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莉, 张琳, 杨艳涛, 侯丽薇, 王国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为推动粮食生产有序开展,本文就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整体影响进行科学研判,对当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为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提供支撑。
1.1.1水稻春耕面临压力 受疫情管控、双季稻效益低下等因素叠加影响,水稻春耕生产面临一定压力。立春时节过后,全国从南到北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水稻选种育秧和备耕的关键时期。南方地区水稻生产受疫情影响明显大于北方,早稻育秧形势比较严峻,北方气温略偏低,春耕时间还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对部分早稻产区调研发现,疫情防控对个体水稻种植户生产影响较小,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种植散户以自给劳力为主的,基本能够按照原计划开展生产;2020年2月10日前,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生产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春季生产计划有所顺延。同时,受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等影响,双季稻产区“双改单”现象普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早稻播种面积445万hm2,早稻总产量2 627万t,自2004年以来首次跌破3 000万t。如果双季稻生产急剧下滑得不到有效遏制,再叠加国内外风险冲击,将会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影响。
1.1.2小麦冲击总体可控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受一定影响,但总体形势可控。立春以后,我国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期,春小麦产区也陆续进入了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前期由于控制疫情的需要,交通不畅给冬小麦田间管理和春小麦备耕工作造成不便。但随着《关于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紧急通知》(农办牧[2020]7号)的下发,确保了当前小麦田间管理和备耕工作的有序开展。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2月农情调度,总体看,冬小麦长势较好。今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为0.22亿hm2。截至3 月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一类苗指壮苗,每公顷总茎数不超过1 350万,单株分蘖3~5个;二类苗指一般苗,每公顷总茎数900~1 200万,单株分蘖2~3个)占比分别为23%、77%。农资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此外,我国春小麦播种期一般为3月至4月,受疫情影响不大。
1.1.3玉米春耕影响不大 疫情对玉米春耕生产影响短期来看不大,但是农户面临农资缺乏、价格上涨等问题。从区域布局来看,玉米生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从播种时间看,在疫情影响的时期内,只有西南地区处于春播期,但是该地区玉米产量占比小,因此对玉米总体生产情况影响并不大。玉米产量占比最多的东北地区春耕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黄淮海区域主要种植夏季玉米,因此从短期来看,疫情对玉米春耕影响不大,但对于玉米春耕备耕会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产品的供给上。
1.2.1口粮消费趋于理性 口粮消费方面,集中性消费需求减弱,家庭应急采购短时增加,但总体逐渐回归理性。受疫情发生时点的特殊性影响,餐饮及酒店等消费场所停业,企事业单位延迟复工、学校推迟开学,各地备货停滞,导致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口粮集中性团购需求大幅下滑。与往年同期相比,部分居民担心粮食供应发生问题,家庭采购口粮量、家庭存粮量显著增加。个别地区群众对疫情产生恐慌心理,对于米面等主粮作物的市场抢购现象零星发生。但各地米面供给充裕,价格总体稳定。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国家粮源调度保障有力,以及居民消费心理逐渐回归理性,预计米面消费市场整体影响可控,居民口粮消费完全能够得到有效满足。
1.2.2玉米饲用消费冲击较大 饲用消费方面,疫情对目前畜禽养殖业冲击较大,直接减少玉米消费。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较大影响,多地家禽面临着“喂不饱、销不掉”的困境。另一方面,疫情发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人民居家隔离,使得酒店、饭店畜禽产品在外消费量大幅下降,再加上由于各地高校延期返校、社会各单位延期复工,集体食堂对动物产品需求不振,从而减少了玉米饲料需求。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China Agricultural Sector Model预测,考虑疫情使得禽类养殖增速减缓以及生猪产能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等多重因素,2020年我国玉米饲用消费量预计比2019年减少900万t。
1.2.3加工需求受阻明显 加工需求方面,加工企业开工受阻,面临原料不足、产品物流受阻、员工复工困难。疫情期间,大米加工企业开工受阻,尽管黑龙江、吉林、江西、安徽等稻谷主产区的成品粮加工企业部分已复工复产,但中小型加工企业恢复相对缓慢,人员复工困难,行业整体开工率处于阶段性低点。此外,由于交通管制,外运车辆紧张,企业原粮上量有限,多以加工库存为主。玉米加工企业方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20年2月底,全国玉米淀粉行业平均开工率为38%,环比下降32%,同比下降28%;3 月份玉米淀粉行业平均开工率 66%,环比提高 28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 7 个百分点。3 月份面粉销量明显低于往年同期,面粉企业库存消化速度较慢,整体开工率处于低位。
1.3.1口粮供需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疫情对口粮供需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和区域性的,在国家各类储备充足、调控有力的政策加持下,整体供需格局稳定。我国口粮产大于需,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为66 384万t,比上年增加594万t,增产0.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稻谷产量20 961万t、小麦产量13 359万t。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4月预计,2019/2020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19 480万t、小麦总消费量为12 168万t。2019/2020年度全国稻谷供求结余量1 431万t,小麦供求结余量为1 590万t。我国口粮产大于需,库存较为充裕。根据海关数据计算,2019年我国大米、小麦的进口量仅占当年总产量的1.8%、2.3%,主要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
1.3.2玉米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 由于疫情使得国内物流受阻,国内玉米供求出现短期趋紧、价格上涨。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原料运输困难,玉米原料市场价格上涨,也给玉米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从2020年1月7日到2月6日,不论销区还是产区,玉米价格均出现上涨,南方及港口地区上涨超过50元·t-1。后期物流得到一定程度上缓解,但到3月3日大部分地区还是处于价格持续上涨趋势。部分地区如河北石家庄、湖南长沙、广东广州、江西南昌玉米价格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春节前价格。进入4月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上涨了120和100元·t-1;华北地区河北、河南均上涨了100元·t-1。国内玉米价格顺势上涨,特别是南北港口玉米价格不断冲高。
受疫情影响,临时性劳务工流动管控严格,工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也降到低点,农业用工难度增加。其中,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散户日常管理基本得到保证,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企业因春耕需要大量用工而出现劳动力短缺。主要体现在耗费劳动力较多的育苗环节,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一些育苗场反映大棚田间管理用工价格较往年上涨20%~30%以上。有的企业反映工资增加,加上田间作业人员要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造成人工费用比正常情况增加60%。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在2020年2月对湖南省、云南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四个粮食生产大省1 500户种粮农户和合作社开展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影响”的在线问卷调研数据显示(以下简称“调研数据”),23%的种植主体认为请不到工人,17%的种植主体认为用工成本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月下旬开始,尿素、复合肥及农药价格迅猛上涨,相比2月下旬,3月上旬农药、尿素价格上涨幅度大,分别上涨3.7%和3.5%,复合肥相对上涨缓慢,为0.3%。3月下旬以来,随着国内疫情缓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发生之前的价格。此外,农资产品的物流配送不畅,给春耕肥料供应带来明显影响。由于原料、包装运输不畅,农资生产商主要依靠库存原料进行生产,处于高压运行状态。从化肥市场来看,受2019年下半年低迷影响,经销商、零售商的化肥库存储备较往年同期有所减少,节后农资企业开工延迟、减产、停产增多。据调研数据显示,47%的种植主体认为在购买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过程存在运输困难。
植保下乡、技术下乡、农机维修服务等生产性技术服务活动停止,春耕备耕技术服务力量短期不足。受疫情影响,厂商和批发零售商以订货会、农民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开展基层促销推广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无法通过线下进行,技术服务力量短期不足,对粮食生产指导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土地流转农户跨区作业难度加大,影响未来收益。受疫情影响,农村各村组处于交通不畅状态,难以实现跨区作业。很多在其他村落租用土地的种植户,由于生产资料运不进去,农事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从长远来看可能影响种植收益。
我国粮食产区销区储备布局不平衡,粮食储备集中在主产区,城市的库点相对较少。如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拥有全国将近10%的仓储空间,但粮食消费大省广东省的仓储空间占比不到3%[1],若遇到物流影响,从产区向销区调运粮食难度将提升。其次,“北粮南运”造成跨区流通不畅。一直以来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粮食铁路运输占比最高时仅为5.09%[2],在运粮旺季及面临突发事件时将难以满足粮食需求[3]。运输距离过长加长了粮食运输周期,从北方运输到南方通常需要20~30 d,增加了价格风险及其他风险。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0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 600万hm2次,其中病害发生3 066.7万hm2次,虫害发生2 533.3万hm2次。赤霉病预计发生面积600万hm2,条锈病预计发生面积400万hm2。2020年草地贪夜蛾也呈现出“越冬量更大、北迁时间更早、发生区域更广”特征,全年预计发生面积666.7万hm2。黄淮海及北方玉米主产区是重点防御区,两区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我国玉米的60%~70%,虫情发生度及有效防控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极端天气、病虫害给全球粮食生产造成减产风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期部分国家出台粮食出口限制禁令。俄罗斯暂停出口去壳谷物;小麦主要出口国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粉、糖、葵花籽油的出口;越南暂停各种形式出口大米;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4]。
在科学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抓好春耕生产,强化田间管理,加快春耕物资订购和下摆,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要把适度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粮食稳面积、保产量的有效途径,激励弃种双季稻的农户重拾种植积极性。整合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资金,加大对主产区、重点县、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重点支持集中育秧、机插秧等关键环节以及代育代插、代耕代种等托管服务。
当前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首先任务是保障各区域间物流运输畅通。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原粮、成品粮等运输车辆纳入重要物资供应绿色通道,协调办理交通通行证,解决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稻米等“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生产有序流通。鼓励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满足畜禽养殖的饲料需求,畅通商品畜禽、禽蛋、生鲜乳运输渠道,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现象等。
各地要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减少面对面的农技培训,从线下培训转为线上培训。通过网络授课平台、手机平台、微信、广播、视频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备耕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农民确定种植意向、做好春耕计划、科学选种用种、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线上培训水平,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提高农业科技指导的到位率。
在粮食生产与加工环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确保粮食主产区稳定供给的同时,还应当保证销区达到一定程度的粮食自给率,并防范粮食安全风险。促进“南猪北养”模式的发展,以减轻“北粮南运”的压力,规避饲料粮的流通风险。对粮食区域储备布局进行调整,从粮食战略储备方针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角度,考虑可以在中国西部主要粮食产区扩大部分国家储备粮库。同时,考虑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员密集、经济发达、粮食需求量大、交通便捷,其相应粮食的流通性也较强,所以进一步在粮食主要销售地区投资建设独立专用粮库是可取的,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与中央储备形成两轮驱动,保障供给安全。三是合理布局粮食流通体系,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加强铁路和水路建设,修缮粮食运输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铁路网链结构布局,合理规划铁路运输,增加港口设施投资,建设专业的散粮运输船队,布局重点粮食港口码头,提升港口作业专业水平[5]。
建立健全粮食全产业链数据监测统计制度,抓好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成本六大核心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工作。2020年要特别加强对草地贪夜蛾、条锈病、赤霉病等粮食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以及信息发布工作,为统防统治、一喷三防赢得时间。完善国际粮食市场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主要粮食生产国生产变化、贸易政策等要素的实时动态监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下,要密切关注国际粮食贸易流量流向以及航运状况等变化,研判一些国家采取粮食出口禁令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每年春节后都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发布的窗口期,今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对产业的冲击。对于小麦、水稻等口粮类产品,要坚持绝对安全底线,保证在极端条件下政府有托底干预手段。同时考虑限定收购量和范围,从现有托市收购省份进一步细化到县,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口粮生产大县。在“价补分离”改革原则上,加快建立粮食生产补贴机制,健全粮食市场风险防控机制,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之下,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用工难、农资供应紧张、传统的技术下乡服务停滞、跨区耕作受阻等问题。加之今年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多变,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和挑战加大。因此,需要将粮食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支持春耕生产和双季稻面积恢复,保障重要物资运输通道畅通,开展多形式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预警机制,构建新型粮食生产支持体系,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