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2020-12-22 13:02:46焦红卫吴怀涛许立成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制茶茶馆技艺

焦红卫,吴怀涛,许立成

(1.德州学院职业教育学院;2.德州第一中学;3.德州学院图书馆,山东德州 253000)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深厚而又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其发生和发展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茶史上素有“茶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之说,宋代在茶业和茶文化上承唐、五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长足进步,把茶文化推向灿烂辉煌的巅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代浩若烟海、蔚为大观的茶文化人文景观,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画廊,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亮丽风景。今天,我们必须植根于宋代茶文化肥沃的土壤,全面研究和展现宋代茶文化特色,不断传承和创新宋代茶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

1 宋代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优质茶叶品种的培育为茶文化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宋代开国后其帝王对茶叶情有独钟,朝廷非常重视茶叶生产,茶叶种植区域辽阔。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全国有66个州郡产茶,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淮南,以四川产量最高。全国范围培育的茶叶品种多达200个,以皇家的贡茶最具代表性。为满足皇室需要,朝廷专门设立茶局,派官员监造御茶,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这里生产的旷世奇茗——龙团凤饼成为皇家专供。龙凤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精细,模压成龙形或凤形,所以又称龙团凤饼,是一种价值极高且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茶中名品。宋朝历代官员为讨皇帝喜欢,千方百计在龙凤茶的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出产了许多品质绝佳、名冠天下的珍品。独特高超的贡茶制造技术催生了一大批名茶品类。

从宋代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茶文化和茶叶产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我国茶文化之所以在宋代达到鼎盛期,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高度重视,饮茶的人群和茶叶的消费有了巨大增长,茶叶生产和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步,从而形成庞大的茶叶产业。作为当今社会三大饮料之一的茶更适合中国人的品饮习惯,很多地方的茶文化已成为本地旅游消闲的重要品牌,许多地区的茶叶产业也已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营销链。但是从目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茶资源、茶营销、茶品牌和茶文化等多方面来的运作与建设与国外市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各地政府必须积极倡导和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茶产业的蓬勃发展。

2 茶叶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对精致的北苑贡茶的追求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飞速提高。在唐代茶饼制作的采、蒸、捣、拍、焙、穿、封七步制法的基础上,宋代茶饼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更为精细的茶饼制作方法: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揉捻、再榨、研茶、压模、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汤出色、晾干,[2]使茶饼制作的技艺更加成熟和完善。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高度赞赏贡茶制作之精致,说其“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体现了宋代制茶工艺的各个环节达到极为完美的境界。为克服龙凤团茶制作过程中由于水浸和榨汁夺走真味、损失茶香的缺陷,宋代后期发明了蒸青散茶的制作,茶叶蒸青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避免了茶香的损失,使蒸青散茶在后世大为流行。

宋代这种精细制茶工艺对茶叶在制作过程中色、香、味、形、神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将古代中国制茶技艺推向历史高峰,为茶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丰富而又深厚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传统制茶技艺正在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一些制茶工艺甚至到了濒危的境地。不少茶区的茶叶加工制作者生产时偷工减料,随意简化加工工序,致使许多传统技艺变得面目全非;大部分茶区为了提高产量,过分依赖机械作业,省掉了许多必需的手工操作,造成制茶工艺流程变样,茶叶档次降低的结果;新生代的茶农大部分传统观念淡薄,对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浓,造成传统制茶技艺后继乏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悠久的传统制茶技艺,我们必须在大力创新发展茶叶加工新工艺的同时,注重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保护好传统制茶工艺。

3 茶饮方式活动多样化

宋代由于皇室的推动,茶饮活动极为活跃,饮茶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点茶法是宋代品茶的典范,从贡茶衍生出来的“斗茶”和文人自娱自乐的“分茶”也颇为流行。宋代的斗茶,亦称茗战,是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比赛一般是三五个人聚在一块,各自煎水点茶,看谁的点茶技艺高人一筹。决定比赛胜负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汤色,二是看汤花。汤呈现乳白色,汤面“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汤花散退早者便是输家。点茶既追求茶的真香、本味,也要做到点茶动作的优美协调。斗茶法的流行大大提高了茶叶采制技术水平。宋代的分茶,亦称茶百戏,是宋人泡茶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极具技巧的烹茶游艺。分茶时要先碾茶为末,然后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一幅幅水墨画般的图样。宋代的这种分茶游艺具有淡雅的文人气息,在宋徽宗和一些文人雅士、僧侣的推动下,分茶技艺做到了极为精致,使分茶的创作者和观赏者得到无穷精美享受,彰显了宋代茶文化的独有特色。

由于受到宋代这种精致繁复的茶饮方式的影响,中国人饮茶时在选茶、取水、备具、烹茶、奉茶、品尝方式等诸多方面都精益求精,所以形成了千姿百态、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需求,可以重点开发宋代茶文化特色明显的大宋贡茶,同时不断改进茶包装,设计具有宋代文化底蕴的茶包装,以满足人们的饮用、观赏和收藏,既推广了宋代茶文化,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外,可以在开封、杭州等地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再现宋代点茶斗茶分茶技艺,通过举办宋代武林斗茶大会等形式,让这些古老技艺从史料中走出来,使宋代茶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4 民间茶文化蓬勃兴起 茶馆文化生机盎然

宋代中期以后,散茶的生产发展迅速,饮茶之风在社会的市井底层开始兴起,民间茶文化在全国十分普及,茶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宋代茶文化开始扎根民间,走进普通人生活,形成宋代独有的茶俗文化,譬如“客至点茶,客去设汤”的中国古代待客之礼、“三茶六礼”的婚庆习俗、都城邻里街坊之间互帮互助的“支茶、七家茶”风俗[3]。

宋代民间茶文化普及的重要标志就是茶馆文化的繁荣。在北宋都城开封城门内的朱雀门大街、潘楼东街巷、马行街等繁华热闹的地方,到处都是茶楼林立。宋人孟元老在记载都城开封繁盛情形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开封城内随处可见的茶馆及其热闹景象。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向我们描述了开封及汴河两岸茶坊的一些细节。南宋的经济与北宋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热闹,都城临安融合南北饮茶文化特色,都市里商铺鳞次栉比,各种各样的茶馆遍布各处。许多茶馆设计独特、建筑豪华,里面挂名人字画、插四季鲜花、环境十分幽静高雅,而且茶馆的功能多种多样。除此之外,有宋一代除了遍布城市的大小茶馆之外,即使偏僻的山镇乡村,茶馆也到处可见。总之,宋代茶馆文化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姿态、魅力和蓬勃生机,奠定了中国传统茶馆文化的基本格局。

宋代茶肆和茶馆文化的兴起,表明宋代茶文化真正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难免产生浮躁、焦虑、庸惰等消极心理。我们可以把茶馆作为载体,把茶与书画、音乐、舞蹈、曲艺等文化艺术相结合,打造一大批文化内涵深厚的平民茶馆,把茶馆建成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使广大爱茶人在品尝不同风味茶的同时,还能欣赏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能够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现代茶馆应该借鉴宋代茶馆的大众性、娱乐性、实用性的特色,使茶馆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强劲的生命力。

5 茶学著作和茶事诗词的蓬勃发展

宋代茶文化的繁盛还表现在大量茶学专著的涌现,茶学著作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内容从茶的采制到茶的功用等均有记载,对后世茶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以建安北苑为代表的建茶研究十分深入,取得了较为成熟系统且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色彩的学术成果。其中蔡襄的《茶录》,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鉴赏茶叶的标准是茶叶必须色香味俱全,这一标准直到今天仍然适用。书中还记录了斗茶的全过程、判断斗茶胜负的标准、茶具以黑为贵的鉴赏理论。其评价要言不烦,直指问题核心,对今天品茶鉴茶仍有启发作用。宋徽宗赵佶精于茶道,以帝王之尊写成《大观茶论》,为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在书中阐明了茶与人的关系,对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体验进行高度凝练,其“冲淡简洁”的饮茶观和制茶、点茶、茶具等方面的见解十分精辟。作为巅峰时代贵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徽宗对茶叶品鉴的理念,可以说大大超越时代,譬如他对品茶口感中的重量感、空间感和平衡感的把握,堪与现代葡萄酒领域专业人士相媲美,其后茶人的茶叶品鉴,似乎难以超越其鉴赏水平。另外,在蔡襄的《茶录》和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等茶书中,在贡茶的生产技术方面,譬如茶叶种植的选地、生态和气候、茶树品种、采茶、蒸青、茶叶分级、压黄、渍膏、伤焙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记载足以证明宋代茶叶生产技艺已达相当精湛程度,其中有些技术在今天看来仍具科学指导性。

宋代是我国文学迅速发展和繁荣时期。由于文化的繁荣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歌颂茶事的诗词大量涌现,许多著名文学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写有大量歌咏茶事的文学作品。他们在作品中提到了大量当时的名茶,如王禹偁的龙凤茶、范仲淹的鸠坑茶、欧阳修的双井茶。北宋前期,经济文化繁荣,斗茶和茶宴盛行,当时的诗词大多表现了文人们的以茶会友、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其中欧阳修的《双井茶》最具代表性。南宋偏安一隅,大多诗词流露出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以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最有代表性,诗中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希望能有一天回归故乡亲手煎饮双井茶的强烈愿望。

诗歌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诗与茶的结合则会使人们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在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泛滥的环境下,约几个好友,寻一家幽雅清静、古朴典雅的茶馆,一边欣赏着“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优美诗句,一边细品沁人心脾的清茶,与朋友聊聊天,谈谈人生,这将会是多么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宋代诗词中描绘的文人生活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生活方式,以茶会友、以茶喻人的场景可以使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若有幸能看到宋诗中描述的点茶、分茶等技艺,就能欣赏到千百年前精致的文化传统。宋代茶诗词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和价值观,而且对整个茶产业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其记载的茶叶种植和茶饼茶团加工制作方式技巧、描绘的品茶环境和茶具茶器、大量与茶有关的名诗佳句等,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的价值,既可以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书法、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宋代文人在茶诗词中抒发的内省自醒、忧国怀乡以及正、清、和、雅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制茶茶馆技艺
中国传统制茶
幼儿画刊(2023年7期)2023-07-17 03:38:12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15 03:48:26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福建茶叶(2018年9期)2018-01-19 14:07:38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中国篆刻(2016年11期)2016-09-26 07: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