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助力安徽生态强省建设对策建议

2020-12-23 05:41赵黎明
绿色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态水利安徽省

赵黎明

摘要:指出了安徽省秉承新时代治水新思路,以生态强省建设为落脚点,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介绍了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协调推进“三河一湖一园一区”建设,积极创新涉水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巩固河(湖)长制发展成果,超前创新融合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林地湿地布局,以全力打造生态水利工程等涉水工程机制的创新成果,并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水利;安徽省;生态强省

中图分类号:TV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4-0067-02

1 引言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尤为重要。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顾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十分必要。安徽省统筹布局,以大江大河为主线,以自然保护区为抓手,以项目单元为落脚点,分类施策,实现系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坚决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出台一系列生态建设机制措施,着力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大力推进“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等专项保护利用发展规划,以生态为导向,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创新涉水生态工程建设,巩固河(湖)长制发展成果,创新融合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水利工程。稳步推进绿色发展行动,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项目,建立省级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库,2018年入库项目454个,包括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类别,总投资近5000亿元[2]。

2 涉水工程机制创新成果

2.1 协调推进绿色流域发展

安徽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三河一湖一园一区”样板工程建设。立足1 km、5 km、15 km“三道防线”,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加强长江保护修复。深入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加快推进长江(安徽)经济带绿化美化生态化。

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加强新安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

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借鉴新安江流域试点经验,安徽在全省推行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写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还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开来[3]。

2.2 创新发展生态水利工程

淮南市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发展道路,引进水面漂浮光伏电站项目,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光伏电站,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和水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发展有机融合,助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六安市先后投入10亿余元建成淠河上中下游连续性水生态保护带,实施上下游流域养殖、采砂和工农业污染面源整治、林地和草地植被保护、城区环境治理等一体化工程,使淠河干渠常年保持二类以上水质。黄山市实施的新安江湖边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老街6 km水域的通航,在中心城区形成了500 hm2的景观水面,大大提升了新安江的水质和自然生态环境[4]。

2.3 持续夯实河(湖)长制成果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省、市、县、乡四级工作方案已全部印发,河(湖)长制工作方案陆续通过评审并实施,全省设立各级各级河长5.3万名,部分市县专门设置工作机构并解决人员编制,并配套出台相关考核验收办法[5]。河长巡河、河道治理等工作成效已成为政府考核常态化机制。上下游省市河流联动机制,流域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的层层落实,使河长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极探索“互联网+湖长制”等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和大数據技术开拓21世纪治水兴水新局面。

2.4 打造“生态良好、生产发展”小流域

安徽省统筹推进小流域工程建设,在安庆、宣城、马鞍山等地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破以往传统工程治理观念,按照整县整乡推进、集中投入、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小流域特点及水土流失情况,围绕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基础功能的维护和提高,以河道为主线,以保水净水为核心,通过上、中游水源涵养林保护、生态产业示范、面源污染作物调控,下游沟道治理与生态护岸美化净化等工程建设,构建由坡面水系、水塘、堰坝、小型湿地、生态河道等构成清水廊道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小流域总体布局。

2.5 统筹谋划一体化发展布局

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林长5.2万名,形成了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总林长抓指挥协调、区域性林长抓督促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乡村林长抓落地的工作格局。《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举意味着全国首部林长制地方性法规出台。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林长制工作机制,将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有益经验上升到法治的高度,实现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变[6]。

积极推进国家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名片建设,截至2019年,池州、合肥、安庆等11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湿地保护方面的首部法规,《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于2016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7]。目前全省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百余处,建立了完善的湿地生态保护制度。

3 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生态观念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生态环境的衰退导致其社会文明的衰落,我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过度人为开发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无数教训证明,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协调发展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勠力同心,建设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8]。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从系统、可持续的角度,针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出的重要论述。

3.2 落实规划衔接、推进机制创新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在省域内、流域内统筹编制水利、林业、农业以及各专项规划,尽快将专项规划落实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划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有效避免部门规划、新老规划、上下规划不能落地的问题。

坚决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谋划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持续巩固流域发展规划、生态补偿机制、水污染治理联防联动机制、信息化监管、联动执法机制成效。

3.3 保障资金投入、强化考核问责

建立生态治理项目库,以治理单元为主体,优先保障资金和项目安排。积极争取各级专项资金,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探索产权交易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利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不光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平等协商、合作互动,建立“谁受益、谁承担”的新型治水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保障,强化监督考核体系。各类规划、制度、办法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确保严肃性、权威性,维护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生态治理奖惩办法,巩固环保监测和督查成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4 融合产业发展、建立信用档案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各地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创造综合效益。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亟需优化传统粗放型第一产业结构,以农村土地确权和林长制改革为契机,探索新型复合高产生态种(养)植模式,发挥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建立地方生态发展项目库,打造新型生态农林现代化产业样板。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全面实行网络信用监管。对存在生态建设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据情形列入“重点关注名单”或者“失信黑名单”,并在信用信息平台发布,对违法违规行为实行社会监督和联合惩戒。充分发挥行业机构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對相关从业机构进行监督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07.

[2]杨 杨.打造生态样板 保卫碧水蓝天[N].安徽日报,2018-09-01(1).

[3]朱思雄,韩俊杰. 安徽:融入长三角 注入新动能[N].人民日报,2019-05-22(11).

[4]戴雄伟. 湖边水利枢纽等工程对黄山市城区水环境的作用[J].江淮水利科技,2012(5):34,46.

[5]鲁先红,常国水.安徽省市级河长湖长名单公告[N]. 安徽日报, 2018-10-24(2).

[6]常 河.全国首部林长制地方性法规出台[N]. 光明日报, 2019-12-19(4).

[7]王 恺.安徽省多措并举呵护湿地 [N]. 安徽日报, 2018-11-19(1).

[8]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45.

猜你喜欢
生态水利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现代生态水利设计的研究
关于建昌县生态水利建设的探讨
关于现代生态水利设计的研究
关于河道生态水利设计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