在了单位圆之内,因而两个模型都是稳定的,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2.滞后阶数选择。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判定指标,可以看到模型1、模型2在两个准则下最优的滞后阶数都是2阶,所以模型选择的滞后阶数为2阶。表3为滞后阶数选择判定表。

3.模型估计结果。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分别对模型1、模型2进行回归估计。

当LNGDP-per作为被解释变量时,LNLOAN_per(-1)、LNLOAN_per(-2)估计结果都是显著的,表明人均贷款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LNINCOME作为被解释变量时,LNLOAN_per(-1)、LNLOAN_per(-2)估计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均贷款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不存在显著影响。当LNLOAN_per作为被解释变量时,LNGDP_per(-1)、LNGDP_per(-2)和LNINCOME(-1)、LNINCOME(-2)估计系数显著性不强,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人均贷款不存在显著影响。

4.脉冲响应分析。由于PVAR模型引入了滞后变量,可能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因而PVAR模型估计参数的代表意义并不是很大,基于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更能体现变量间的逻辑关系。本文接着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县域人均贷款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定持续的长期影响,前期影响较大,第6期后影响程度逐步减小;县域人均贷款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影响程度较大,但时间短暂,第2期后冲击影响基本消失;县域经济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人均贷款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影响,说明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促进作用有限。实证分析结果基本上符合青海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青海省县域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粗放、质量效益不高,信贷是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产出效率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有限。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金融结构理论,从金融组织体系、信贷投放、服务重点、工具产品和金融科技五个方面分析发现,2010年以来青海省县域金融发展较快,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信贷规模持续增大、服务重点群体能力显著提升、产品创新和技术转型稳步推进,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较为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补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短板弱项。以2010—2019年为样本区间,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分析发现,县域金融发展对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受发展形式粗放、质量效率不高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整体有限。

(二)政策建议

一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县域金融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型。二是加大县域能源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大项目支持力度,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机衔接。三是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持续延伸数字化金融服务网络,降低业务边际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加强县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四是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率,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修华,赵亚雄,付盼盼.金融渗透、资金流动与多维贫困——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9,(6):47-58.

[2]王若羽.普惠金融视角下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8,(5):52-65.

[3]严兰.浅析1992-2005年中国金融结构——基于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杨典,欧阳璇宇.金融与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县域社会的经济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1):59-66.

[5]张占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标准与科学内涵[J],学术前沿,2016,(9):6-16.

A log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unty-leve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in Qinghai Province

DAN Yajun, LI Yaqi

(Xining Central sub-branch PBC, Xining Qinghai 810001)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unty-level finance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credit scale, key objects, tool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ramework,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fi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in 2010-2019 by establishing the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PVAR mode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2010, the county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perfect, the credit scale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ability of serving key groups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have been advancing steadil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financ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 capita GDP and per capita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t is suggested to deepe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ly side in county areas, vigorously develop Pratt & Whitney Finance and strengthen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County finance;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Practice path;Quantitative correlation;Pvar model

責任编辑、校对:罗慧媛

收稿日期:2020-08

作者简介:淡亚君(1963-),女,陕西西安人,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李亚奇(1984-),男,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注:本文为作者观点,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