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群,黄 勇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新余)
客观地讲,伴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的确成为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而伴随着高职学生在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中为了平衡人才供需缺口所形成的影响力逐渐增大,高职院校不仅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向改革之路,而且也结合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其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亮点与特色。
由于从学历配置上来看,高职学历相比本科学历略低,所以很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都普遍认为高职学历的学生其个人能力存在偏差。然而从教学任务与目标的配置上来看,这其实是对高职教育的一种偏见性认识。
一方面,高职教育侧重于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相比学生需要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需要深入且系统地研究那些佶屈聱牙的高度抽象化理论来说,学生在高职阶段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系统化浓缩之后浅显易懂的“经验类理论”,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往往能够让工作实践与理论快速地匹配、衔接,这其实也是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将大量地实习实践任务分散穿插在各个学期中的重要原因。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全面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根据高职学历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以及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显示,尽管80%的高职学历学生在初入职场的时候是被安排在基层岗位上,不过在经历3-5年的锻炼之后,有近半数以上的人会被提拔为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有些在单位安排的深造与历练之后会跻身于高级管理人员。这充分地说明了高职阶段的实习就业指导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针对性教育,的确能够为学生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和强化其在职场环境中的职业道德素养巩固基础。
当《生命3.0》的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终身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先生在诠释其“生命3.0”理论的时候表示,生命2.0指的是,系统还是不能重新设计自己的硬件,但是,它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很多复杂的新技能。生命2.0出现在大约10万年之前,人类就是生命2.0的代表。但是,我们的硬件也就是身体本身,只能由DNA决定,依然要靠一代代进化,才能发生缓慢的改变。
通俗点来说,人,本体作为硬件,需要通过借助软件的不断升级来与之形成匹配,这样才能够从生命1.0逐渐地向生命2.0实现进化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硬件还是软件,都应当具备自我修复的功能。
那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个哲学与社会学的课题是,当软件与硬件之间并不能形成有效匹配的时候,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是否能够通过自我修复功能的提升来形成契合。在生命2.0的框架之内,这方面的研究要远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匹配更深奥,毕竟人作为硬件来说,不仅是变量因素,更是具有独立思维理解能力和辨识能力的最大变量因素。
当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中国青年有匠心,能始终不渝追求卓越,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就有大希望”之后,这种研究就从抽象化逐步地向具象化延伸了。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总理是在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的时候提出这一观点的,而参与此次大赛的选手,基本上都是从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选拔出来的,大赛唯一最高奖项——阿尔伯特大奖获得者和汽车喷漆、砌筑项目金牌得主,都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这样就充分地印证了,在生命2.0体系向生命3.0体系的升级过程中,特别是在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变量因素需要充分展示其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绝度不容小觑的。
尽管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目前高职学历的学生的确占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不过从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完善视角上来看,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的确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伴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很多中职院校经过进一步合并之后升格为高职院校,这样的确对有效提升区域性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较大的帮助,然而,这种师资力量的集中所引发的是极少数学校以“升格”为目的盲目将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中,挤占了大量的一线教学资源,从而导致这些学校要么空有其表,要么外强中干,根本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标准完全不一致。试问,在这样的环境和师资力量下所培养的出来的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后是否能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呢。
为了有效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中对于人才的缺失,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开拓了思路,而且也的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各类型的企业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初级生产制造环境得到了优化,纯人力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这样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实际人力资源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至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甚至就连所谓的定向招生班级中毕业的学生首次就业的比例也仅有30%左右。这样,就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部分专业其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偏离,这种偏离所浪费的社会综合资源尚且可以弥补,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的影响则没有任何的方式去修复了。
为了有效补充我国生产力的诸多短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国际环境中广泛开展合作,无论是采用“研修”的方式输出人才,还是采用“2+X”的方式引进“交换生”,的确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然而由于整个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基本应用方式的不同,国外的很多明显侧重于“社区服务类型”的职业教育,同我国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类型”的职业教育在衔接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而国内的院校出于扩大招生影响力等方面的考虑,并没有及时调整对外联合办学中的方式,从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这种所谓的联合办学成为“出国打工”的代名词,给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偏见思想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了某地幼儿师范学科的高职院校与国外某社区金属加工置业服务中心联合办学的“拉郎配式”联合办学,其办学初衷实在是令人贻笑大方。
梳理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发现,从表象上来看,是专业设置或者是师资力量不足所导致的,可以继续用增强硬件配置的方式来进行优化,然而究其本质就会发现,之所以高职院校的系统化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发展的“瓶颈期”,主要是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同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所致。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仅靠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显然不现实,而依托政府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改变现状,这就需要在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全方位地发展才能够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符合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需求。
这其实就跟迈克斯·泰格马克先生在诠释其“生命3.0”理论的过程中,对于“生命1.0系统”向“生命2.0系统”的升级需要软件与硬件之间必须要完全形成匹配一样的,任何一种硬件设施必须要得到软件的支持之后才能够正常运转,否则只能够是空有其表。
日本早稻田大学公共政策系冈田邦彦客座教授在与中科院的相关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曾经表示:当我国的集约化生产逐步地从“规模”向“质量”优化之后,之前的“人口红利”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势必要被淘汰,而社会发展也因此逐步地向提升商业附加值方式靠拢。这样,才既能够保障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并没有让就业率产生明显地下滑。通俗点理解其观点就是人才培养需要从“按需”入手,而必须要摒弃“按量”的粗放模式。
不过,考虑到我国的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数较大,如果进行大规模地调整势必要牵涉到大量的政府以及社会教育资源投入,再加上地缘性因素的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模式收效并不会太明显。基于此,就必须要在不同的地区、学校,结合其自身的教育教学特点,秉承严谨、务实的态度,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循序渐进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优化,从而缓解当下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专业设置广泛但专业化高端人才稀缺的局面。
2019年年末,人社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是将推进技工院校纳入到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并支持高等学校序列的技师学院参与高职扩招。而这也意味着这些进入高等学校的技工院校,将享有颁发学历的资格,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就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解决社会存在“学历歧视”营造了良好氛围,也为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校的扩招是为莘莘学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就业机会,绝对不能够成为区域性地方政府攀比高校数量的依仗。政府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应当遵循适度发展的基本原则,让高职院校的发展符合学生与社会的需求。
在此次教育部对职业学院的“升格”中明确表示要让其中若干学校仍然保留“职业大学”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完全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高等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完全符合我国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基本需要的。
尤为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稳步推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之后,势必会给高职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评价和衡量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职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学历已经绝非是唯一的标准,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如此一来,无论是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学习,还是老师在教育资源的输出上,都已经遵循“人本德先、人和校兴”的理念了,在这种氛围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就会涅槃重生。
高职院校是学生即将结束学习生涯步入工作岗位的前哨战,如何让学生完成就业固然是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为关注的课题,不过也绝对不能够仅仅地以满足学生就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部,在学生“最后一公里”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从“百门通”向“一门精”的学习状态完成转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其未来的职场规划中占据先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伴随着5G时代的来临,社会环境势必也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滞后的思维必须要摒弃,落后的办学方式必须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并不是不可行,而是要顺应企业发展以及社会人力资源环境的不断改善,去谋求如何进行改革。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在之前既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与合作,已经与浙江正泰太阳能、厦门厦工、恒源机械、上海沪工、宁波索能、江苏九鼎、皇明洁能、新余钢铁、江西赛维LDK、江西力德风电,瑞晶太阳能、晶科太阳能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不仅完全转嫁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更宽的方向,同时也为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与后备人才梯队化建设进行了有效补充。由此就衍生出“订单式培养”的全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与目标,让学生在全仿真环境下进行学习、实习,以便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在实习实践中所积累出来的经验或者存在的疑问再拿到课堂环境中去进一步分析,从而让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法将专业课程中的学习知识重点、要点完全让学生掌握与吸收。这种全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让很多教育界同仁来借鉴学习,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集中来学校开展“校招”。这就是学校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办学理念的精准体现。
《论语·魏灵公》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就是让学生强化专业技能,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师资力量的有效匹配上,应当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专业课内容精细化学习,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职场环境中体现出其高超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所谓的蓝领其薪资在人才市场上是最高的,原因就是其具备“专业能力”,要想让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除了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之外,校园学习氛围的营造绝对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跳出应试教育的单一考核模式,以学生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标尺去衡量学生的能力,才是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道路上需要突破的核心与关键。
例如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首席研究员、总体部热控产品总工程师苗建印,在其求学期间就是全专业中唯一一个不考托福和GRE的人。他根本没有将出国作为自己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更没有将学历看成是自己就业的唯一“敲门砖”。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人日记中,他都明确表示“我要把自己所学用在国内的热控专业上,国内才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作为一名70后科研人员,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地工作了二十多年,而在这二十多年里,他日复一日地就在重复着同一项工作——为航天器设计并制作合体的“冷暖衣”,确保航天员和飞行器上所有设备在适宜温度下良好生存或运行,由于其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被誉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首席裁缝师”,甚至有些国际热控会议组织者为了迁就苗建印的时间,宁肯推迟会议也一定要请他参会。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将如此简单的一项工作做到如此精细,以至于做到一种国际化标准,不仅完全契合了李克强总理所期望的“大国工匠精神”,更是将高职院校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理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我国教育部门中最为重视的教育基地。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地优秀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基本需要,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当代高职学生的培养路径,从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培养技能型人才,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环境中找到最精确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