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2012年,由徐峥、王宝强主演的国产喜剧《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凭借13亿元的票房从当年的贺岁档电影中脱颖而出,这部仅投资3000万元的中小成本电影迅速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该片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电影业注入了新鲜动力,让大众看到了中小成本电影的更多可能。
一、中小成本电影概念溯源
中小成本电影的定义可以用“成本”两字来概括,也就是主要体现在投资的成本上,由于受此限制,中小成本电影的题材、演员阵容、场景规模等都会与“大片”的奢华有区别。中小成本电影的题材相对亲民、故事场景单一、制作周期短,多以关注小人物的生活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而备受欢迎。
饶曙光、毕晓喻在《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为例》中提出:“大制作的电影是投资在亿元以上的,一般期待的国内票房也要达到1亿元以上,中等制作的电影就是票房大致在1000-1500万元之间,而小成本就是期待的票房更为直观,要求达到100-1000万元之间,制作成本在400—1000万元之间。”[1]吴冰在《受众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接受心理分析》中提出,“中等成本”影片是指投资成本在1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的,没有大量明星参演的影片;而“小成本影片”则是指那些投资成本在1000万元以下,只有很少明星或几乎没有明星加入的影片。[2]
二、电影定位准确,贴近百姓生活
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是喜剧片、灾难片、惊悚片还是悬疑片、科幻片,都要遵循不同类型电影的基本规律,严格按照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影像来完成,要有精准的定位,按照明确的“类型”片进行拍摄制作。目前国产大部分的中小成本电影多以喜剧片为主,依靠故事蓝本的乐趣吸引观众眼球,在定位上尊重和满足草根文化,既贴近百姓生活,又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
《泰囧》导演徐峥认为:“《泰囧》影片类型定位很精准,盯准了要做喜剧片,人物关系、剧情、台词都围绕喜剧进行展开,非常到位”。[3]该片采用公路喜剧的形式,以两位争抢油霸授权的同事为明线,以主人公徐朗为了名利对爱情和亲情的态度为暗线,讲述了“三大囧神”一路上的喜怒哀乐。影片以徐朗发现王宝到泰国旅游是为了给自己生病的母亲种下健康树为转折,内心发生强烈震撼,他反省自己对妻女的做法,放弃了争夺油霸授权——故事以人性的苏醒、温暖结尾让本身笑点无数的喜剧作品增加了韵味,平淡的生活、含蓄的浪漫也让观众会心一笑。
电影只有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才能雅俗共赏。好故事永远是电影的基本核心,中小成本电影要打破“官、权、贵、星、腕、款”的俯视角度,而倾向于讲述老百姓、小人物的故事,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故事线索,关注草根文化,聚焦世俗百态人生,或幸福、或悲惨、或平淡,让观众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人的影子,塑造普通人的草根特性,通过影片反映草根文化,为观众提供情绪宣泄,产生思想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草根文化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其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性。草根文化不完全等同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被主流社会忽略的、边缘的弱势群体,而可以理解为当下社会最多、最平凡的一部分人。[4]《泰囧》中,葱油饼小商贩王宝,典型的草根形象,性格阳光,遇事不抱怨、不自卑、不消极,充满正义,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当他的无厘头和搞怪被徐朗一点点接受时,其过程皆闪烁着小人物的“大”光芒。而影片中的徐朗则是一位出现职场危机、家庭即将破裂的中产阶级,没有家财万贯作为支撑,没有强大的背景、生活平庸,努力地为了生活拼搏。在这里,无论是王宝还是徐朗,影片都表现了平民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三、演员助力叙事、语言颠覆效果
演员的演技直接决定影片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角色的选定是整部片子的重中之重。演员的演技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剧本角色,是否能用恰到好处的演技表现文本言语的幽默,是否符合观众心中的期待等。继徐峥、王宝强在《人在囧途》中塑造的“囧丝”喜剧角色受到观众广泛认可后,徐峥、王宝强、黄渤“三大囧神”主演的《泰囧》自然备受观众期待,一个光头、一个黄毛、一个墨镜的个性造型,严肃、憨厚、机智的囧神形象,加上剧情的个性化设计,放大个人性格特征,突出角色特点,成功地让观众捧腹大笑。
其次,台词的表达亦会影响影片呈现效果。该片颠覆传统语言的规范,用更加幽默犀利的表达形式给观众带来狂欢式的体验。特别是方言在喜剧影片中直接推促了喜剧功效。方言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贴合人物角色,增加电影的韵味和魅力,还能给观众带来较强的感染力和新鲜感。因为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不仅会造成误会,还会塑造出凸显地域文化的饱满人物形象。《泰囧》中,王宝一口浓重的地方方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王宝憨厚老实的喜剧形象。
四、尊重受众情感、满足心理需求
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影片需要把控受众心理和受众行为,始终将受众看成是有需求的个体。传播学家卡茨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概况成一个“社会+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并由此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5]由此可见,受众在选择影片时一定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确定。中小成本电影取得较高票房的影片以喜剧居多,如《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泰囧》等。这些故事以亲情、爱情、友情等主题满足了观众的情感归宿。
《泰囧》编剧束焕说:“我们做了一个类型明确的喜剧片,一切以服从喜剧出发,首先找到核心的人物关系——一个‘屌丝和一个压力很大的城市人的故事,再按照公路片的结构往下走,每个场景挖掘笑料和包袱。电影不要考虑文艺不文艺,商业不商业,不要老想两者兼得,关键是要尊重商业片的类型,尊重观众。”[6]《泰囧》以喜剧片的形式在贺岁档上映,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情节紧凑,笑点不断。电梯里议论“人妖”美女、葱油饼式的泰式按摩大法等搞笑情节,迎合了受众开心过新年的诉求,为观众带来了全程狂歡情感释放体验。与此同时,影片讲述徐朗为了工作,与大学同学高博明争暗斗,互相伤害,为了利益反目成仇,闹得妻离子散,最后被王宝为生病母亲种下“健康树”,并谎称与范冰冰交往来安抚母亲的事件打动,最终与朋友冰释前嫌、回归家庭。影片最后表达出的一个“情”字,直击观众情感和心理诉求,让观众回味无穷。
五、融合新旧媒介、整合营销传播
随着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传播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学者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系列。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7]
《泰囧》的成功除了与电影本身的故事创作有关外,其前期借助新老媒介多方位的宣介也功不可没。在电影上映前,出品方光线传媒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整合营销,通过发布风格鲜明、趣味十足的主题海报、图片、视频等宣传内容,在网络媒介中进行大量传播,让更多人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故事的精髓。光线传媒公司充分利用其旗下光线电视业和光线影业资源,在影片上映前,在光线电视业的电视节目联网中,循环宣传《泰囧》各种片花、信息,吸引大量观众;剧组在电影上映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影迷见面会、免费试映会等活动为影片造势,进行口碑宣传;演员徐峥、王宝强、黄渤等演员多次在微博上推荐影片,与粉丝互动,提高影片曝光率,同时做客《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进行宣传,在节目中反复推荐,在优酷、PPS、PPTV等网络电视和视频网站进行C位醒目宣推;并与影院合作制定宣传片,定制《“泰囧明星版”观看须知》的宣传片,延伸《泰囧》的狂欢体验。新旧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既侧重于青年受众又兼顾了中老年受众群,从而掀起了全民看《泰囧》的热潮。
六、合理安排档期,院线强势合作
《泰囧》在创作之初就将剧本明确定位为喜剧片,一切拍摄和制作的过程都围绕笑点展开,迎合观众的需求。《泰囧》的成功与制片方精心挑选的上映时间也密不可分。2012年底,“世界末日论”被大众议论得沸沸扬扬,泰囧打出了“末日看《人在囧途之泰囧》,与三囧神共赴狂欢之旅”的宣传口号,考虑用影片的趣味缓解释放受众因末日论引起的焦虑情绪。
影片原计划在12月21日上映,但因同周另有《血滴子》《十二生肖》《大上海》等新片出炉,制片方迅速作出判断,选择在《少年派奇幻漂流》《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上映两到三周后,且有市場空档的12月12日上映。而同月份上映的《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血滴子》等影片则题材比较沉重、内容较为缺乏新意,难以满足观众对“贺岁片”期待。相对而言,《泰囧》则较为精准地把握了观众的“期待视界”,强情节叙事的银幕语言令观众沉浸其中而怡然自得。概言之,小成本电影在思想、艺术、制作方面欲做到精深、精湛、精良的熔铸,就需要以“审美引领”为枢机,贯通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发挥出小成本“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引领观众抵达澄明的审美彼岸。
参考文献:
[1]饶曙光,毕晓喻.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为例[ J ].当代电影,2008(06).
[2]吴冰.受众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接受心理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3][7]刘平.全媒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突围——以《人在囧途之泰囧》为例[ J ].新闻知识,2013(08).
[4]冯婷.解读《人在囧途之泰囧》票房神话的几个关键词[ J ].电影评介,2013(05).
[5]刘晶,石凤珍.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原因[ 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6]张世豪.束一德束换父子让您见笑了[N].成都商报,2013-02-04.
【作者简介】 李 俊,女,贵州贵阳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编辑,主要从事新闻与电影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