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持续稳定增收 构建“4+1”多元产业扶贫大格局

2020-12-23 02:01郭书佩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攻坚旅游发展

郭书佩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辉县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抓好脱贫攻坚与全域旅游、中药材、农业龙头企业和光伏扶贫“四个结合”,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一个衔接”,探索构建了助力群众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4+1”多元产业扶贫大格局,真正把贫困户与产业联系在一起,让贫困群众“主动融入能致富、辛勤劳动可脱贫、生病卧床有收入”,补齐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脱贫攻坚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突出旅游扶贫,拉长了产业增收链条

辉县市坚持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承接郑新一体化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强县富民的首位支柱产业,举全市之力抓好全域旅游发展,倾力打造中原乡土旅游体验地、历史文化高地、中药文化养生之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目的地。2019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社会效益70亿元。

辉县市将生态旅游这个朝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长线产业倾力打造,大力实施“旅游+”“+旅游”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文化体验游、科普研学游、工业旅游等全域旅游新业态,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把旅游理念和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用艺术家的眼光高标准建设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精品民宿,创建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18家,省级旅游特色村23个,建成了五龙山主题公园、龙溪温泉、聚宏生态园、里沟极限运动庄园等一批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园区,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乡村旅游,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

将脱贫攻坚与中药材结合起来,突出地域特色,创造了增收新亮点

辉县市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来抓,积极探索“中药材+”模式,着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和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抓种植,建基地。辉县市野生中药材超过100万亩,人工种植近10万亩,规划整理野生中药材30万亩,其中连翘20余万亩,销售量占全国的四成,产值超过5亿元,全市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群众1万余人,每年创造效益5.8亿元。抓特色,创品牌。规划设立中药材保护区,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地药材品牌,成功申报了辉县山楂、山药、核桃、党参、青萝卜、香稻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抓项目,强支撑。重点抓好5亿元的豫北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3亿元的郭家寨中草药健康养生园项目、3亿元的驯化黄河流域太行山段草本植物示范园区项目,为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将脱贫攻坚与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起来,突出企业带贫,构建了双赢带贫模式

辉县市发挥域内企业众多、基础较好的优势,全力推动企业带贫。一是发挥食用菌优势产业带贫作用。冀屯镇20年持之以恒加快发展,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食用菌产业格局,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星河生物公司是亚洲日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企业,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累计安排贫困劳动力276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8万元,带动周边乡镇8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元。二是发挥农特产品深加工、电商和消费扶贫带贫作用。张村乡立足红薯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每年举办粉条节,大力发展粉条深加工、电商销售等新兴产业。张村乡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涵盖红薯粉丝、自发热火锅、酸辣粉等数十种产品类别,年销售额达3.3亿元,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就业,年收益3万元左右。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带贫作用。米多奇食品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吸收就业、金融扶贫等形式带动贫困群众85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2.8万元。

将脱贫攻坚与光伏扶贫结合起来,突出广泛受益,实现了稳定持续增收

辉县市着眼长远,强力推进光伏精准扶贫工程,在全市规划建设了66座联村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2.32亿元,总规模32.6兆瓦,年发电收益3300万元,成为河南省首个政府投资光伏产业的县级市。

光伏发电项目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建成后资产全部移交村集体。成立辉县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并作为投资管理运营主体,严格“五统一”运作模式,组建光伏运营维护管理中心,真正使电站“使用三十年,受益三代人”。2018年6月电站并网发电以来,上网发电量9442.6万千瓦时,累计收益8000余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大病患者、老年人、无劳动能力人员直接补贴应享尽享。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突出五个振兴,夯实了“三农”工作基础

为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辉县市一方面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通过选出一个好支书、建立一个好支部、建设一支好队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将脱贫攻坚与星级示范村创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文明村镇创建等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以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的基础,以乡村振兴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效。同时,将脱贫攻坚纳入“党建领航、乡村振兴”红分管理制度,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跟着干部干,再到群众积极主动干的转变,用“小积分”撬动了“大战略”。

通过这几年的产业扶贫工作实践,辉县市的收获和体会如下。一是必须注重顶层设计,提升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導作用,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当地资源优势为核心,精准选择布局产业,既不能单打一,也不能同质化;通过“高中低”结合,“短中长”结合,确保产业对贫困户多重覆盖,实现贫困群众短线脱贫、中线致富、长线小康,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问题,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二是必须注重产业特色,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扶贫格局。辉县市鼓励引导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探索“红色山楂、绿色旅游、黄色连翘(中药材)、白色食用菌(粉条)”等多彩扶贫之路,让贫困群众有了选择的自主权、参与的能动性、就业增收的自信心,把各种优势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三是必须注重群众参与,提升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真扶贫”必须抓在根子上,谋在产业上,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决避免“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真正做到扶贫、致富、振兴之路一以贯之。四是必须注重长远谋划,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辉县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制度上保障产业发展的连续性,不断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对于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不因脱贫攻坚结束而人走戏散、改弦更张,坚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而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者系辉县市委书记)

专家观点

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开发指导处处长施保清:

产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仅脱贫攻坚需要,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在脱贫攻坚即将胜利结束之际,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召开这个研讨会,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的生动体现。在产业扶贫方面,各地都有很多值得肯定和总结的经验做法,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既有现实的必要,又有发展的需求,意义重大。脱贫攻坚期间,杂志社多次举办类似的活动,建言献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结合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辉县围绕“红、绿、黄、白”四大产业来统筹、谋划和布局产业扶贫工作,对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脱贫攻坚之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其中有“转、扶、搬、保、救”。在“扶”的方面,我们本来规划200万贫困人口要通过产业帮扶来实现脱贫。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做到了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带动45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不仅如此,很多贫困村的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扶贫之初,河南全省9000多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大多数是空白,村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有4000多个。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10万元的有4800多个,10万~50万元的有4500多个,各个贫困村都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这些收入大都来源于产业。这充分说明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所具有的重要支撑性和基础性地位。

要在大的“环境”中看待我们的产业扶贫成效。扶贫工作的环境是贫困村,工作对象是贫困人口。学术界或者理论界习惯用“386199”这样一组数字,这组数字代表的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没有发展欲望的群体,有发展欲望的人都出去了;再看我们的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40%多是因伤、因残致贫,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缺少技术致贫。这些贫困人口都是在历次的产业升级换代或者说在历次的农村政策调整中被淘汰下来的,在发展产业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自身因素也跟不上政策的调整节奏,让他们自己去发展产业显得很不现实。在这样的环境和工作对象中组织发展产业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政府加大了投入,加大了组织力度,外部力量高强度的参与,组织化引领发展扶贫产业,同时把贫困人口镶嵌到产业链条中来。既发展了产业,又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参与度;既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又增强了产业的带贫能力,明显增强了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决定性功能,起到了根本性作用,而且必然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同等的甚至更为重要的功能。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刘俊勋:

辉县产业扶贫的氛围浓、行动早、效果实,具有鲜明特征。一是充分发挥了本地优势。辉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在形成自身特色產业上下功夫。如利用景区优势创建“景区+企业+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就业创业。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辉县山楂”,做大做强山楂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二是抢占了产业发展先机。辉县坚持顶层设计,及时谋划,快速行动,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光伏产业政策“窗口期”,由政府投资2.32亿元建设光伏产业基地,成为河南省首个政府投资光伏产业的县级市。同时,还积极探索“中药材+”模式,加大与科研院校、食药企业合作,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加速发展,使老产业孕育新生机。三是有效发挥了雁阵效应。辉县坚持党建引领,传承先进英模群体精神,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学先进群体、创五星支部”活动,大力实施“五个一批”,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各级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实干苦干,群众不等不靠主动参与,形成了脱贫致富的强大合力。可以说,这是辉县产业扶贫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辉县的扶贫产业项目多数是健康休闲绿色产业,前景广阔。要适应消费多样化、休闲化趋势,推动产品优化升级。二是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目前,山楂、中草药、食用菌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规模和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效益有待提高。三是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打造农户增收利益链。四是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学习传承先进英模群体精神,打造“贴心链”,充分发挥先进群体示范效应,形成干群团结一心、共谋产业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书写新时代“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新篇章。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综合研究处处长耿德建:

综合考察辉县市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从强化党建引领上求突破。辉县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在全市全面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建设活动,大力实施“五个一批”:现有“两委”成员中优育一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优召一批,退休干部、教师等人员中优请一批,退伍军人中优选一批,机关党员干部中优派一批,建立了562人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库。这些人才不仅成为当前扶贫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主力军,也成为乡村振兴坚实的后备人才。二是从特色产业发展上求突破。辉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游、菌、药、食为主的产业体系。以规模化对接市场、以特色化占有市场、以深度加工提升价值、以利益联结带动脱贫,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在政府型推动与市场化运行中找到了出路,摆脱了为扶贫而扶贫的路径,探索出为发展而扶贫、以发展带扶贫的新路径,从而使得当前的扶贫产业能够经受住市场化大潮的洗礼,行稳致远。三是从龙头企业带动上求突破。辉县坚持脱贫攻坚与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把利益链、产业链、价值链兼容在龙头企业发展的大框架中,构建双赢带贫模式。米多奇食品公司、星河生物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凭借其积累的发展基础、市场品牌、根植联农、创新引领等优势,已成为扶贫产业发展的代表。四是从扶贫振兴对接上求突破。如果说脱贫攻坚中扶贫产业发展是一种造血式开发,那么乡村振兴中扶贫产业发展需要演变为优血式发展,使其发展壮大更健康。辉县在巩固现有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着手谋划由造血式开发向优血式发展的转换,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诱引扶贫产业由培育向延链、基础向研发、特色向品牌、大众化向差异化等方面转换,促使造血活起来、强起来、优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

辉县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辉县精神”更是独特的红色资源,让人很受教育,很受洗礼,也很受启发。这次调研一个最大的收获,是在孟庄镇南陈马村看到的那块“玩景会碑”,让我们找到了“旅游”内涵的源头,其目的就是“好玩”。几百年前,农民都有了“旅游协会”,每个村都有分会,年年有活动,而且有记载,玩得开心、玩得幸福。这个发现具有很强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玩”是人的天性,是精神享受,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个大产业,一定要深挖其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基于上述认识,对辉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珍惜南陈马村“玩景会碑”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组织开展研讨活动,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辉县成为河南省大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学研中心。二是对辉县旅游休闲产业在“十四五”期间怎样转型升级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规划。三是明确要求各个景区特别是山区扶贫景区要增加、开发安全有趣的游玩项目,满足游客“玩景”要求。四是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到全省全国旅游景区考察学习,把外地好的游乐项目吸引过来。五是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和广告作用,尤其是加大对辉县的广告宣传力度,让人们知道辉县旅游点新增的“好玩”项目。六是高度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让会唱、会跳、会玩、会开发设计“好玩”项目的新一代年轻人成为旅游从业人员的主体,让游客到辉县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有人带着大家痛痛快快地玩。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处处长朱攀峰:

通过对辉县产业扶贫的调研,形成了两个突出印象。一是辉县虽然不是贫困县,但脱贫的任务重、类型多,以产业扶贫为重心的脱贫攻坚路子走得很扎实,脱贫的效果很好,脱贫的长效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二是辉县作为一个工业强市,重化工业实力较强,乡村产业发展的标准定得也很高,把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统筹起来考虑,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正在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韧性不断增强。辉县作为一种县域类型,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脱贫攻坚模式,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辉县经验”最突出的特点是坚持把培育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坚持把产业扶贫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起来通盘考虑,较好地将公平与效率统筹了起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得也比较好,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对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作用很大。

“十四五”时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衔接期,这种转换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定位。辉县的扶贫产业要做大做强,有能力引领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重突出主导产业,在几个重点产业的引导布局上要有先后次序,要根据市场情况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向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向全产业链的方向突破,不宜贪多、多点开花。二是建议打造“数字辉县”,通过借力数字化更好地把辉县从区域板块中撬动出来,直接面对全国甚至世界,充分激活沉睡在大山里的要素资源。三是辉县乡村產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对接国家的整体布局和新要求,构建“圈状”的产业发展结构,积极申报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重要平台载体。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田文富:

辉县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三个契合”和“四个转化”。先说“三个契合”。一是契合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辉县山地丘陵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二,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好基础。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扶贫致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本身就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二是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辉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以菌灵菇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三化一改”,以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为方向,规划建设了一批高端制造业和环保产业,通过创新创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三是契合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辉县产业扶贫在实现文农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方面优势突出,既是重大的发展机遇,也是“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期辉县的发展方向。

再说“四个转化”。一是实现了由党的领导优势向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的转化。辉县通过“五好”支部建设和第一书记工程,发挥了共产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真扶贫、扶真贫的社会合力,增强了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实现了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实践转化。辉县积极探索和深化绿色生态资源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转化路径,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扶贫脱贫工作。三是实现了生产方式向绿色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化。辉县扶贫产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由最初的零星自发格局向公司化集团化转变、由粗放向集约方向的转变,更加符合现代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要求。四是实现了社会生活方式向文明科学的转变。职业农民的培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不断改变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升。

郑州大学农学院院长黄进勇:

辉县产业扶贫路径与措施有两个亮点,一是以“党建+”理念推进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在辉县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产业扶贫效果显著得益于基层支部书记带头,一批先进英模群体的无私奉献。二是企业带动,发挥辐射效应,促进农民尽快脱贫增收。辉县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对辉县下一步发展有两个建议。一是通过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企旅融合等多产业融合模式,对接乡村振兴,推进产业扶贫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等旅游资源,改变传统单一的“山水旅游”模式。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生产、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加以融合,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如亚洲最大食用菌生产企业星河生物公司可建设食用菌科普长廊,从食用菌形态分类、菌种培育、生产种植、营养价值、产品类型多方面进行科普宣讲。还可充分利用辉县山楂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打造建设“太行山山楂博物馆”,将山楂生产和旅游进行融合发展。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创新,重视省、市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山楂、冬凌草及其他中药材种植应重视和加强新品种选育,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现有省市科研平台合作,借力宣传,提升科技水平和企业知名度。

猜你喜欢
攻坚旅游发展
攻坚脱贫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