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荣
近期,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初步实现了稳定局势、扭转局面的目标。为了阻止疫情蔓延,无论城市还是村庄,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隔离及封闭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物资尤其是食物的供给,是正常生活持续、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和支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
不管是过去没有解决温饱的经济落后年代,还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及如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
新冠肺炎疫情只是我们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突发事件。从全球范围来看,不确定性突发风险还包括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旱灾、洪灾、蝗灾等)、贸易封锁、战争以及其他瘟疫等。世界各国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即使没有国际政治方面的考量,仅仅是为了自保,也会采取隔离、封锁、禁运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中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我们在粮食安全上不能有任何闪失,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自然资源管理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从政治角度来讲,保护耕地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必须提出,耕地保护与生态优先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保护一定面积的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就是为了不再开垦可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其他草地等这些“未利用地”。另一方面,进行土地整治或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生态保护的组成部分,如将坡耕地改造成梯田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旱区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防止风蚀沙化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例如,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发展经济、提升科技水平等等。这些都是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具备的能力。但是,当突发事件无法短期解决,其影响将持续更长一段时间的时候,保证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我们才有抵抗任何天灾人祸的坚强韧性。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短时间内口罩的产能便提升到1亿只/日。但粮食生产需要至少4个月的周期。因此,我们既要“藏粮于技”,更要“藏粮于地”,任何农业增产技术,施用在耕地上,才能发挥作用。(选摘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