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董顺华
幼儿区域游戏是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合理、科学、均衡地加以拓展,吸引幼儿的参与的游戏活动,区域材料的目标性、丰富性、科学性、指导性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我园把目光聚焦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与开发利用中来,通过探索各年龄段主题课程生成路径、主题式区域活动材料研发及利用案例、材料的年龄适宜性,推动主题区域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让区域活动为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提供支持。
主题网络图是主题活动开展的思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教师对主题活动内涵解读后的预设;二是幼儿在主题学习中兴趣点的生成。教师通过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对主题网络图进行修正与调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探索形成新的子主题,构建全新的主题网络图。
以大班主题活动“符号会说话”为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预设了主题网络图(见图1),在活动中追随幼儿的步伐,按照话题生成的时间顺序,最终形成了最终的活动主题网络图。
图1.“符号会说话”主题预设实践网络图
图2.大班活动“盖房子”主题网络图
以主题网络图的构建为基础,教师在材料投放的研究中,通过设置网络图,理清了材料生成的路径,清晰了材料对主题内涵的物化过程,从而明确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价值所在。
对主题式区域材料投放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心中有话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预设话题;二是教师追随幼儿的探索兴趣,生成话题。每一个小的话题热点都是化整为零的主题核心经验,教师将这些经验目标变成可操作的学习和游戏材料投放在区域中,主题式区域材料就应运而生。
主题网络图作为教师梳理主题区域材料生成与变化的脉络实践方式,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主题核心经验与区域活动材料之间生成的关系。以大班活动“盖房子”主题(见图2)为例,在活动实践中,引发了多个话题。
话题一:房子和家。当认识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后,幼儿自然而然地把“家”和“房子”联系起来,都想用自己的小手搭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房子。幼儿在应用各种不同材料的拼摆中不断丰富对“家”的想象,区域活动“我的创意‘家’”因此诞生。
话题二:我的创意房子。老师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个亲子创意房子。第二天彤彤带来的“房子”和大家的都不一样,她带来一卷彩色毛线绳,在地上拼出一座可以跳来跳去的房子。原来房屋还可以用来跳着玩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于是班级走廊里增添了各种绳子,区域活动“跳房子”生成了。
话题三:身体盖房子。身体也可以当材料用,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话题下的区域活动“创意房屋”诞生了。教师投放了各种房屋图纸,幼儿小组合作边看图纸边用身体组合搭房子。
在主题式区域材料生成路径实践中,如何把握好对话题的讨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如何推动和深化主题内涵?如何有效地将主题目标物化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这些都值得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以此提升教育智慧。
为将主题核心经验与幼儿学习兴趣、探索需要达成一致,教师必须具备围绕主题引导幼儿探寻其内涵的课程素养。因此,在探索主题式区域材料投放路径上,教师的引导方法、引导能力十分关键。
主题式区域活动中把握好材料投放的目标性、适宜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策略,是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因素,主题预设与生成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和探索效果。有效的材料投放能使幼儿根据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反之,则局限了幼儿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如:高结构材料虽然能引发幼儿探索,但其玩法固定单一,幼儿按照规定的玩法活动,容易背离游戏的本质;有的自制玩具“时间成本巨大”却“效用微小”,当更换学习主题时,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制作材料,但是幼儿往往仅是出于好奇玩过一次后就不再触碰。因此在主题式区域材料投放路径研究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追随主题,有目标、有层次地投放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学习,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建构。
1.主题性材料的投放
主题材料是教师对主题核心经验的深度挖掘,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五大领域目标的落实过程,具体表现为对主题内容的物化,对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关注、引导和追随。
2.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科学投放和有效应用低结构材料、可替代性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愿望。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投放与利用低结构材料,将教师的双手解放出来,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路,从关注材料投放的形式、材料的精美度到关注材料能否真正与幼儿的学习发生交互作用,思考材料投放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3.材料投放的维度设计
不同主题在五大领域核心经验目标呈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在主题式材料投放中应树立整体观,宏观把握材料投放的整体性,关注材料带给幼儿不同领域的发展。
为了促进主题式区域活动材料在各领域的均衡投放,教师应对区域环境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划分。按照目标维度,班级材料投放可分为探索发现区(科学)、表达表现区(艺术、语言)、共同生活区(社会、健康);按照活动形式维度,区域材料的投放可分为角色游戏区和个别化操作区。
观察评价是促进材料投放策略不断改善的依据,更是实践研究能否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有利证据。通过来自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多角度评价,教师可以深入认识主题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内容和生成路径的实践研究价值。教师在观察与评价的基础上调整材料,发挥评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1.整体观察主题下的区域材料投放情况
通过区域观察评价表格(见表1),教师观察主题区域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和与材料互动的情况,了解区域材料投放带给幼儿发展的影响,对区域活动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
表1.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2.以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是为了评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地拓展幼儿经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因此区域活动若要达到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化发展目的,教师首先要学会过程性的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对哪些材料表现出探索兴趣、与材料发生了怎样的互动,观察不同幼儿在操作同一材料时显现出的不同发展水平,思考幼儿探索是否需要其他材料来推动。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投入必要的材料,材料的投放不是一味做加法,而是通过有效观察,将已经“过时”的材料替换掉,或者通过调整赋予其新的探索价值。
教师通过观察评价幼儿的行为,可以获得幼儿对于开展的主题活动、话题发散、区域活动设计以及区域材料投放的即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对相关活动的内容和材料进行修正与补充,并反思其中的原因。教师观察评价表(见表2)从幼儿参与积极性、交往能力、坚持性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区域材料投放的不足之处,根据幼儿需要及时改善投放策略并进一步调整材料,同时对下一主题的进入做好材料调整的准备。
表2.教师维度区域观察评价
幼儿活动评价是教育评价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本研究中,我们注重幼儿在游戏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幼儿在操作区域材料进行游戏后的自我评价,可以很直观地得到幼儿对于区域材料的理解程度、操作能力和是否喜欢操作,并进一步得出游戏材料的开发与投放是否符合幼儿的需求。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我们设计了幼儿评价表格(见表3),从玩得是否开心、会不会玩、和谁一起玩几个方面评价游戏。其中,中班幼儿可以以涂色的方式评价,大班幼儿则鼓励通过前书写方式,以图文记录进行评价。这样自下而上的实践与反馈,保证了区域游戏材料开发与投放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表3.幼儿自我评价表
将幼儿、家长、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能够使教师全面认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价值,促进家园共育。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把握“评价即教育”的原则,灵活设计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材料投放的策略”中,真正发挥利用观察与评价指导区域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
学校为消除大学新生学习上的迷茫感提供全局性的措施保障,具体包括:编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手册、设置大学新生学习指导中心。
在主题式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探索区域材料投放路径的方法,明确了主题式区域材料投放有径可循。我们遵循路径,进一步探索有层次、有目标的材料投放方式,通过观察与评价,反思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有效性、材料实现主题内涵的价值、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把握主题式区域材料投放的整体性,提升课程价值。
通过对低结构和创意性材料投放探索,笔者认为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材料有效应用的思考上——创意材料不必以美观取胜,而要关注幼儿需要,关注材料与幼儿互动产生的作用,利用手边最常见的材料是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关键要素。
在低结构材料的投放中,我们应当明确材料的投放并非简单的各种废旧材料的堆砌,而应对材料和幼儿需要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思考,为幼儿投放适宜的材料和有准备的环境。如大班教师在“小小建筑师”主题中投放了纸筒作为搭建的材料,开始老师只是把纸筒搜集来摆放在区域中,但班级有许多类似材料,这一材料利用率不高,经过思考,教师用剪刀在纸筒上下两端和中间剪开可以互相拼插的口子,这样幼儿在搭建游戏中就有了更多搭建方式,纸筒很快就受到了幼儿的欢迎。
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绝不仅仅是材料简单地堆砌,教师要对材料本身的应用价值进行思考,提供真正有准备的材料给幼儿尝试探索。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之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区域材料是其物质支柱,有层次、有目标地投放材料,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自主的学习和主动建构的可能。在材料开发路径的建设下,各班级进行个性化实践,围绕创设主题建立概念与话题、话题与话题、话题与材料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以班本为特色推进材料开发路径的实践。
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推进与开展,产生关于主题的各子话题,将子话题物化成不同的区域材料,再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产生新的话题或需要,并对材料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促进老师们对材料的开发与投放进行正向、逆向的思辨,将材料逐一进行分析,寻找影响话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师的主动性、师幼互动过程、家长的参与等),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汇总,教师发现并验证具有共性的主题区域材料投放路径主要有幼儿的兴趣发现、师幼共同围绕主题核心经验的思考探索与主题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尽管路径的研究呈现班本化特色,但师幼共同围绕主题核心经验、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才是材料投放实践的基本路径。
在主题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路径下投放的区域材料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凸显了课程是载体、幼儿是主体的教育价值,促进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低结构材料的有效投放使幼儿的学习更加自主,促使幼儿在主动的探究学习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知识经验的同时,支持幼儿自主发现和经验自主建构,提升了幼儿的主动建构能力。
区域活动的主题包含丰富的科学探究内容,不同主题的相互生成和延展带给幼儿更多科学的探究实践体验,对区域活动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提升了幼儿的科学探究欲。
主题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有助于幼儿围绕主题建构完整的认知经验,促进幼儿各领域间的认知经验的相互整合。
同伴间合作学习是幼儿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主题带给幼儿更多讨论的话题空间,为幼儿合作学习和游戏创造机会。主题下区域材料的投放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话题讨论的产物;主题下话题的延展,促进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彼此间的合作与学习。
主题式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材料的投放遵循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主题过程的路径。从主题的诞生到材料的投放,教师通过对幼儿主题先期经验、中期经验和完整经验做持续、系统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在对幼儿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层次投放操作材料。材料投放进区域后,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与材料互动过程中所反馈出的学习质量的信息,并进一步取舍和完善材料投放,以保证材料的探索价值。
主题式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材料投放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角色,而对主题材料全面的评价分析,促进了教师对主题区域活动整体质量评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