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迪 张雷 张丁玲 王长委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遥感无处不在。在高等学校专业教育中,遥感已经涉及到各个跨学科领域。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善规范且同时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国家,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以存在的问题为驱动,从课程要求和考核、科研训练与课题选择、淘汰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在遥感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结合科研教学经验,尝试找出在该领域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我国遥感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遥感 研究生教育 中美 对比
从19世纪出现摄影测量以来,遥感专业相关学科已经发展了近200年。遥感已涉及到传感器光学原理、地球大气物理和地物辐射特性等一系列交叉学科领域,有较稳定的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安排。中国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提升遥感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第一,在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方法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笔者作为一名国内高校教师,在研究生与工作期间均从事遥感相关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同时,笔者在美国高校访学期间,专门调研了美国高校遥感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修读课程情况等,总结了一些经验。美国大学主要以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等为参考,在国内重点选取遥感专业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结合笔者的经历和体会,主要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中美两国在遥感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并希望借鉴美国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探讨提高我国遥感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一、遥感专业课程要求和考核比较
遥感类的相关课程已成为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一般来说,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博士生要通过课程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本学科自身理论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图像信息系统的建立、语义信息、非语义信息提取的理论与方法、遥感物理(电磁波理论等)、各种遥感成像的理论与处理、全息摄影原理等。
中国硕士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主要修读专业课程,博士生一般也是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内要修读完所有必修课程。中国高校一般在每个课程模块都规定了需要修读的学分和要求,授课形式一般多为班级授课,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较少。虽然美国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修读内容与中国相似,但是在课程设置和上课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内容会更加灵活丰富一点,同时更注重加入最新的遥感前沿研究内容。美国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课,选课制度非常灵活,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除课堂教授外,更多地会以研讨班教学、社会实践及邀请外校专家学者来校授课等方式。课堂上基本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更易提出创造性的看法和观点。
关于课程考核方面,中国研究生必修课的课程考核虽然综合考虑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等原因,大多数老师都只是通过学生出勤率来评定平时成绩的,难以实现真正地通过平时课堂的综合表现来给出一个合理公平的平时成绩。美国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注重过程,平时成绩占的比重较大,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测验、个人展示和作业等来综合判定的。同时,美国的课程考核形式更加灵活多变,美国研究生在课程结束时,更多地会采用以成果展示等非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二、科研训练与课题选择比较
中国的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是依据指导老师,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在报考之前基本就已经确定了导师,后期很少存在更换导师的现象。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选修、论文选题、实验和理论指导等各环节,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基本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低。科研项目比较多的老師,同一年可能会同时指导5个以上的同一年级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这样导师可以高质量指导每个研究生的时间就很少。一些研究生过着散养的生活,学术训练极其匮乏。加之比较“听话”的中国学生缺乏主动性,较少会主动与导师在学术科研方面进行探讨。
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科研训练制度,在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训练占据了主要的时间。区别于中国的单一导师模式,美国的研究生培养为导师制和团队指导(导师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研究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对各个指导老师的优势进行整合和借鉴。同时,美国的导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经常是在深入了解基础上双向选择和按需变更的,这使得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容易激发研究生的科研能动性和创造性。
中国学者的遥感论文数量已达世界前列,但是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在选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应该与中国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基本都是导师根据科研项目需求而确定的事实有关,学生很少有自主决定权。根据宫鹏对6500多篇英文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中国遥感相关领域的论文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找方便获得遥感数据的一小块区域做研究;二是以技术改进为主,或者把别人在其他领域做的工作拿到遥感领域修改应用;三是集中在中国无云的北方草原和平原地区,山区和云多的南方则较少。中国的遥感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处于“方法比较”阶段。而美国、英国等地学者发表的遥感相关的地表覆盖制图则是以科学应用、问题驱动的,例如因为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需要遥感相关数据,所以才做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指出“遥感学者走出自己的熟悉领域实现跨学科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科学突破”。
三、淘汰制度比较
中国研究生在入学考试时经过严格的筛选,但是一旦入学后淘汰率很低。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一些基本的课程考试必须通过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严格考查。虽然有些学校会安排博士研究生参与由学院统一组织的综合考试等,但是这种综合考试一般也不存在淘汰的问题。
美国大学的淘汰制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有一种资格考试淘汰阶梯,硕士研究生在其入学后第三或第四学期要参加综合考试,硕士生只有通过综合考试,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梯的训练,未通过者都会被淘汰出局。美国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大约需要花两年时间来修习课程,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和测验,然后每位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一次关键性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也叫“综合考试”)。考试淘汰率较高,因而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和繁重的课程任务,迫使研究生重视平时的专业课程修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很好地保障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同时,在论文答辩环节,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很少会论文答辩不过关,博士研究生的淘汰率也非常低。这样的教育模式造成了研究生入学后懒散的不良现象,学生缺乏竞争和忧患意识,自然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学术严谨性的国家,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审阅和答辩等程序规定非常严格,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因论文不合格等而拿不到学位。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遥感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差异,指出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遥感类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相对死板、课程内容有待结合最新的科研研究成果;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不足、形式单一;遥感研究选题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研究生入学后被淘汰的比例非常低,研究生的科研动力不足。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我国应充分借鉴吸收美国较为成功的培养经验,在遥感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提高课程设置和考核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权;鼓励研究生自己选择、探索研究课题,考虑将单一导师负责制与团队指导结合起来指导研究生;以科学应用为驱动,鼓励科研人员和其研究生多探讨遥感方面的科学问题本身;制定适当的研究生考核淘汰制度、严格资格考试,以实现以考促学的目标。
本文的所有研究是在以国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各方面的优点没有再阐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存在很多的优点。同时,改善中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时,也要考虑实际问题和国情,西方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照搬。
参考文献:
[1]单杰.从专业遥感到大众遥感[J].测绘学报,2017,(10) :1434.
[2]陈斌.中美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 :85.
[3]初旭新.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8,(09) :42.
[4]陈杰,康雯,刘慧敏.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遥感课程教学实践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02) :176.
[5]黄妙芬,孔亮,张明亮.我国遥感课程教材现状分析及建设方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3) :32.
[6] 吴鹏昊,任姣姣.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策略——评《研究生课程记》[J].高教探索,2019,(05) :135.
[7]湯美玲.中美课程教学和评价机制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5,(27) :146.
[8]刘燕,刘博涵.研究生导学关系优化研究[J].高教探索,2018,(08) :30.
[9]宫鹏.对遥感科学应用的一点看法[J].遥感学报,2019,(04) :567.
[10]孙希.美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02)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