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珊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舆情监测处)
9月新闻舆情总量20.79万篇,较8月减少17.2%;微博总量46.80万条,较8月减少1.0%。总体看,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新闻舆情热度和微博舆情热度均在22日攀至最高点,特殊之年“不平凡的丰收”振奋舆论。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展现的乡村创新活力引发积极评价,“923”全球农产品直播电商节的在线观看量突破4000万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之于农”引发热烈期待。消费扶贫月活动“购销两旺”的态势也被集中报道。此外,8月末至9月上旬,东北地区接连遭受三场台风,农业农村部和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秋粮抢收减损工作。媒体予以报道,“台风对东北秋粮影响有限”成为新闻标题的重点设置。
微博方面,“三农”重大节日盛会被集中聚焦,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等引发了线上线下的踊跃互动。礼赞丰收、致敬农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引发网民广泛共鸣。此外,西安两岁幼童喝现挤羊奶感染“布病”,受到网民高度关注,相关微话题阅读量共计2.9亿次。微信方面,耕地“非农化”治理举措成为关注重点,“猪肉批发价格连续四周下降”相关情况也被大量传播。
9月热点新闻Top10
9月热点微博Top10
9月热点微信Top10
9月22日,中国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再次激发了舆论的关注热情。据百度22日发布的丰收节搜索大数据,近30天,丰收节相关内容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68%。从报道情况看,截至9月30日,丰收节相关舆情总量45.4万篇(条),较上年同期增长1.16倍。新浪微博设置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向亿万农民致敬”“最美丰收季”等31个微话题,阅读总量达25.5亿次,讨论量445万条。从舆情反馈看,舆论高度肯定了举办丰收节的积极意义,称今年的丰收不同寻常、来之不易,庆祝农民丰收节,正逢其时,影响深远。从关注情况看,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习近平总书记慰问广大农民及“三农”工作者,引发各界热烈反响。9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祝贺和慰问。总书记强调的“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等,被广泛设置在报道标题中。社会各界对此反响热烈,“牢记嘱托奋力夺取‘三农’工作新胜利”“再接再厉,谱写‘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再鼓干劲 为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奋斗”等表达引发媒体汇总报道。舆论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祝贺丰收节,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和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提振了亿万农民和“三农”战线工作者的精气神。
2.聚焦粮食丰收,礼赞“三农”丰硕成果。丰收节期间,粮食丰收成为焦点议题。其中,韩长赋部长就粮食生产形势、秋粮收获情况等热点问题接受媒体专访,引发积极关注。韩长赋部长介绍的“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秋粮面积预计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等数据被广泛援引,“秋粮丰收成定局”“‘中国饭碗’稳稳的”等成为主流表达。同时,各地秋收呈现的高效、绿色、优质等特点也被舆论盛赞“丰收在望有底气”。媒体指出,今年在疫情与灾害叠加的双重考验下,中国粮再次交上了一份弥足珍贵、成绩亮眼的答卷,这样的丰收喜讯,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节日大礼。此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还在“两微一端”发布大量图片、视频报道,全面呈现农业农村丰收图景,持续吸引舆论目光。有舆论说,农业越来越具科技感,农民理念越来越新,农村越来越美,丰收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粮食的丰收,更是农民“钱袋子”的丰收、农村物质生活的丰盛、人居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变化,这样的丰收值得礼赞,这样的节日必须庆贺。
3.关注丰收节活动盛况,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成为亮点。山西运城主会场受到聚焦,黄河流域9个省区在此齐聚,共同参加广场联欢、非遗展演、特色农产品展销、乡村传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引发舆论浓厚兴趣。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官方抖音账号“中国三农发布”直播丰收节主会场,在线观看量达到18万次。同时,各地的农事比赛、民俗表演、丰收大集、观光采摘等活动也被集中关注,舆论做出了“参与性高”“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评价,称水乡渔韵、塞北风情“各美其美”“精彩纷呈”。此外,丰收节还启动了金秋消费季活动,电商平台、直播平台、协会、商超等主体积极参与,发放“丰收券”、开设“丰收馆”,在推动各地优质农产品上行方面再创佳绩。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被舆论称为今年农民丰收节的“一大亮点”,“丰收节农民直播超100万场 淘宝村交易额超1万亿”“拼多多全平台丰收节农副产品累计成交额超过21亿元”等数据被广泛关注。舆论指出,丰收节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无限活力、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被丰收节吸引,参与乡村大地的各种活动,成为全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
9月22-24日,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以下简称“双新双创”大会),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从传播情况看,各媒体平台各展所长,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方式集中宣传了农业农村发展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呈现良好舆情效应。舆论评价大会“亮点多多”“收获满满”,是农村创业创新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会议,也是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的“升级版”。从关注情况看,热点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关注李克强总理对“双新双创”大会的重要批示。9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李克强总理对“双新双创”大会作出的重要批示。其中强调的“进一步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等,被重点设置在新闻标题中。舆论表示,乡村是就业的蓄水池,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在当下更具特殊意义,农村双创的重点不只是带动了多少投资、增加了多少GDP,更在于解决了多少农民就业、为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多少福祉。
2.关注农村双创相关政策保障和发展成效。9月24日,在“双新双创”大会主论坛上,韩长赋部长介绍了国家对农村创业创新的支持政策,点赞农村双创和广大创客,并发出了“到农村创新创业吧!”的邀请,引发积极反响。韩长赋部长介绍的“支持建成1096个农村双创示范园”、强调的“农村创业创新根本靠人才、关键在创客”等,在各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人民日报》等媒体指出,政策“大礼包”让农民返乡创业更有底气,“乡村大舞台,必有大发展!”成为各地农民共同的心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继续做好“店小二”,让更多双创“金凤凰”在农村安家。同时,农业农村部网站24日对“双新双创”大会举办情况进行总结性通报,并介绍了农村双创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中的“3100万人在乡创业”“平均每个双创主体能带动6个农民就业”等数据被大量援引。舆论发出了“乡村创业,遍地英雄”等评价,称农村双创呈现出了要素聚乡、产业下乡、人才入乡、能人留乡等良性互动局面,将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3.关注“双新双创”大会呈现的乡村创新活力。“双新双创”大会展示推介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各类主体的创业项目和典型人物近300个,各类创意产品1200多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其中,江苏溧水的五莓(梅)产业,安徽巢湖的田园综合体“三瓜公社”,带领团队建成700多亩高标准桑田的科技返乡人员胡毓芳,通过麦秸画带动贫困妇女增收的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杨丽丽等新业态新农民,成为报道重点。新华社等媒体指出,全国“双新双创”大会充分展现了乡村创新活力,彰显了现代化农业中的科技和创新力量。此外,大会期间举办的“923”全球农产品直播电商节也备受瞩目。
据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官方微博“@溧水发布”通报,57位主播在48个直播间,通过快手、抖音等10多个直播平台同步展示销售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近700款产品,线上观看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销售业绩达到1.5亿元。舆论就此发出了“战绩不凡”“好戏连台”“嗨翻天”等评价,称直播带货打造了农村双创新业态,数字化将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做出重点部署。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介绍《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对此,舆论予以积极关注。其中,《意见》对“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量化明确受到聚焦。“到‘十四五’期末各地超50%土地出让收益将用于农业农村”“土地出让收入8%用于农业农村”等数据引发大量传播和积极评价。有舆论称,增加土地出让收入是新的支农增长点,让农业农村发展有了更加稳定更加丰富的资金来源,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难题有望得到根本性的缓解。还有舆论认为,土地出让收入从“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转化为“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是《意见》印发的核心要义,这是又一改革里程碑,城乡利益格局和发展模式将有重大变革。同时,土地出让收入切实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保障也被广泛关注。针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数字计提”“撒胡椒面”“一刀切”等问题,韩俊副部长和吴宏耀局长就《意见》相关举措做出详细解读,引发媒体集中报道。舆论认为,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之于农的时机已经成熟,农村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只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国内大循环才能真正畅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完善统筹整合机制,深化财政专项资金改革,把土地出让收入用出最佳效益。
9月,中央和各地继续加大对耕地“非农化”问题的整治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明确提出六种严禁行为。自然资源部通报18起违法违规用地典型案件,表示将持续聚焦耕地保护的普遍性问题和重大突出问题。浙江、辽宁、河南等地以“零容忍”态度强化治理,开展了“全面摸排”“挂牌督办”“立案查处”等一系列工作。上述举措受到持续关注,舆论对“严守耕地红线”表示强烈支持,建议巧用“激励性”政策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