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倩,刘海燕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发展农业生态产业方面,近年来,武威市一直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的政策方针,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高标准全程管控,目的在于确保农产品品质、安全,促进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齐头并进。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为推动整个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据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武威市特色作物面积达到124 760hm2,其中:藜麦种植面积达到4 320hm2,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7 733.33hm2以上,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食用菌产量达到5.5万t,2020年可突破6.5万t,武威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禽饲养量2 271.19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55万t、2万t和8.39万t。”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武威市外调猪肉10 878t、牛肉2 248t、羊肉1 018t,日均外运蔬菜1 000多t,显示出了自身农业生态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在应急状态优先农产品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序,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武威市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16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5家。建成高标准农田100 126.67hm2,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167 533.33hm2。建成园艺作物标准园4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 368个、日光温室150 000hm2、养殖暖棚4 388万m2。主要以诚坤、沼然、德青源、顶乐、普康、达利、正阳、昊天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引领,据调查,武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发展到6 818家,“农业+”多业态发展,已带动农户2.78万户,户均年分红2 100多元。
犹如一枚硬币具有正反两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武威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农民群众对合作社、企业带头发展的认知程度不高,尤其是距城区较远的村镇。一方面,大多数农民群众认为保住自己“一亩三分地”才是王道,对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发展模式具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一个起步过程,起步的过程中,农民分红收入相对较低,农民群众不愿意等待、不愿意接受。
合作社模式作为“三变”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新型发展模式,满足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武威市大部分合作社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自身发展和带贫能力弱等问题。引领、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能力不强,部分合作社、企业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的能力还不强,不能实现农民经济增收,甚至“空壳社”等未运营合作社仍有一定存量,这种情况不仅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同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调查显示,武威种植业和养殖产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种养产业,大多都是“原”字号和“初”字号,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循环链建设薄弱,只能对外输出原产品,经济效益不理想,农民增收条件不足。
武威素有“藜麦之都”“高原食用菌之乡”等系列美称,但是食用菌、藜麦产业发展规模依然偏小,品牌效应不足,知名度不高。武威牛羊养殖业相对较好,牛羊肉口感、质量等都较好。但牦牛养殖规模相对不足,没有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产业大“品牌”。
武威市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品牌、高端生态产业覆盖面较低。由于交通运输功能、经济发展、土地规模以及适应性问题影响,距离城区较近的乡镇农业生态产业发展较好,养殖规模大,特色种植、园艺观赏、采摘发展较好,经济效益显著。相反,距城区较远,相对落后的村镇,发展势头弱,发展力量不足,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甚少,几乎没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认识指导实践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的成败。在农村新型发展模式的背景下,针对很多仍然保留传统思维模式的人,进行思想疏导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指导,讲清楚农村、农业新发展模式的利和弊,让农民清楚、明白目前农村发展的新导向“是什么”“利在哪里”,保证农民群众自愿,不损害农民群众任何利益。第二,对相关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人民群众真正的“主心骨”“联络人”,保证人民群众放心。
第一,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辅导员”制度,大力推行分级评定、动态管理,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保证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第二,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村级组织、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产品统购统销、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
武威市始终坚持“聚焦生态产业主攻方向,在引进培育能够落地扎根、长远发展的大项目上下更大功夫,在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链发展上花更多气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应该着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仓储物流,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加强冷链建设,支持企业在产地建设预冷、储存、运输、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打通主产区“神经末梢”。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加快推广沿山特色种植和生态畜牧业循环、沿川绿洲治理与产业开发循环、沿沙戈壁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循环等模式。实现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进一步围绕三大特色产业带布局,突出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第一,加大市场开拓,利用全国、全省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新市场。第二,强化品牌打造,实施品牌提升行动,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特色农产品创建品牌,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第三,加强现有品牌宣传力度,继续提高现有品牌产品产量、质量,实现现有品牌带动发展能力。例如天祝白牦牛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武威甘草、民勤肉羊、天祝高原藜麦等6个农产品入选“甘味”品牌。“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等,继续提升其知名度,形成“辐射效应”。
“人才强国战略是强国第一战略,既是由人才资源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一,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创新、创业,全面落实鼓励支持涉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助推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鼓励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开展服务。第二,大力引进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留住人才。第三,引导、挖掘有技术背景、肯吃苦、潜力足的农户,加强专业培训、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第四,鼓励引导外出打工、创业的“能人”返乡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始终是实现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方略之一。武威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短板集中在偏远、贫困村镇。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要进一步向偏远、贫困村镇倾斜,加强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引导企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