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楠 陈敬玉
摘要: 基于心理学背景的民族认同理论和田野调查访谈,文章选择浙江省和福建省的畲族青少年为样本,对畲族服饰文化认同进行统计量表分析,通过SPSS对畲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畲族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服饰整体认同水平较高,服饰文化符号与价值认同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和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应针对性别和地域差异采取不同方式促进文化传承,发挥民族地域优势特色,挖掘服饰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关键词: 畲族;服饰;文化;认同;青少年;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S94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11-0075-05
引用页码: 111112
Abstract: Based on the ethnic identity theory under psychological backgrou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eenagers of She minority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s were chosen as samples for statistical scale analysis of costume culture identity of She minority. Symbol identity, identity and value identity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She minority were tested by SPSS. It was found that teenagers of She minority had a high identify level for traditional costume of this minority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costume culture symbol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such differences are the gende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ways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mo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give play to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s,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costume in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She minority; costume; culture; identity; teenager; influencing factor
20世紀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普遍受到主流文化的震荡和冲击,民族认同研究逐渐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学术热点。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外化表现和标志,也是民族认同研究的重要符号。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呈现出多样化的外观,携带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基因,不但具有遮羞蔽体、保暖御寒的实体功能,还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记忆,是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物,具有唤醒集体记忆、凝聚民族共识的“意识文化”功能。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之一,服饰认同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文化认同,也从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融合及发展变迁历史[1]。在此过程中,民族服饰作为文化符号焕发出强烈民族意识的文化意象,在族群历史文化传递的进程中,承载民族情感的服饰文化或隐或现,族体成员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也在不断提示和强化。
作为面向未来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群体,少数民族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沟通衔接的桥梁,他们的服饰文化认同状况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表征与构成。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代表了该民族、该地区文化认同潜在的发展走向。当代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源服饰文化的认同程度如何?影响其认同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影响将会对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显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鉴于此,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东南地区散杂居少数民族畲族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畲族青少年民族服饰文化认同的现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1 理论模型构建
按照人类学对文化的理解,人类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2]。物质文化的研究不仅研究物质客体本身,还要研究物质背后的人的行为,更要研究人的认知问题[3]。运用问卷来调查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源于美国心理学学者贝瑞的民族认同研究,已经相对成熟,通过确立归属感、自尊程度等维度,对民族认同进行调查[4]。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具体情况,通过编制民族认同问卷进行了一系列民族认同研究,主要从外在(政治、经济、习俗等)、内在(客观身份、归属、自尊)[5]及认同阶段模型等方面来调查民族认同[6]。近年来,民族认同的研究逐渐细化,问卷调查广泛用于不同少数民族、不同年龄层群体的横向差异性研究和民族认同的纵向深化研究中。通过问卷研究发现: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存在的交互作用,以及民族与国家认同的中介效应都对认同感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7]。至此,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完善,但几乎均从民族认同的内隐态度切入,缺乏外在物化的研究视野。其中不乏以民族服饰为媒介的研究,从民族认同角度给予文化传承有价值的建议[8],但相关研究仍缺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问卷支持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民族文化认同通过服饰传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构建民族自信和民族归属感。从功能的角度对民族服饰所处的系统进行分析,“自然资源”“地质条件”“族源族属”和“气候条件”是四大基础元素,它们交互影响下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认同与非物质文化相关产物,以及以物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产物。民族服饰受到聚居地气候、地质条件和动植物自然资源的影响与限制,是族群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诸如民俗、传统技艺作用下的产物。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其服饰表现为一脉相承但形制各异的不同分支[9]。畲族青少年是现代文化和本源文化价值深度融合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不仅是民族意识形态的映射,也是评价判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态势的重要依据。畲族传统服饰在当代社会同样面临着现代文化冲击等一系列问题,诸如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较弱等。在此情况下,畬族青少年的服饰文化认同现状不仅是服饰研究的重要参考,也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发现民族服饰与民族认同的结合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价值,民族服饰文化认同的研究亟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问卷给予科学可信的数据支撑。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直接探究服饰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根据已有相关研究[10],结合前期研究和访谈结果,构想了畲族服饰文化认同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论维度,预设三个维度(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认同)和六个因子,即由畲族服饰文化认知、畲族服饰接纳程度、畲族服饰归属感、畲族服饰喜爱程度、畲族服饰信仰与俗约、畲族服饰传承保护六个因子组成的二阶三维度结构,如图2所示。加入人口学变量:性别、聚居地社会环境、家庭居住地等,以探求对民族服饰认同产生的影响。文化符号认同是指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知及民族服饰的接纳程度;文化身份认同是指服饰与民族归属感的联系及民族服饰的参与融入感;文化价值认同是指民族信仰和民族传承态度。因此,假设性别因素、聚居地社会环境及家庭居住地会对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产生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的方式开展。问卷发放之初,首先对30名畲族青少年和10名畲族中学老师(男女各半)进行了集中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调查畲族青少年对于畲族服饰的了解程度,包括畲族服饰的形制、演变发展史等;其次是调查畲族青少年对畲族服饰现状的看法;再次是了解畲族青少年对畲族服饰的传承态度;最后调查关于当地畲族民俗风情及节日活动。通过访谈内容进行问题的编制与修改,从而设计民族服饰文化认同问卷,以观察散杂居民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初步编制的量表基本情况如下:问卷共32个项目,分别包含于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维度之下,采用5点评分法,从1分“完全不符合”到5分“完全符合”。
2.2 样本选择
浙江省和福建省是中国畲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畲族人口80%。浙江省拥有全国唯一的畲族少数民族自治县,而福建省是畲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笔者于2018年5月和10月在浙江省景宁县和福建省福安市进行田野调查,以两地民族中学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21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5%,男性110人,女性90人。
2.3 初量表分析
2.3.1 项目分析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按27%为界限进行高低分组,即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对两组每个项目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删除和调整不具有显著差异的项目。再进行题总相关分析,保留相关度大于0.4,合并项目间大于0.8的项目,剩余题项再进行项目分析(表1)。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问卷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该问卷KMO值为0.798,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 032.613,P<0.001。结合碎石图、因子累计解释百分比和因素意义分析,删除因子负荷小于0.4的项目,最后包含三个维度中的题项剩余21题。问卷包含服装文化符号认同、服装文化身份认同和服装文化价值认同,因子特征值都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54.454%(表2)。
2.3.3 信度检验
采用α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总问卷(总认同)和三个维度(符号、身份、价值认同)内部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7,分别为0.746、0.744、0.722和0.748。
2.3.4 效度检验
使用Mplus7.4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数RMSEA为0.071,介于0.05~0.08,拟合良好。χ2为346.9,df为186,χ2/df为1.865<5,CFI和TLI分别为0.899和0.916。所有的拟合指数都符合要求。
2.4 正式问卷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畲族青少年民族服饰认同包含三个维度:文化符号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与预设构想一致,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是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的有效工具。问卷共21个项目,分别包含于三个维度(符号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
3 结果分析
正式问卷采取随机抽样方法,笔者于2018年10月在浙江景宁民族中学与福建福安民族职业中学发放,共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87%,其中景宁170人,福安92人;男生148人,女生114人;家庭居住地为城镇118人,农村142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2~16岁。
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分别从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不同家庭居住地三个方面,分析服饰符号认同、服饰身份认同、服饰价值认同及总认同。
3.1 地区差异性分析
景宁与福安两地畲族青少年数据对比发现(表3),服饰文化中的符号认同、价值认同及总认同存在显著差异。
符号认同中数据呈显著差异(P<0.05),表明景宁畲族青少年的服饰符号认同维度分数显著高于福安畲族青少年,说明在对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图案认知上,景宁地区畲族青少年比福安地区畲族青少年有更准确、更高的水平。维度中第四题“我能清楚地分辨出畲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不同”(P<0.001)和第五题“我能清楚地知道畲族服饰传统色彩有哪些”(P<0.05)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景宁地区畲族青少年更加熟悉畲族传统服饰,畲族传统服饰在其群体中的认知度更高。此外,两地畲族青少年对畲族崇拜图腾及其蕴含的含义,畲族服饰中的特色配饰虽无显著差异,但都取得较高的分数,表明二者对此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价值认同中数据呈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第十五题“畲族服饰是畲族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P<0001),第十六题“穿着畲族服饰能让我感到归属感”(P<005),第十七题“我认为传统服饰手工艺急需传承”(P<0001),第十九题“畲族元素应该融入我的校园中”(P<0001)和第二十题“我愿意在课堂中更多地了解畲族服饰文化”呈极显著差异(P<0.005)。结果表明,景宁畲族青少年愿意更多了解关于畲族服饰的相关知识,更愿意在校园中接触学习畲族服饰文化,也更加接受将畲族元素运用在校服等方面。同时数据也表明,两地畲族青少年在对其本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学习需求,以及民族价值感和传承信念的强烈体现。
身份认同中数据虽然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地畲族青少年在身份认同中第十题“我不允许别人诋毁畲族服饰不好看”和第十二题“我所处的畲族地区民族氛围浓厚”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明景宁畲族青少年对自身民族荣誉的体现高于福安畲族青少年,景宁地区的畲族民族氛围远高于福安地区。
在景宁和福安地区的服饰文化认同差异对比中发现,两地区的畲族民族社会环境相差甚多。浙江景宁地区长久以来重视畲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县城全面打造传统畲乡形象,畲族文化无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体现都有较大的提升。景宁青少年有更多的途径接触畲族文化,如穿着具有畲族元素的校服,并在课堂上的学习畲族文化,校运会中也加入畲族传统习俗活动等。相比浙江景宁,福建省作为畲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福建宁德市的畲族人口占了全省畲族人口2/3),拥有丰富的畲族传统文化资源。福安市畲族乡有坂中乡、穆云乡和康厝乡,但福安地区畲族文化普及程度较景宁偏弱,这对多元服饰文化传播途径的形成构成一定阻碍。数据显示,福安青少年表现出与景宁青少年一致的身份认同,喜爱和认可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但在畲族服饰了解程度上弱于同年龄段的景宁青少年,可见其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认知渠道相对欠缺,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对该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形成负面影响。福建福安民族职业中学师生在访谈中表达出对畲族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需求,展现出积极的服饰文化学习意愿。
3.2 性别差异性分析
畲族青少年中男生与女生的数据对比发现(表4),服饰文化中的符号认同、价值认同及总认同存在显著差异。
符号认同中数据呈显著差异(P<0.05),畲族青少年中女性对服饰符号认同显著高于男性,说明在对畲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图案等认知上,女性有更高的水平。维度中第三题“我从来没有穿过畲族服饰”,第四题“我能清楚地分辨出畲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不同”和第六题“我能清楚地知道畲族服饰有哪些配饰(围腰、彩带)”(P<0.05)呈显著差异,这表明女性分数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无论是在对服饰的颜色、细节、配饰还是穿着次数都明显低于女性。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文化宣传作品中的畲族传统服饰多以女性服饰为表现对象,畲族男性传统服饰受长期与汉族杂居的影响,服饰民族特征不够突出,男性能直接接触传统特色服饰的机会远小于女性,这也是导致男性的服饰认知远低于女性的原因。
价值认同中数据呈极显著差异(P<0.001),女性的价值认同远高于男性,其中第十八题“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学习畲族服饰工艺制作”(P<0.001),第十九题“畲族元素应该融入我的校园中”(P<0.05)和第二十题“我愿意在课堂中更多地了解畲族服饰文化”呈极显著差异(P<0.001)。结果表明,畲族青少年中女性更愿意接触和学习畲族服饰文化,并对服饰的传承抱有更高的热情。
身份认同中数据没有显著差异(P>0.05),畲族青少年中男性和女性对服饰身份认同的各题项分数都高于一半,但第十一题“除了畲族传统节假日,我愿意更多地穿畲族服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女性愿意在平时有更多的机会穿着畲族传统服饰,而男性则更多表现为不愿意,这也是性别差异和服饰差异影响的结果。
服饰文化认同差异性别对比中发现,女性的各维度及总认同分数都高于男性。从性别差异角度来看,女性对服饰的关注和喜爱比男性高,畲族传统工艺在现代观念中也更符合女性的喜好。但面对日渐失于传承的畲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不应拘泥于性别,对于服饰的认知和传承应加强男性群体的宣传教育。受各地文化政策鼓励,畲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以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传统工艺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如彩带编织、刺绣等,但受众的主体构成多为成年女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传统工艺普及的年轻化也应当受到重视。
4 结 论
尽管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畲族传统服饰仍具有深厚的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整体认同水平较高。同一民族内不同地区的畲族青少年民族服饰文化认同水平不平衡,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景宁地区显著高于福安地区。同一民族同一年龄段内,畬族青少年民族服饰文化认同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十分显著,女性在服饰文化的符号认同、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同各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
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应认识到青少年群体中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相应的文化政策加以调控。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服饰认同是中国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成要素。相关部门应当在重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传承的引导和教育,增加男性青少年学习观摩服饰工艺制作的机会,提倡和鼓励男性在民族节日或校园文化节日上穿着民族服饰参与民族活动,增加其参与感和主动性。通过显性学习和隐形文化氛围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信念,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认同感,进而确立正确的身份意识与自我认同感。同时,应该注意性别差异,针对不同性别采取不同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开设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课程供青少年选择,从服饰的更多角度来了解和接触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重视地区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确立文化传承工作示范地区,由其带动其他地区,发挥地域优势和特色,使当地青少年热爱、尊重并积极主动弘扬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余梓东. 文化认同与民族服饰的流变[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82-87.
YU Zidong. Cultural recognition and the change of ethnic finery[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6): 82-87.
[2]李亦园. 人类的视野[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LI Yiyuan. The Human Field of Vision[M]. Shanghai: Shanghai Literature &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6.
[3]GEORGE W S. Objects and Others: Essays on Museums and Material Culture[M].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4]BERRY J W. A psychology of immigr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10, 57(3): 615-631.
[5]张庆林, 史慧颖, 范丰慧, 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3(1): 67-70.
ZHANG Qinglin, SHI Huiying, FAN Fenghui,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implicit dimensions of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ethnic identity in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33(1): 67-70.
[6]王亚鹏, 万明钢. 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03, 14(4): 65-70.
WANG Yapeng, WAN Minggang. A study on ethnic identity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on Tibetan undergraduat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2003, 14(4): 65-70.
[7]安晓镜, 朱姝, 邱贵芹.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彝族自治县为例[J]. 邢臺学院学报, 2014(1): 185-187.
AN Xiaojing, ZHU Shu, QIU Guiqin. A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ethnic identit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ou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of Wuding Yi autonomous county, Chuxiong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2014(1): 185-187.
[8]闫晶, 范雪荣. 畲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知现状调查: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J]. 丝绸, 2017, 54(7): 54-60.
YAN Jing, FANG Xuerong.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ostume cultural cognition of She minority teenagers: case study of Jingning She Autonomous County Ethnic Middle School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Silk, 2017, 54(7): 54-60.
[9]方泽明. 畲族“凤凰装”释源及其影响[J]. 装饰, 2018(4): 116-119.
FANG Zeming. The explanation for origin and the influence of phoenix dress of She ethic group[J]. ZHUANGSHI, 2018(4): 116-119.
[10]韩黎, 唐邦萍. 羌族中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的调查分析[J]. 教育导刊, 2015(3): 37-40.
HAN Li, TANG Bangpi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of Qia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2015(3):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