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骥翔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浙江 永康 321300)
维生素D是一种主要用于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的脂溶性维生素,是儿童生长发育必须的重要元素[1]。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甚至发展为骨骼畸形,虽然很少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可显著增加神经、免疫、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2-3]。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是国内外评估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4]。有研究认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可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在肥胖儿童脂肪组织中溶解及储存相对较多,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中的25(OH)D水平降低[5]。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清25(OH)D水平,了解356例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儿童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提供科学依据。
选择2010—2017年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356例,男200例,女156例;年龄0~12岁,其中婴幼儿(<3岁)152例,学龄前儿童(3~<6岁)124例,学龄期儿童(6~12岁)80例。纳入的研究对象均排除肝、肾、心脏等重要器官异常、内分泌系统疾病、身体发育异常或畸形者,且已取得儿童监护人同意,监护人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5mL,室温下静置20min后离心(3 000r/min)分离血清,-20℃下避光保存。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德国罗氏公司)检测血清25(OH)D水平,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①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水平≤30nmol/L;维生素D不足:血清25(OH)D水平在31~<50nmol/L;维生素D充足:血清25(OH)D水平≥50nmol/L。②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6],超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同年龄同性别第85百分位值(P85);肥胖:BMI≥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值(P95)。
356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44.55±12.44)nmol/L,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总体比例高达74.72%(266/356),维生素D充足率仅为25.28%,见表1。
表1 356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总体情况
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布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血清25(OH)D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723、11.353,均P<0.001);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352、8.643,均P<0.05),见表4。
表3 不同年龄段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布
表4 不同BMI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布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与血清25(OH)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13,P<0.05),见图1。
图1 BMI与血清25(OH)D水平的散点图
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人体各组织的主要原料,但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微量有机物质,参与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等营养素的代谢及机体各项生化反应,但维生素D是其中需求量最大的维生素之一,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中的维生素D2、动物性食物中的维生素D3及日光中特定波长(290~315nm)的紫外线照射将皮肤中储存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成。多项报道已指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重要营养问题,全球约有10亿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7-8],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5(OH)D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水平是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25(OH)D水平的检测已作为儿童保健门诊的常规筛查项目逐步开展[9]。阎亚琼等[10]对943名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充足者仅为24.81%。王朋等[11]对1 186例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充足者仅为35.41%。本调查结果显示,356例儿童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44.55±12.44)nmol/L,维生素D水平充足者仅占25.28%,与上述文献报道类似,认为0~12岁儿童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这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为儿童成年后的远期健康埋下隐患。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与隋凤轩等于2017年的报道一致。而分析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血清25(OH)D水平逐渐降低,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国内外均有类似报道。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12-13]:①婴幼儿期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好发阶段,临床上常将婴幼儿作为佝偻病的重点预防对象,积极补充维生素D;②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身体的快速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求显著增加;③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由于开始幼儿园或学校生活,户外活动时间及接受阳光照射时间相对减少、未能合理补充维生素D及饮食不均衡均可导致营养状况不佳。
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标,体内的过多能量以脂肪形式存储,已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多项报道指出,肥胖已成为目前大部分公共健康问题的根源之一[14-15]。因此有学者开始研究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肥胖的关系,徐磊于2016年研究发现肥胖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肥胖儿童。本研究结果亦发现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血清25(OH)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13,P<0.05)。目前研究指出其可能机制与以下几点相关[16]:①肥胖儿童参与户外活动时间较短,接受紫外线照射时间较少,影响皮肤经光化学作用合成维生素D,且肥胖儿童多喜爱进食高热量、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少的食物;②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较高,可能导致肝脏羟化异常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生成障碍;③维生素D具有脂溶性,可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导致其生物利用率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纳入的356例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整体不佳,尤其是学龄前期、学龄期及超重/肥胖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应积极开展相关科普知识,强化健康教育,同时规范合理添加维生素D制剂、增加儿童户外日光照射时间,以减少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儿童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