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明
在防治鱼类病虫过程中,各种药品不断涌现,水体污染严重,鱼体内药物残留超标,品质很不安全,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009-2011年每周对外公布的鱼类信息表明,在我国鱼类安全事件中,药物残留事件高达45%。对此,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一致认为,对鱼类质量安全问题,要求纳入当前重点课题研究,尤其是抗菌类药物在鱼体内的药代动物学、作用机理、药物残留等,要纳入重要理论研究课题,在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间断时间、休药期等环节中,寻找出较准确的标准答案,尽快减少鱼类药物残留的发生,确保鱼类质量安全。对此,现就鱼类药物残留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探析如下。
目前,有很多养鱼户出现错误认识,认为鱼病发生后,只要用较多的抗菌素药物,就能很快治好鱼病。于是,在鱼类病害防治过程中,把几种抗菌素药物合并使用,不管选药得当与否,先把药用了再说,在这种没有事先对鱼类进行致病菌分离,没有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随心所欲下药治病,不但造成治疗效果很差(因为每种抗菌素都有特定的抗菌谱,在使用同一种病原菌时,由于使用时期不相同,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而且还造成了水体和鱼体内的药物残留越来越多的现象。
目前,在我国鱼类养殖过程中,有很多养鱼户,只重视鱼类生产数量,不重视鱼类品质质量,导致鱼类发病机率增高。而今,在鱼病防治过程中,大都采用抗菌素药物防治。有部分养鱼户,由于缺乏正确诊断技术,又不按药物说明书要求用药,评自己感觉意识用药,特别是在药效不明显时,随意加大用药量,造成用药剂量超标;还有部分养鱼户,为了达到鱼类快速生长和预防病害目的,长期大量使用低剂抗菌素,并盲目加大用药剂量,结果造成水体和鱼体内残留药物越来越多现象。
由于抗菌素类药物只能用于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正确用药途径是将药物拌入混合饲料中进行投喂,或者制成针剂注射在鱼体内。而今,很多养鱼户随心所欲,把抗菌素类药物直接泼洒在养殖水体中,结果不但没有防治好细菌性疾病,而且还污染了养殖水体;同时,抗菌素类药物通过其他生物蓄积后,被鱼类摄食,造成大量药物残留于鱼体内,当人们吃了这些药物残留较多的鱼后,又开始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所谓休药期,就是鱼类从停止用药到屠宰期间的时期。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1970年对鱼药残留原因调查统计表明,未满休药期就上市销售的鱼类占49%。而今,我国也有部分养鱼户,为了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只顾掩盖鱼类临床症状,不顾休药期到不到,就将鱼类上市销售;还有部分养鱼户,使用药物后,不做用药时间记录,估计休药期已到,及时将鱼类捕捞上市销售。结果这些鱼类吸收的大量药物还没有完全代谢和排泄完毕,有相当部分药物还残留于体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国家为了提高鱼类质量安全,促进鱼类快速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对此,我国农业部于2002年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牧发【2002】1号),列出了禁止使用硝基呋喃类及喹乙醇和氯霉素类等21类兽药及其化合物的清单,这些药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在21类药物及其化合物中的药物,禁止对食品动物进行使用。而今,有很多养鱼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用老式方法防治鱼病,为了降低养鱼成本,提高鱼病治愈率,仍然继续使用违禁药物,结果出现鱼体药物残留超标现象。
各级政府和水产管理部门,应当大力开展鱼类养殖管理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养鱼户获得科学养鱼技术;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让更多的养鱼户自觉抵制违禁药品的使用,不断减少鱼类药物残留,确保鱼类质量安全。同时,要引导更多的养鱼户,自觉坚持饲料添加剂和药物使用原则,在鱼病防治时,对高效、低毒、无公害药品(微生物制剂、低聚糖、酶制剂),可适当多使用些;对那些残留较高的药品,尽量少使用一些,或者不使用。坚决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实行科学养鱼,科学用药,科学治病,不断降低鱼类药物残留量,提高鱼类质量安全。
所谓药物代谢动力学,就是利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鱼体内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利用数据分析药物在鱼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量变规律。只有通过认识和了解药物在鱼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消化、排出的全过程,寻找病鱼到底使用多大药物浓度,才能很快治好鱼病,从而准确获得用药量、用药时间、用药次数等数据。通过药物在鱼体内蓄积部位和蓄积程度,来制定药物休药期长短。鱼体内的药物残留,主要与药物品种、药物剂量、用药途径、间隔时间等有密切关系。不同药物种类和剂量,不同用药途径、不同鱼类品种,各器官组织残留的药物数量也不相同。所以,各养鱼户在鱼病防治过程中,只有根据药物在鱼体内的动力学规律,来不断精准摸索用药量、用药时间、用药次数、休药期等数据,做到心中有数,使鱼类在销售前,药物残留全部代谢、消化、排泄完毕后,才能上市销售。
鱼类的药效学原理,就是根据鱼类产生病害的病因、生理生化机能变化、病原所起的作用等实际情况,来设计病鱼的预防、治疗、副作用等实施方案,找准药物使用剂量、使用疗程、用药途径等与疗效的关系。在选药之前,要根据病原菌的生理化学特点,选择不同抗革兰氏阴性菌或阳性菌药物,抗菌药物选准后,再作分离菌株的抑菌试验。为了保证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必须先在鱼类养殖场提取致病菌株来进行敏感性测定,由于不同的鱼类,对抗病药物使用历史与频度各不相同,对同一病原菌会产生不同的敏感性,可能有些菌株已经产生了耐药性,失去了敏感性;又由于病原菌每年的耐药程度在不断变化,如果某种药物停止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又恢复原位,对新用药物又产生敏感性。因此,如果鱼类对抗菌素类药物产生了强烈抗性,就会影响鱼病的治疗效果。所以,选药时,一定要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来选药,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来决定药物的使用顺序,确保鱼病防治效果。
(通联:404022,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农业服务中心 手机:18983550831)