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芳,汪春霞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 330006)
由于痴呆、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易引起患者意识、精神和认知障碍,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走失高危患者相对较多,较其他临床科室相比走失不良事件发生率也相对较高[1]。走失不仅容易导致患者跌倒、受伤、再住院甚至死亡等,还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需要提高医务人员以及家属的重视度。为降低神经内科走失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强医务人员以及家属的走失防范意识,保障患者的安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住院患者进行走失风险系数评估,并对高危患者进行制度化管理,将结果报告如下。
将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3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我科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走失风险系数评估表》进行评估。
(4)调用方便,拓展性高。本系统设计的接口层,通过json传递参数到以太坊客户端,基于接口层方便调用的特点,可快速搭建更多不同开发语言的网站和程序,同时客户端支持多个网站和程序,并调用获取账号的信息,实现了账号的统一身份认证。
将本院神经内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1210例未进行走失风险系数的动态评估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经评估为走失高危的患者,告知家属走失危险情况并签署签署《住院患者预防走失告知书》,告知内容包括走失高危的原因、要求24 h陪护、陪护过程中防走失的注意事项等,告知书随病历存档。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2 《住院患者预防走失告知书》的签署
使用本科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走失风险系数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走失危险因素的评估,量表参考文献设计,经护理专家反复论证与考量修订而成。量表的主要评估内容有:1)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文盲患者有无<17分,小学学历患者有无<20分,中学或以上学历患者有无<24分;2)既往有无走失现象;3)疾病因素:有无痴呆或精神病史;4)精神及心理状态:有无幻觉或妄想;有无焦虑或抑郁。每项指标按“有”或“无”分别评1或0分,总评分≥1即为走失高危患者。
观察组:按照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行责任制护理,同时根据走失高危患者的管理制度进行患者住院期间的全程管理,其中包括走失风险系数的动态评估、住院患者预防走失告知书的签署、走失高危患者规范化护理措施的实施、住院患者走失紧急预案的定期演练,具体如下。
制定神经内科走失高危患者外出请销假制度,住院期间要求走失高危患者及家属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对请假>2 h以上或离开医院本部的患者均需由主管医生同意,并签订医院的《外出请销假告知同意书》。对≤2 h且在院内活动有家属陪同的患者,由当班护士或医生签订自制的简易专科外出请假告知同意书。建立走失质量监控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及住院医生任副组长,各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任组员,要求责任到人,与个人的评先、评优挂钩。科室统一部署并组织大家学习走失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对保安人员的培训,教会他们认识走失高危人群身上的特殊标志,提高他们对走失高危人群的识别能力。
“典故”通常被使用来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也有涉及诗人、词人词句和古谚的化用。一般意义上,“典故”的使用,或简称之“用典”,作为典型的修辞格而活跃于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手中。
1.2.4 完善走失高危患者管理制度
1)合理配备人力,加强走失高危患者的巡视;2)将走失高危患者纳入特殊交班,汇报在位情况,班班进行床头交接;3)病区护士长每天进行巡视,检查各项预防措施是否到位,督促改进存在问题;4)严格要求家属24 h陪护,责任护士加强病区环境介绍,认真做好预防走失宣教;5)严格要求患者着病号服、佩戴手腕带,不得单独外出;6)患者床头悬挂防走失警示牌,病号服上粘贴走失高危患者标识;7)医生开具留陪护医嘱,要求家属24 h陪护,不得擅自离开;8)患者未经允许离开病区且联系未果,立即启动走失紧急预案,并逐级上报。
遥感技术在高邮湖邵伯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樊 旭,张 晖,梁文广(18.45)
1.2.3 走失高危患者的规范化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未经主管医生同意,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出走、失踪事件,无论患者是否找回,均计为走失事件。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走失发生率。
1.2.1 住院患者走失风险系数评估
应用走失风险评估量表及实施走失高危患者制度化管理方案1年后,观察组走失高危患者共52例,占3.90%(52/1332),男30例,女22例,年龄22~78(65.0±10.3)岁。文盲(未受教育)5例,小学学历(教育年限≤6年)20例,中学或以上学历(教育年限>6年)27例。对照组走失高危患者共48例,占3.97%(48/1210),男25例,女23例,年龄25~77(64.0±9.2)岁。文盲(未受教育)3例,小学学历(教育年限≤6年)25例,中学或以上学历(教育年限>6年)20例。2组走失高危患者所占比及其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美国的社会学家Becker于1960年最早提出了组织承诺的定义,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随着对组织的单方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倾向。加拿大学者Meyer与Allen,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体现员工和组织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状态,隐含了员工对于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的决定。两位学者在对诸多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组织承诺的三因素模型,三个因素分别是: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观察组走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2%(1/52);对照组走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42%(5/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1,P<0.05)。
(4)减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角度刻度盘上的角度顺时针增加,动力钻具刻线对应的角度即工具面角差,可以避免施工人员失误读错角差。
安全是个体生理需要满足后最急迫的第二层需要[2]。现患者安全问题已纳入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会恶化护患关系,甚至引发医疗纠纷。神经内科患者因疾病的原因极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如跌倒、走失等。风险预知是预见性护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体现[3]。通过走失风险评估表,及时筛选出具有走失高危因素的患者,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走失风险的识别及防范意识,可以使护理人员主动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4]。戴莉敏等[5]研究表明,通过采取预见性护理,不仅能够切实预防意外情况的出现,还能提高患者对整体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降低护患纠纷出现的可能性。
他谈到,对于干白葡萄酒,8月的天气使得葡萄尤其是白葡萄得以“呼吸”,以便保留清爽的酸度。8月最后几天采收的葡萄压榨所得的果汁质量优异,之后两周的天气也很好。这便预示着胜利!至于红葡萄酒,美乐在9月最后十天开始采摘。赤霞珠和品丽珠在10月上半月开始采摘。其酿酒潜力极佳,但是我们还希望接下来的6个星期没有恶劣天气的影响。而甜白葡萄酒,赛美蓉和长相思慢慢达到最佳成熟度。像每年一样,贵腐菌主宰着酒的质量,但是今年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其生长……
制度是规范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的重要基础[6]。神经内科病种复杂,病程长,护理任务繁重,容易出现细节上的疏忽[7]。制度化的管理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及各人员的职责,规范了走失高危患者的护理流程,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预防走失的措施包括护士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8],警示标识齐全,护理宣教到位,管理者的合理人力安排及检查督导等。通过走失高危患者管理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全体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了监管力度,明确了工作职责,规范了护理流程,保证了预防走失措施的有效实行。同时,预防走失告知书的签署还加强了患方的走失风险意识。有研究表明[9-10],痴呆患者的走失部分原因为寻求熟悉的家人或爱人,如果陪护者防范意识强,密切关注患者,即使患者存在走失风险,也很少出现走失。因此,家属及陪护者的防范意识,是确保预防走失宣教有效落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外研究住院患者走失文献报道有很多,也有不少研究神经内科患者采取各种措施预防走失,在其基础上细化防范措施,完善高风险患者的评估。加强走失的防范管理制度的管理是有效预防患者走失的前提[11],神经内科的护土不断寻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明确预防重点,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做到护士都能够掌握,加强护士与家属对患者走失风险的防范意识是防止走失的基础,尽可能早控制患者的不安全因素,护士与家属都要高度重视,落实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有效防范患者走失的保证,包括管理者人力配备的灵活性、医务人员的参与、家属的掌握、措施的落实,这些对降低神经内科患者走失的风险尤为重要。
走失风险评估的有效利用及走失高危患者制度化管理措施的落实能有效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走失事件的发生,减少神经内科走失高危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安全事件的隐患,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