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杰 史慧芳 张玉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075000)
现阶段国内外院校常见的建造实践大多数以“建造节”的形式展开,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的材料进行1∶1 搭建、展示、交流,关注建造材料及造型,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考验结构的稳定性,对建造物所处的环境、耐久性等考虑较少[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于2006 年开始建设。 由于新校区目前仍在建设中,校内环境建设还有待完善。 借此机会,对建筑设计基础建造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学院将课程设计与校园搭建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在校园内进行真实搭建并永久性使用[2]。
了解设计从概念到建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系统的建筑设计逻辑思维,能够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1 环境的分析
考虑所选地块周边的环境。 对环境的分析一般是理性设计的第一步。 每所高校都具有特色的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因此需要对场地的自然环境、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等进行分析。
2.1.2 行为与心理需求的介入
校园内部的公共设施既要满足最基本的使用需求,也要考虑师生的行为与心理需求。 如校园景观小品较少,对师生驻足、休憩、观赏、娱乐等行为和心理需求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 可以依据这些需求在人流量大的区域设计一些公共设施,并对其功能、形态、摆放位置、材质、尺寸、数量等进行设计。
2.2.1 课程设置
1)材料要求。 真实校园搭建材料的选择要注意防潮防腐和防风, 还要注重材料的环保节能性、可操作性、耐久性等。 在调查研究后,基本上可以选择的材料有竹、木、PVC 管、砖、石等。教学要求深入了解材料特性、表现形式、加工特点及连接方式,试图创造丰富空间。 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材料。
2)场地及空间要求。 结合校园实际建设需求,任务书给定校内可搭建的真实场地涵盖教学区、景观区等不同区域。 不同地段,其环境、行为需求都有所不同,学生需根据调研自行选择建造的基地位置及相应的材料。 空间大小一般控制在3 m×3 m×3 m之内,但可根据具体行为需求进行调整,最终大小需与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3)行为及心理需求。 建筑功能要求较简单,主要是考虑师生的行为及心理需求, 提供人们休憩、游戏、停留的空间,以丰富校园文化、构筑生活意趣。
2.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模型制作、讨论交流4 个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建造地点、建造主题、空间功能及搭建尺度等。方案构思主要以手绘形式表达。 模型制作包括过程模型和最终1∶10 的小模型。课程中需要对方案的可实施性、节点构造等进行小组讨论及交流。
2.2.3 实践阶段
建造实践过程包括确定具体位置、 场地平整、基础处理、材料加工、主体搭建、细部处理6 个阶段。 建造中由学生直接操作,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技术支持。 实践搭建过程中要注意材料的加工与连接和结构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
2.2.4 实践成果
选用PVC 水管进行高低起伏的无规则排列,形成可攀岩、可观赏的建筑小品。 考虑到木材的环保、易操作性等优势,其他3 组均选用木材进行搭建,结合不同场所、学生不同的行为心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为校园增添了更多的可休憩、可翻越、可玩耍的趣味场所。
图1 校园搭建过程
2.3.1 了解设计全过程
从调研、分析、设计到建造,学生都亲自参与、亲身感受设计的全过程。 过程中要面对从二维图纸到三维实体建造的所有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打破常规的短时间展示最后拆除的做法,让设计作品长久地矗立在学校中,增加学生的创作成就感,让设计变得真实且有意义。
2.3.3 传承和积淀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历史、传统和社会的价值观的体现。 建造实践活动直接用于校园建设,设计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能够传承学校特定文化,并进一步积淀和促进文化发展。
文章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园搭建为例,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当然,校园搭建建造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条件的学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