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乡镇幼儿园音乐教育中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陕北秧歌为例

2020-12-22 10:03何文静刘盼瑶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秧歌陕北乡土

于 丽,何文静,刘盼瑶,谢 静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乡土音乐是在特定区域流行,土生土长,形态稳定的民俗文化形态。近年来,我国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整体上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文明对乡土音乐文化的冲击日益明显,加之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共同造成了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断层。在围绕经济发展浪潮声中,如何切实地传承与保护丰富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成为重要课题。乡镇幼儿园是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幼儿喜欢、亲近、认可乡土音乐的重要平台。“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地区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性流派,是中国农耕文化型集体表演艺术。”1本文将乡镇幼儿园与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以陕北秧歌为例,探讨幼儿乡土音乐文化传承体系对于振兴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传承乡土音乐文化,增强儿童民族文化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乡土音乐文化的缺失引发了众多音乐教育家的焦虑和反思。乡土音乐文化存在的大量的道德、礼仪等社会教化内容,这些话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陕北秧歌内在蕴涵了陕北乡村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扭着陕北秧歌,唱着陕北秧歌的乡村民众,这些外在伦理规范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小场子秧歌《谭下女哭瓜》。这故事讲述了谭家庄员外的女儿孝顺贤良,因为母亲生病想吃甜瓜。女儿不停啼哭感动神仙,神仙委派神龙下凡,甜瓜从一更种地,到五更就成熟。母亲吃了甜瓜痊愈。阿尔都塞在分析意识形态作用时,指出“所有意识形态的结构——以一个独一的绝对主体的名义把个人传唤为主体——都是反射的,即镜像的结构。而且还是一种双重反射的结构。”2在陕北秧歌中,要求观看者、练习者的价值观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相一致,实现个体对主体的臣服,进而实现个体价值观的自我内化和自我认同。

建设校园文化传播阵地,将陕北秧歌引进校园,引进教材和课堂,纳入学校乡土教育教学,是实现教育传承的有效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时期。儿童对原生的文化有着天然的接纳倾向。乡土音乐文化直观形象,具有较强亲和力,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儿童易于理解和接受。在乡镇幼儿园开展乡土音乐文化教学,引导幼儿熟悉本地区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当地各种民俗音乐活动,开展与乡土音乐文化相关的音乐教育实践,在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深植其中,有效实施伦理道德教育。换言之,在乡土音乐文化学习过程中,培养塑造道德结构和价值规范,在自我认同过程中成为传统价值规范的践行者和维护者,从而成为文化共同体的生成者。

2 契合非遗文化保护,培养儿童的和谐包容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课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推动乡土音乐文化发展,是将保护、教育和传承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乡土音乐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征,是培养和谐包容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乡土音乐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和谐包容思想:第一,崇尚自然、爱护环境。例如,陕北秧歌在谒庙环节中,拜祭龙王、河神、山神、土地公公、水神、火神、风神、天君、瘟神、马王、虫王等。这些神灵拜祭背后渗透着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在乡镇幼儿园开展陕北秧歌乡土音乐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儿童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第二,人与人的和谐。民俗音乐文化蕴涵了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诉求。在陕北秧歌中,有沿门子秧歌。沿门子秧歌在祭神谒庙后的第二天举行,秧歌队挨门挨户地在全村游转,向乡民拜年祈福。过去拜年的顺序,以村中住户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为顺序(先富后穷,先官后民,先东后西,先高后低),现在则以居住地域环境为主,一般先从村中居住高处农户开始,或是从近至远,或从集中住户向分散住户进行。伞头率领秧歌队排门表演时,要严格按照设定的路线进行。秧歌队要提前通知将要拜访的村民,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做好迎接秧歌上门的准备。沿门子伞头的祝福词即兴创编,现编现唱,需要结合主人家的职业、家庭情况、重要事项进行祝福,常见的有发财、长寿、好姻缘、身体健康、金榜题名等。通过沿门子秧歌,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沟通,推动了乡村共同体的建设,营造了和谐相处、平安祥和的交往氛围。

在陕北秧歌的彩门秧歌礼仪活动中,主客双方都竭力要为对方留下礼仪周全、秩序整肃的完美印象。接待方的准备工作努力做到具体细致,拜访方的表演活动尽力达到完美精彩。秧歌拜访经由中国传统观念的浸染,内在蕴涵了人情(社会活动和谐情感的串联)、关系(社会关系和谐互动的延续)、礼(社会道德和谐共生的映射)的符号性意义传达和社会关系再生产。在乡镇幼儿园开展陕北秧歌活动,能够引导儿童构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3 瞄准乡村教育重要群体,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群体。据调查,由于缺乏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亲子分离时间长,造成家庭功能受损,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内向、孤独沮丧、行动偏激、交流局限、情感冷漠等心理问题。在乡镇幼儿园中,留守儿童占据了一定比例。乡村文化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其中蕴含的音乐元素无处不在。在乡镇幼儿园开展乡土音乐文化教育,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赏析音乐,从音乐中陶冶情操。

乡村文化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庆祝活动。教师善于利用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契机,将乡土音乐文化教育与群众活动相融合,带领留守儿童进行乡土音乐文化集体活动表演,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交往品质。留守儿童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不仅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可以消除他们因生活环境和物质贫困而产生的自卑、隔阂感,最终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尊与自信,影响孩子对社会审美观,提高其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乡镇幼儿园,与留守儿童共同进行陕北大场秧歌活动。陕北秧歌队有众多队形图案,例如“双龙出水”“龙摆尾”“挂四斗”“转圆”“剪子股”等。队形图案和动作变化,均由伞头即兴安排,大家跟着伞头变换动作和图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伞头角色,带领幼儿在操场回执简单的陕北秧歌图形。并且,可以创新性的配置一些节奏欢快、鼓点清晰的儿童歌曲,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律动感。留守儿童与教师在转圈、走场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摆脱自我隔离、自我孤立的行为倾向,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荣誉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猜你喜欢
秧歌陕北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昌黎地秧歌
党建地图·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