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铃
熊云之老师是上个世纪知青下放时插队在我们农场的。那时候农场孩子多,缺人管。熊老师是知青里最年轻的,农场就派他管孩子。他把孩子按年龄编组,教他们识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场建小学,熊老师是第一个教师。后来落实知青返城政策,熊老师没走。
我们本地老师上课说家乡话,好懂;熊老师说普通话,好听。我入学恰巧分在熊老师的班,上课时最重要的事就是举手。当熊老师问谁领读课文时,教室里竖起来的小手跟小森林似的,谁都希望得到领读的机会,领读者竭力模仿熊老师抑扬顿挫的普通话。我们班的普通话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有一回熊老师讲课时说到“冰淇淋”这个词,我们集体蒙圈:“冰淇淋”是什么?熊老师解释了半天,又在黑板上画图,帮助我们理解,但我们始终领会不到他所说的“冰淇淋”的精髓,香甜清凉细腻丝滑……熊老师无奈,说有机会的话一定让大家品尝。然后是集体咽口水。
1985年春天,大龄青年熊老师与我们的音乐老师朱颜結婚。他们回城举办婚礼。回校后,熊老师派人召集学生们去他家。我们吃着喜糖,看熊老师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取出一个包裹,包裹里面是一团棉絮,扒开棉絮,我们看到了一个铁皮饭盒。不知是饭盒盖子太紧,还是紧张,熊老师开了半天,盖子打不开,额头上都是汗。这让我们更好奇了。不久,他终于打开饭盒,叹一口气,又合上了。我们问是什么?他不说,好像很失望。问朱老师,她含笑不语。多年来我们摸透了熊老师的脾气,棉花糖似的心软,只要我们求他,他一定会说的。果然,熊老师经不住我们磨他,说是冰淇淋,里三层外三层裹着,以为不会化的,谁知道早化成浆了。朱老师说:“坐了一天一夜火车,火车是个大闷罐子,化了也正常。”随后朱老师让我们品尝化了的冰淇淋。真的是香香甜甜的呢!
熊老师和朱老师一直没有孩子,所以他们的心思都用在了学生身上。雨天,熊老师就给不能回家的学生们煮面条吃。一大盆面条端到教室,转眼就光了。那时候的孩子饭量都大,胃像个气球似的能放大,熊老师煮一盆我们就吃光一盆。我们曾连续干掉三盆面条。端面的同学说熊老师家放挂面的篮子空了,我们好像才觉得肚子真饱了。我们从没想过,熊老师有没有吃饭。
2008年,农场集体拆迁,熊老师夫妻搬离农场小学租房子住。我们几个学生去帮他们搬家,却发现没什么可搬的,家里连台洗衣机都没有。后来听学校在职的人说,他们夫妻每年都给学校捐图书,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了。
去年秋天,熊老师做扁桃体摘除手术。按照医嘱,术后二十四小时内每隔半小时要喂一小口冰淇淋给老师嘴里含化。大毛同学买了两盒哈根达斯寄放在药房的冰箱里,定时去取。朱老师念叨说,那么贵的冰淇淋,你们别把他惯坏了。大毛说,难得有机会惯一次呢。
熊老师出院不久就是中秋,我们“熊家班”集体去看望他,大家不约而同都带了一盒冰淇淋。
【原载《扬子晚报》】
插图 / 知青岁月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