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4例MRI误诊原因分析

2020-12-21 01:48:40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四川成都610017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膀胱癌前列腺癌线圈

1.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四川 成都 610017)

2.四川省成都军区总医院干五病区 (四川 成都 610017)

3.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病理科 (重庆 404000)

张 凌1 范 萍2 梁 娜1段 松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例,年龄51~68岁,平均(59.41±7.93)岁,发病时间3~10个月;临床症状:尿频4例,尿急3例,尿痛2例,血尿1例,夜尿增多2例,排尿困难2例。

1.2 MRI检查 采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Symphony 1.5T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使用相阵控体部线圈,检查前2h饮水500 mL充盈膀胱。线圈放置于患者盆部位置,将对应于前列腺水平的耻骨联合上缘置于背侧线圈三个单元的中央,腹侧线圈的中心对准耻骨联合上缘使腹背侧线圈的中心一致,腹侧线圈施加绑带固定。指导患者采用胸式呼吸,保持呼吸平稳,避免呼吸运动伪影。MRI常规扫描:前列腺轴位FSE-T2WI(TR400ms,TE12ms),层厚3mm,FOV200mm,矩阵256×256,扫描范围包括整个前列腺和精囊;前列腺矢状位和冠状位FSE-T2WI(TR500ms,TE9.9ms),层厚3mm,FOV380mm,矩阵256×192,FOV380mm,矩阵256×192。DWI扫描:采用EPI序列(TR2500ms,TE54 ms),定位与轴位T2WI保持一致,扩散敏感系数分别选择0s/mm2和800 s/mm2,扫描范围包括整个前列腺和精囊,扫描时间3~5min。

2 结 果

诊断情况:(1)3例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年龄分别为48岁、53岁、56岁,均因尿急、尿频、尿潴留、排尿困难就诊,发病时间分别为5个月、10个月、6个月,经MRI检查未见前列腺肿瘤病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分别为8.4ng/mL、17.2ng/mL、14.3ng/mL,经前列腺组织穿刺活检未发现肿瘤细胞,直肠指诊提示前列腺增生。3例患者均接受前列腺切除术,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A期前列腺癌。3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术后病情好转出院。(2)1例误诊为膀胱癌,年龄50岁,因尿痛、血尿、排尿困就诊,发病时间3个月,经MRI检查发现突入腔内肿块,膀胱壁局限性增厚,拟诊为膀胱癌收治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31.7ng/mL。直肠指诊发现前列腺肥大、质硬,可以触及结节。再次行MRI检查可见前列腺外形不规则增大,突入膀胱内,前列腺包膜连续性中断。经前列腺组织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累及膀胱。

3 讨 论

前列腺癌是发生在前列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其发病可能与基因、环境、饮食等因素相关[5]。早期准确诊断是前列腺癌早期手术治疗的前提,有助于改善前列腺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目前前列腺癌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直肠指诊、MRI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等[6-7]。其中直肠指诊早期诊断难度大,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特异度较低,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癌的定位诊断敏感度较低。MRI具有较高组织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可以从多层面、多方位观察前列腺组织,区分前列腺不同解剖结构,为前列腺疾病诊断提供无创影像学依据。随着MRI技术发展,动态增强MRI、磁共振波普成像、直肠内线圈等技术应用,MRI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不断提高[8]。但MRI对微小病灶、中央带病灶识别能力仍未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

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共诊断82例前列腺癌,其中4例经MRI检查误诊,误诊率为4.9%。信号方面:正常前列腺组织在T1WI上呈现为均匀等信号结构,增生组织在T2WI上呈低信号[9-10]。 前列腺癌主要依靠T2WI呈现,正常外周带在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如前列腺癌发生于外周带,则T2WI表现为孤立低信号,如前列腺癌发生于移行带或中央带,MRI检查存在一定难度,较难与前列腺增生区分[11-13]。 定位方面:前列腺肿瘤病灶一般局限于薄膜内,包膜完整因此在T2WI上呈环状低信号;当包膜受侵犯时,在T2WI上呈现为环状低信号中断;精囊侵犯时,在T2WI上呈现为局限性低信号;膀胱侵犯时膀胱颈出现不规则增厚,在T2WI上呈现为膀胱肌层低信号不规则变薄或中断。临床误诊类型有A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癌累及膀胱癌。前列腺癌根据组织与病理形态差异可分为A、B、C、D等4期,A期前列腺癌通常难以发现,也被称为前列腺偶发癌,术前常规检查多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等良性前列腺疾病,在前列腺切除术标本病理检查中偶然发现[14-16]。其余3期均可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DWI上扩散受限。A期前列腺癌常与前列腺增生同时发生,肿瘤病灶多发源于移行带与中央带,直肠指诊无法触及,极易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本组中3例A期前列腺癌患者在MRI检查中未能正确检出肿瘤病灶,加之前列腺穿刺活检未发现癌细胞,导致误诊为前列腺增生。1例在右侧移行带可见前列腺癌,肿瘤体积1.1cm3,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浸润性低分化癌。另外2例为移行细胞癌,1例在中央带发现前列腺癌,肿瘤体积0.7cm3,1例在右侧移行带可见前列腺癌,肿瘤体积0.8cm3。而前列腺癌累及膀胱癌,中老年男性常伴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甚至出现排尿困难、血尿等,与前列腺癌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症状相似[17]。本组1例误诊为膀胱癌患者在MRI上发现膀胱颈及后侧壁局部隆起,而血尿与膀胱内占位常被作为膀胱癌的诊断依据,导致临床医师诊断时误诊为膀胱癌。该病例入院收治完善检查时,怀疑前列腺癌可能,再次行MRI检查,发现前列腺肿瘤病灶向膀胱内突出,判定为前列腺癌累及膀胱。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MRI误诊原因为:(1)MRI对A期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较低,主要由于病灶组织微小,超出MRI分辨率能力,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外周带呈弥漫性低信号,影响前列腺癌诊断。另外MRI对于局限于中央带的前列腺癌,也缺乏较好诊断能力,不易与前列腺增生区分。(2)MRI检查对微小病灶与中央带病灶识别能力差,直肠指诊早期诊断难度大,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特异度较低。本研究中3例前列腺癌误诊为前列腺增生病例,均发生穿刺活检未检出肿瘤组织的情况,可能与选取穿刺部位有关。(3)医师个人主观因素也可能导致前列腺癌误诊或漏诊的发生。本组1例前列腺癌误诊为膀胱癌患者在MRI上发现膀胱颈及后侧壁局部隆起,诊断时带来先入之见,未对膀胱与前列腺毗邻关系作出准确分析,作出膀胱癌误诊,忽略前列腺癌可能性。

本研究对误诊经验进行总结,本研究认为,MRI诊断前列腺癌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仍是目前前列腺癌诊断最佳影像学方法,可通过引入直肠内线圈等技术完善前列腺MRI检查,参考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减少前列腺癌误诊发生。穿刺盲区是前列腺穿刺活检公认缺陷,目前尚无可靠解决方案,但可通过增加穿刺点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前列腺癌诊断准确率。同时临床医师对发生疼痛症状而无泌尿系症的老年患者应提高警惕,应考虑到前列腺癌转移可能性,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补充直肠指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穿刺活检等前列腺检查,确认有无前列腺癌可能性。另外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不能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应充分考虑有无侵犯或转移情况,提高对前列腺癌相关特点认识,扩大临床知识面,减少前列腺癌误诊或漏诊发生。

综上,MRI是前列腺癌诊断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但也存在一定误诊率,通过参考其他辅助检查方法,提高医师对前列腺癌相关特点认识,充分考虑前列腺癌侵犯与转移情况,有助于减少前列腺癌误诊发生。

猜你喜欢
膀胱癌前列腺癌线圈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大电机技术(2022年4期)2022-08-30 01:38:30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可拆分式线圈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前列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治疗
关注前列腺癌
认识前列腺癌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模具制造(2019年7期)2019-09-25 07:29:58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