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12-23 21:02荣明芹广东培正学院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安徽建筑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念人类环境

荣明芹 (广东培正学院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0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稀缺等问题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话题,人类应该学会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然趋势。我国也一直大力提倡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力求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能源的保护意识。

环境设计师主要从事室内外设计与装修工作,与人们工作、生活着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任。而对于培养环境设计师的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本专业的教育中去已经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设计理念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可持续设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理念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认真审视今天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环境设计教育的新特色。虽然环境设计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提倡可持续设计理念,对于环境设计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有益的。

1 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1.1 可持续设计的概念

广义而言的可持续设计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所有学科。作为全球化的主题,可持续设计从国际合作到政策运作再到民间多层面协作模式,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学科。狭义而言的可持续设计则归属设计学科的范畴,尤其广泛地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密切相关。设计学科提倡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五项设计原则,即5R原则[1]。

①Revalue(反思)原则。反思原则是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找到更加准确的设计切入点,从而认清设计的正确方向。

②Reuse(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一切可以利用的旧家具、旧设备、旧材料进行再次回收和利用,节约资源。

③Renew(更新使用)原则。更新使用原则注重的是对旧的事物进行更新改造之后重新利用。

④Recycle(再生使用)原则。再生使用原则是通过对各种资源,尤其是稀缺的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通过某种方式的改造、加工和提炼之后循环使用。

⑤Reduce(减量)原则。减量原则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1.2 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无限延伸。可持续设计虽与绿色设计有着相同的本质,但范畴包括得更加广泛。可持续设计不仅强调自然环境的可持续,还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寻找和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2]。

可持续设计根据不同的侧重面有着不同的理解,首先是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资源自身更新能力的发展,一旦自然资源自身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对自然的使用速度,那将打破自然资源的平衡状态,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次是侧重于经济体系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创造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获取经济方面的利益,但是这种经济利益不能以提前消耗后代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否则会破坏健康的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再次是侧重于科技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科技发展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应最大化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是侧重于社会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的基础上,但这种消耗应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包容能力的范围之外,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尽管可持续设计有四个不同侧重面的理解,但其内涵都是指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最终目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要保证不提前消耗后代人类的生存资源,实现生态、经济、科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高潮,一次是由北欧建筑学派提倡的“地域主义”、“生态保护”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思潮,一次是由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3]。地域主义强调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注重提取当地人们熟悉的文化中的更本质的东西,将提取出来的地方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使设计和当地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紧密与可持续的关系。生态保护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只有一个地球”更是从本质上警告人类,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地球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否则人类将无处生存。可持续设计理念发展的两次高潮均由北欧提出,北欧的人文功能主义设计理念早已得到全球设计界的认可和追随。

在可持续设计的实践方面,北欧也一直默默地领先,以最切实可行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建设着北欧模式的和谐社会。除了北欧,日本的设计界是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另一个代表。日本的设计师通过设计实践履行着保护环境的职责,他们提出了包括建筑和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建筑和当地人文环境的相融合等一系列的可持续设计方法。欧洲设计界更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的网络联盟——“DESIS NETWORK(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以促进设计引领的可持续的社会变化[4]。

2 可持续设计理念与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融合

2.1 环境设计专业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建设理想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这与社会、经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恰恰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核心。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设计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从接触设计开始就树立对自然生态环境负责任的态度,造就学生自觉的可持续设计思想,这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近几年,国内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可持续设计,有些院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有些院校将可持续设计融入到平时的教学研究中。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纷纷开设了有关可持续设计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可持续的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理论与实践”、“可持续设计与服务创新”、“可持续系统设计”等,这些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设计方法[5]。有些高校还与国外的高校或者设计机构合作,多方面的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可持续设计的最新动态,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可持续设计理念,以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设计思想的目的。

3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

3.1 开设可持续设计的相关课程

可持续设计是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培养未来设计师主要途径的高校,应该设置可持续设计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专业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但可持续设计课程体系需要从教材、设备、案例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需要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掌握最新的可持续设计信息。

3.2 育人队伍的建设

要教会学生可持续设计,老师自己应先学会可持续设计。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可将北欧可持续设计理念运用到课程的讲授中去,另一方面可定期邀请可持续设计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播可持续设计理念,使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学习国内和国外的可持续设计的最新知识。

3.3 利用LeNS-China平台,推广教学与实践

LeNS-China(中国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是国内高校可持续设计教学的在线资源库,它起源于欧洲的LeNS项目。LeNS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网络学习网络,是一个由欧盟支持的项目,涉及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的36所大学,旨在推动新一代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效促进向人人享有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渡[5]。在可持续性设计方面,希望改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跨文化交流和可及性。任何学生、设计师和教师都可以访问下载、修改、混合和重复使用一套连接的开放和复制的学习资源,即课程、讲座、工具、案例、标准、项目。LeNS-China是高校可持续设计教学的在线资源库,高校师生和设计行业人士可通过这个平台随时了解和掌握可持续设计的发展动态,是一个信息和教学共享服务的平台,通过学习为我国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渠道。

3.4 与其他学科融合

可持续设计涉及到很多学科,如环境学、生态学、自然学科、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和可持续设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持续设计必须要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构建可持续设计课程体系应该以设计课程的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协助,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意识是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须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贯彻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环境设计人才培养需求,适合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理念人类环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人类第一杀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