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暴龙,人們总是能想起这个种群中最著名的代表 一“霸王龙”,将它与“暴君”、“霸主”、统治者”等一系列威风凛凛的词汇联系在一起。难道暴龙就没有没有弱点吗?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暴龙也一样,它们不仅有强大、霸气的一面,也有相对脆弱之处,只是这一面往往容易让公众忽视。那么我们就来揭示一下暴龙鲜为人知而又真实的“另一面”吧。
短命的“暴君”
暴龙虽然是恐龙家族中的王者,但它们却是出了名的短命鬼。根据对已有暴龙化石的研究发现,暴龙的平均寿命只有16.6岁。迄今发现的最长寿的暴龙sue,也不过在28岁就“寿终正寝”了。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植食性恐龙一两百岁的寿命,暴龙真是短命的暴君。它们在短暂的一生中,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使其在16 20岁之间,甚至在更小的时候就死亡了呢?带着这个问题,古生物学家们对北美发现的暴龙化石进行了研究。
暴龙自孵化后,到2岁之前,它们的身躯幼小,时常会招来其他肉食性恐龙或生物的攻击,一旦脱离了父母的庇佑,它们就很难躲避掠食者的攻击而沦为其他生物的盘中餐。因此很多“准霸主”在这个时期就会殒命。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只有大约70%的幼龙可以平安度过这两年。
长到大约2岁的时候,暴龙在体型方面就与当时很多肉食性动物差不多大了。这个时期,它们捕食及躲避敌害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死亡率也随之明显降低了。暴龙在2岁之后到性成熟之前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生中最安全的时期。也正因如此,这个年龄段的暴龙化石被发现的较少。
暴龙大概在14 16岁开始性成熟。性成熟之后的暴龙再次进入了生命中的“危险期”,这个时期它们的死亡率陡然增加,古生物学家发现进入性成熟期的暴龙每年的死亡率超过23%。这个时期的暴龙正值壮 年,是什么生物会对它们造成这么致命的伤 害呢?答案是它们的同类。在一些成年暴 龙的骨骼化石上曾发现过同类撕咬留下的齿痕,也就是说暴龙同现生的其他生物一样也存在种内斗争。暴龙通常可能会为了争夺食物而斗殴,雄性暴龙之间也会为了争夺交配权而相互残杀,很多暴龙甚至会死于为交配繁衍后代而进行的种内竞争。
成年的雌性暴龙同样要面临繁育后代的压力,它们要准备充足的能量哺育后代。在孵卵时,雌性暴龙也会很久不吃不喝不动地保护并孵化自己的幼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有很多的“妈妈”累得再也起不来了。
由此可见,捕食、繁衍后代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生存竞争最终影响了暴龙的存活。
跑不快的“霸主”
在科幻影片中,我们通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只体型庞大的暴龙正张开挂着粘稠唾液的血盆大口,飞奔着追逐落荒而逃的人类,分分钟就将人类踩在脚下,甚至还能轻松地追上疾馳的汽车。那么,具有强壮后肢的暴龙奔跑起来究竟能有多快?真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它们能追赶上加足马力的汽车吗?
动物的运动需要肌肉、韧带和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的配合。任何动物仅仅依靠骨骼是无法移动的,暴龙也不例外。在化石上很少会保存肌肉等软组织,但是在骨骼化石上可以留下关于软组织的信息。古生物学家通过暴龙股骨上的粗隆,推测出暴龙的大腿上有30多个肌肉群,正是由于肌肉有序的伸缩推动了暴龙的运动。
这个巨大的肌肉群能支持重达数吨的暴龙快速地奔跑吗?科学家通过数字技术“复活”了暴龙,并复原出了暴龙的运动模型。通过对两足的现生动物运动模式的研究发现,动物的体重越大,所需腿部肌肉占整个体重的比例就越高。科学家发现无法把模型速度加快到时速25千米以上,因为这需要非常多的腿部肌肉。通过对现存生物腿部肌肉的对比研究推测,要使一只重达7吨的成年暴龙奔跑起来,它所需要的腿部肌肉重量将超过暴龙骨骼的承重力,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暴龙的腿部肌肉大概只能让它的奔跑速度达到15~25千米/小时。这显然不算很快,至少在百米赛跑的时候,它跑不过有“闪电”美誉的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不过,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青少年暴龙的奔跑速度最快,因为它们正处于飞速生长阶段,还没有达到成年暴龙的体重,所以它们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72千米/小时。但在成年之后,随着体重的增加,成年暴龙的奔跑速度就逐渐变慢了。
这样看来,暴龙的奔跑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那么暴龙是采取怎样的策略捕杀猎物的呢?掠食动物一般采用突袭和追逐2种捕食策略。突袭型掠食动物会先选定目标,然后悄悄地靠近猎物,再突然发起攻击,让猎物猝不及防。整个捕杀过程极其短暂,就如鳄鱼捕杀角马那样。而追逐型的掠食动物则会追逐猎物,在速度上超过猎物,例如猎豹捕食羚羊。这种捕食的过程相对突袭要耗时一些。暴龙以15~25里的时速,追杀当时的一些植食性恐龙应该绰绰有余。暴龙与许多高级掠食动物一样,应该采用的是突袭与追逐并重的捕食策略,可以说暴龙的这种双重的捕食策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既掠食又食腐的王者
在很多影视作品或科普书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暴龙用锋利的牙齿咬住植食性恐龙的颈部,植食性恐龙的血液顺着暴龙的下巴滴到地上。人们可能因此觉得暴龙就应该是以这样的王者姿态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多数古生物学家也认为暴龙是凶残的掠食性动物。但是也有人曾经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例如美国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认为暴龙是一种食腐动物,而不是掠夺性的杀手。
那么,以暴龙为代表的暴龙科恐龙到底是掠食者还是食腐动物昵?为了揭开这个奥秘,古生物学家积极寻求证据。最主要的直接证据集中在了暴龙在植食性恐龙骨骼上留下的齿痕。在过往对恐龙化石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很多的植食性恐龙(例如鸭嘴龙)骨骼上遗留有很多齿痕,甚至留有牙齿。这些牙齿与齿痕大部分来自暴龙。那么,古生物学家是如何通过这些齿痕或者牙齿来判断暴龙的食性呢?
目前,能够证明暴龙是掠食者的最有力的证据是一块鸭嘴龙的尾骨化石。这块化石被发现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晚白垩世地层中,这块骨骼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颗嵌在鸭嘴龙愈合的2块尾椎骨之间,长度接近4厘米、底部宽约2厘米的暴龙牙齿。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这颗牙齿是鸭嘴龙被暴龙追捕咬住尾部后留下来的。之后,鸭嘴龙幸运地逃脱,并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而鸭嘴龙的尾椎骨在愈合过程中包裹住了这颗牙齿。若暴龙食用的是鸭嘴龙的尸体,那这种现象是无法形成的。因此,这一化石充分证明了暴龙是掠食者,而不是纯粹的食腐者。
古生物学家在一些角龙、甲龙的身上,也发现了一些暴龙的齿痕。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在数量上远少于鸭嘴龙身上留下的暴龙齿痕数量,这说明暴龙也是欺软怕硬的主儿.因为角龙和甲龙的身体防御结构比鸭嘴龙强得多。
暴龙是掠食者的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证明,那么它到底吃不吃腐肉呢?
在加拿大的晚白垩世地层中有一处巨大的埃德蒙顿龙的“公墓”,这里有千百只埃德蒙顿龙相互叠压着埋藏在一起。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洪水或者干旱造成了埃德蒙顿龙如此大规模集群死亡的现象。然而,在这些埃德蒙顿龙的骨骼上保留了很多暴龙的齿痕,古生物学家据此推测,这可能是在埃德蒙顿龙大规模死亡后,暴龙曾经来撕扯过它们的尸体充饥。
现在古生物学家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认识,那就是暴龙既是积极的掠食者,又是食腐者。但是对于暴龙是以猎杀为主,还是以食腐为主,目前古生物学界还存在争议。大部分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在暴龙处于“老弱病残”或者食物短缺的状态下,它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食腐来填饱肚子。这种情况在当今的动物界中也是存在的,比如“草原之王”狮子在面临困境时也会食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